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65-古今医案按 >

第42章

365-古今医案按-第42章

小说: 365-古今医案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未通晓。岂能另标新义。恰合病情乎。 
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医用利药益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 
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 
失。 
李士材治郡守王镜如。痰火喘嗽正甚时。忽然小便不通。自服车前、木通、茯苓、泽泻 
等药。小腹胀闷。点滴不通。李曰。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钱。麦 
冬三钱。北五味十粒。人参二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若淡渗之药愈多。反致燥急之苦。 
不可不察也。 
江右袁启莘。平素劳心。处事沉滞。时当二气。小便不通。用六一散。不效。再用苓、 
泻、木通、车前等。又不效。李诊两寸洪数。知为心火刑金。故气化不及州都也。用黄连、 
茯神、牛膝、人参、麦冬、五味。一剂而愈。 
士材曰。先兄念山。谪官浙江按察。郁怒之余。又当盛夏。小便不通。气高而喘。服胃 
苓汤四帖。不效。余曰。六脉见结。此气滞也。但用枳壳八钱。生姜五片。急火煎服。一剂 
稍通。四剂霍然矣。 
孝廉俞彦直。修府志劳神。忽然如丧神守。小便不通。士材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 
神伤也。用地黄、知母各二钱。人参。丹参各三钱。茯苓一钱五分。黄柏一钱。二剂稍减。 
十剂而安。 
王金 曰。一妇人年五十。初患小便涩。医以八正散等剂。展转小便不通。身如芒刺加 
于体。予以所感霖淫雨湿。邪尚在表。因用苍术为君。附子佐之。发其表。一服得汗。小便 
实时便通。 
又治马参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涩。因服药分利太过。遂致闭塞。涓滴不出。予以 
饮食太过。伤其胃气。陷于下焦。用补中益气汤。一服小便通。因先多用利药。损其肾气。 
遂致通后遗尿一夜不止。急补其肾然后已。凡医之治是证者。未有不用泄利之剂。安能顾其 
肾气之虚哉。 
〔附〕本事方云。顷在毗陵。一贵官妻。小便不通。脐腹胀痛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 
如八正散之类。皆治不通。病益甚。许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药不可去。乃用桃仁煎。初服 
至日午。大痛不可忍。卧少顷。下血块如拳者数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药 
猛峻。气虚血弱者。宜斟酌之。 
震按仲景云。小便利者为有血。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乃辨伤寒蓄血之规矩也。此却因蓄 
血而小便闭。岂非规矩又贵变通乎。 
孙东宿治一富家妇。当仲秋。大小便秘者三日。医以巴豆丸二服。大便泻而小便愈秘。 
胀闷。脐突二寸余。前阴胀裂。不能坐卧。啼泣欲尽。此转脬病也。 树东行根皮一寸。滑 
石三钱。延胡、桃仁、当归、瞿麦各一钱。水煎。入韭菜汁半杯。服后食顷而小便稍行。玉 
户痛甚。小便非极力努之则不出。改用升麻、桔梗、枳壳、延胡。煎成。调元明粉二钱。乃 
提清降浊之意。大小便俱行而愈。 
僧慎柔治一妇。年五十。小便时。常有雪白寒冰一块。塞其阴户。欲小便。须以手抠出 
方溺。否则难。慎柔曰。此胃家寒湿。因脾胃虚寒。凝结而下坠。至阴户口而不即出者。脾 
胃之气。尚未虚脱。但陷下耳。用六君加姜、桂。二十剂全愈。 
震按小便不通。乃至危至急之候。此集所选仅十一条。似乎简略。然诸法毕备。并不重 
复。学人苟能触类引伸。定有无穷变化。 

