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92-时方妙用 >

第3章

092-时方妙用-第3章

小说: 092-时方妙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 
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嗽咳。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 
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卷一
中风
属性:猝倒无知。牙关紧闭。痰涎上壅。危在顷刻是也。李东垣主气虚。刘河间主火盛。朱丹 
溪主湿盛生痰。三子皆言中风之因。如作文之推原法。薛立斋赵养葵。言真水竭。真火虚。 
肝郁脾伤。及诸虚所致。更推展言之。总非正面文本。其曰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其 
曰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此时因风治风。尚恐不及。其他奚论焉。小续命汤为第一诸说。 
不足凭也。若谓是气虚火盛痰多水竭火虚肝郁脾伤及诸虚所致。为病日久。即未中风之前。 
以大剂调养。非一两月不效。岂于既中风之际。死生只在顷刻。尚可以一剂。回其气虚。平 
其火势。清其痰源。滋其肾水。温其命火。及疏肝健脾。补养诸虚乎。必无是理也。如牛黄 
脑麝。及市上驰名丸药。人尚知其劫伤元气。不敢轻投。而数家之书。言似近理。其实伪君 
子之为害。更甚于真小人。(念祖)为活人计。不敢不得罪前人。而直辨其非。 
脉喜浮大。(浮者。邪尚在腑也。大者。风为阳邪。阳症见阳脉也。若浮大鼓指。恐邪 
盛正衰。元气欲脱。)忌沉小。(沉者。邪入脏也。小者。正气衰也。其沉小而气度和缓。来 
去分明。乃是吉兆。) 
中经有六经之形证。宜 
x小续命汤。x(三十二) 
中脏多滞九窍。故有唇缓失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风自外来。故不外麻桂。手足抽 
掣。故兼用归芍。二便阻隔。故用滑石硝黄。宜 
x防风通圣散。x(五十六) 
中腑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 
中血脉。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弱之阻隔。唯口眼 斜。或左或右。 
偏左。宜x六君子汤。x盖左半虽血为主。非气以统之。则不流也。(二) 
偏右。宜x四物汤。x盖右半虽气为主。非血以丽之。则易散也。(九) 
二汤俱加竹沥姜汁。以行经络之痰。再加僵蚕钩藤天麻羚羊角。以熄风活络。或加附子 
以固阴。肉桂以通阳。黄 以胜风。 
中风不语。宜 
x资寿解语汤。x(三十九)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宜 
x地黄饮子。x(三十) 
中风死症。多是风中带寒。其症。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 
声如鼾睡为肺绝。汗出如油为元气内绝。发直目上视。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法在不治。用 
药若迟数刻。即死矣。急用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一百零四) 
按三生饮中。近时附子俱以盐腌过乌头。非四川产者无力。愚用熟附子一两。干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一服汗略止。再服眼睛略动。三服加人参三钱。渐有生意。必须半日服三剂。 
中风愈后。照刘朱李薛诸法。缓缓调治之。 
愚按。开窍以驱风。非是正法。内经重在填窍。金匮有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是补天手 
段。 
x附小续命汤六经加减并针灸法x 
如中风无汗恶寒。根据本方。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又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指外 
侧甲角。针一分。)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踝骨。针透太溪。)○如中风有汗恶风。根据本方桂 
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又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一寸。针入三分。禁灸。)以上二症。皆 
太阳经中风也。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再加一倍。去 
附子。○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寒。本方加葛根桂枝黄芩再加一倍。宜针陷谷。(穴在足 
大趾次指外间骨节后陷中。针入五分。)去阳明之贼。兼刺厉兑。(穴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 
如韭叶许。)以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症。皆阳明经中风也。 
如中风无汗身凉。根据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又宜刺隐白。(穴 
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去太阴之贼。 此太阴经中风也。如中风有汗无热。根据 
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又宜针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针透昆仑。)此少 
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或肢节蛮痛。或麻木不仁。根据本方。加羌活连翘。又于 
少阳之经纪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壮。)灸以引其热。取厥阴之井大敦穴。(在足大 
趾甲聚毛间。)刺以通其经。 此少阳厥阴经中风也。 
新按(受业侄凤腾注。诸书逐而散之。风散即为气散。生而亦死。兹法养以和之。气和 
即 
为风和。死可回生。为风症补千古所未及。)壬戌岁。(念祖)在保阳供职。 
制宪熊大人召诊。诊得两手脉浓而长。唯左手兼些弦象两寸略紧。(念祖)谓脉浓得土 
之 
敦气。以浓道载浓福。脉长寿亦长。非谀语也。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紧在两寸。恐上半 
身有痹痛等症也。大人云。所言俱对。但背上及手腕痛。或愈或作。约有五年余。指头麻木。 
十年前颇甚。今略麻而不木矣。(念祖)曰。风在骨节而作痛。妙在痛处。痛是气血与风邪 
相 
拒。非若偏枯之不痛也。书谓中指麻木。三年内必有中风之患。以中指属手。心主之经故也。 
今拇指食指为甚。特肺与大肠之气不调。不甚为害。然必须治之于早也。 
薛氏云。服风药。以预防中风。适以招风取中。(念祖)师其意。而不用其方。拟用黄 
五物汤常服。 
黄 桂枝尖 生芍药(以上各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二枚擘) 水煎服。 
昔人云。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风。即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得风 
以生。即宋儒所谓和风一至。万物皆春是也。因风以害。即释氏所谓业风一吹。金石乌有是 
也。人身五脏。而肝为风脏。乃生死之门户。无病。则风和而气息脉息俱和。不见其为风。 
有病。则风疾而气息脉息亦疾。遂露出风象。甚至目直手足动摇抽掣汗出如珠痰涎如涌等症。 
大显出风象。治之不及矣。唯指头麻木时。或眩运时。或历节作痛。病未甚而治之于先。则 
肝得所养。斯不为风病矣。肝属木而主春。阳春有脚。能去而亦能来。别有所以留之之道。 
吾于邵子之诗悟之。内经云。神在天为风。又曰。大气举之。庄子云。万物以息相吹也。孟 
夫子谓塞乎天地之间。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异同处实有一贯之道焉。兹方也。认定肝为风 
脏。取桂枝通肝阳。芍药滋肝阴。阴阳不偏。是为和气。亦即和风也。盈天地间。皆风而皆 
气。气贵善养。黄 之补。是养气章勿忘工夫。大枣之缓。是养气章勿助工夫。且倍以生姜 
之雄烈。所以还其刚大浩然之体段。圣贤之一言一字。包函万有。自可以互证而益明。 
又拟丸方。(时常服食之方。与救病之方不同。故取和平之药。与五谷五菜同功。古云 
药以治病。食以丛丸。此方取义等于食物。即勿药意也。) 
熟地黄(六两。) HT 潜白术(六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饭上蒸。) 怀山药 
(三 
两。生姜汁拌炒。) 甘枸杞(三两。隔纸烘。) 川附子(二两炒。) 上肉桂(一两去皮。 
不 
见火研。) 人参(二两。饭上蒸软。切片隔纸烘研。) 鹿茸(去毛切片。酥炙。勿伤焦。) 
麦 
冬(二两。绍酒润晒烘。) 五味子(二两。盐水浸炒味) 根据制研末。炼白蜜丸如桐子大。 
用 
朱砂 
此方。与黄 五物汤相表里。黄 五物汤。补气以治风。所重在肝。肝为风脏。风者。 
天地之噫气也。气和即风和。鼓舞动荡。无有不周。即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是也。此方补 
肾。亦是养肝。肝属木。为东方之生气。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 
而木生于水。乙癸同源。所重尤在于肾。内经云。肾藏志。又云。肾者。作强之官。夫曰作 
强。则为刚大浩然之根本。即孟子所谓夫志气之帅是也。圣贤言包万有。虽养气章主学问而 
言。而尊生之道。亦在其中。自汉医后。无一人谈及。鲜不以(念祖)之论为创。其实有所 
本 
而言。 
方中。熟地补先天肾水。白术补后天脾土。然欲补肾。必先聚精。故取枸杞函精气之完 
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补脾。必先浓土。故取山药具土气之冲和。以佐白术所不及而为脾 
肾之总根者。则在命门。命门之外。为两肾坎外之耦也。两肾之中。为命门。坎中之奇也。 
方中。附子入命门血分。肉桂入命门气分。二药温养水脏。为生生之本。即邵康节先生所谓 
地下有雷声。春光弥宇宙是也。又合生脉散(人参五味麦冬。)之酸甘化阴。俾辛热之阳药 
不 
。再加鹿茸为血气所长。较无情之草木倍灵。外以朱砂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内经云。心藏神。肾藏志。朱子论语注云。心之所之之谓志是也。各家之说不足凭。而 
内经为三坟之一。证之圣经贤训。字字相符。医与儒。原非二道也。 

卷一
痨症
属性:前人分别名色最多。其实铺张语。临症之际。反启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 
用。皆能致之。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发热。或寒热往来。气色日见憔悴。肌肉日 
见消瘦。即将入痨症之门。若咳嗽不已。吐血时止时来。是既成痨症。法在不治。二症另立 
一门。宜参看。 
凡脉。极大极小极虚。皆痨也。但渐缓。则渐渐有生意。若渐数。则渐入死门。若数而 
兼紧弦。十不救一。左右关俱弦。死期不远。 
昔人谓此症服寒凉之药必死。愚以为不尽然。火盛抽薪。正不可无权宜之计。火平即舍 
去。亦何害哉。且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足误 
人。余每遇痨病之家。未诊时。见其案上有薛氏医按景岳全书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书。曰以 
麦门冬代茶。则不复与诊。知其中于药魔。定其必死也。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 
弃者。首列之。 
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宜 
x滋肾丸。x(九十四) 
小便癃闭者。亦宜之。 
血热妄行。脉洪大。身壮热。或吐血。或衄血。宜 
x四生丸。x(一目) 
吐血便血。妇人血崩血淋。及伤寒斑黄未已而吐血者。宜 
x犀角地黄汤。x(九十九) 
骨蒸发热。日静夜剧。及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宜 
x地骨皮散。x(九十五) 
午后发热。盗汗不止者。宜 
x当归大黄汤。x(六十五) 
吐血衄血盈盆盈斗者。忌骤用苦寒及辛温之药。急用后方。服后熟睡。勿触其醒。则立 
可重生。一夜复元。宜 
x独参汤。x(八) 
胃中湿热。身黄溺赤。口疮牙床糜烂。吐血衄血。宜 
x甘露饮。x(八十七) 
感秋燥之气。咳嗽不已。宜 
x泻白散。x(八十六) 
感秋燥之气。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至咳嗽误以参木补之。致肺中之热。无处可宣。 
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运化而出食不入。而肠中之垢。亦随气奔出。泻痢不休。宜以润肺 
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利。一剂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 
x泻白散x 
去粳米。如黄芩阿胶杏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