卷六
遗尿
属性:丹溪治一妇。患心中如火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如此三年。求治 
脉滑数。此相火送入小肠经。以四物加炒连、柏、小茴、木通。四帖而安。 
李士材治方伯张七泽夫人饮食不进。小便不禁。李曰。六脉沉迟。水泉不藏。是无火也 
投以八味丸料。兼进六君子加益智、肉桂。三剂减。数剂而安。 
文学俞元倩忧忿经旬。忽然小便不禁。医皆以补脬固肾之剂投之。凡一月而转甚。李曰 
六脉举之则软。按之则坚。此肾肝之阴有伏热也。用丹皮、茯苓各二钱。苦参八分。甘草 
梢六分。黄连一钱。煎成。调黄鸡肠与服。六剂而安。适有医云。既愈当大补之。数日后。 
仍复不禁。再来求治。曰。肝家素有郁热。得温补而转炽。遂以龙胆泻肝汤加黄鸡肠服之。 
四剂即止。更以四君子加黄连、山栀。一月而痊。 
震按丹溪案是相火送入小肠。此案是肝肾阴中伏热。病情微有不同。须看其用药亦微有 
不同处。 
张路玉治吴兴闵少江。年高体丰。不远房室。得一病。已十三年。过劳心嗔恚。或饮食 
失宜。则小便频数。滴沥涩痛不已。至夜略得交睫。溺即遗出。觉则阻滞如前。凡服人参、 
鹿茸、河车无算。然皆平稳无碍。触犯丹皮、白术。即胀痛不禁。张曰。此病名胞痹。因膏 
粱积热于上。作强伤精于下。湿热乘虚结聚于膀胱之内胞也。用肾沥汤。颇有效。但原其不 
得安寝。寝则遗溺。知肝虚火扰。而致梦魂不宁。疏泄失职。可以服牡丹疏肝之药则胀者。 
不胜其气之窜以击动阴火也。服白术补脾之药亦胀者。不胜其味之浊以壅滞湿热也。服参、 
茸、河车温补之药无碍者。虚能受热。但补而不切于治也。更拟加减桑螵蛸散。用羊肾汤泛 
丸服。更戒以绝欲。乃安。 
震按寤则淋涩。寐则溺遗。原与不禁有别。故以胞脾证治。其论药病不合处。理精义确 
后来叶氏处方。最讲此旨。再观下二案。病情同而治法不同。用药俱有妙解。能细参之。 
庶不犯枳、朴、归、苓。到手便撮之诮。 
黄元吉年六十余。因丧明蓄外家。而患小便淋涩。春间因颠仆。昏愦遗尿。此后遂不时遗 
溺。或发或止。至一阳后大剧。昼日溺涩不通。非坐于热汤则涓滴不出。交睫便遗之不禁。 
张诊其脉。或时虚大。或时细数。而左关尺必显弦象。此肾气大亏而为下脱之兆也。乃与地 
黄饮子数服。溺涩稍可。遗亦少间。后与八味丸除丹皮、泽泻。加鹿茸、五味、巴戟、远志 
调理而痊。 
陕客亢仁轩。年壮色苍。体丰善啖。患胞痹十余年。其脉软大而涩涩不调。不时蹲踞于 
地。以手揉其茎囊。则溲从谷道点滴而渗。必以热汤沃之。始得少通。寐则有时而遗。其最 
者中有结块如橘核之状。外裹红丝。内包黄水。杂于脂腻之中。此因恣饮不禁。酒湿乘虚袭 
入髓窍。故有是患。因令坚戒烟草、火酒、湿面、椒蒜、糟醋、鸡豕、炙爆等味。与半夏、 
茯苓、猪苓、泽泻、萆 、犀角、竹茹作汤。四剂。势减二三。次与肾沥汤加萆 。数服。 
水道遂通。溲亦不痛。但觉食不甘美。后以补中益气加车前、木通调之而安。石顽曰。又有 
胞痹二证。一因挟妓致病。用肾沥汤。加减八味丸收功。一因阴虚多火。用肾沥汤、生脉散 
合六味丸收功。若萆 厘清。渗水伤精之味。咸为切禁。此人则肥盛多湿。故先与清胃豁 
痰之药。然后理肾调脾。治各有宜耳。 
孙东宿治南都大司马袁洪溪。冲暑理事。致发热燥渴。因食冰浸瓜梨新藕。遂成泄泻。 
小水短少。医以胃苓汤加滑石、木通、车前子利之而泻止。大便又因之结燥。艰涩不堪。乃 
用润肠丸。复泻不止。又进以前通利之剂。泻虽止而小水不能流通直遂。脐下胀急。立起解 
之。则点滴不出。卧则流之不竭。以频取溺器。致通宵不寐。治半月余而精神削。寝食废。 
诸医 
俱不识。将认为癃。则立解时点滴不出。认为闭。卧则涓涓而流。谓气虚下陷。心血不足。 
而补中益气与安神丸服皆无效。孙诊其脉两寸短弱。关缓大。两尺洪大。语之曰。此余暑未 
解。而司马素善饮。湿热流于下部也。今已下午。恐脉未准。俟明早细察定方。司马曰。望 
子久矣。姑求一剂。以邀夜间一睡。孙不得已。以益元散三钱。煎香薷汤进之。略无进退。 
次早复诊。六脉如昨。思之而恍然悟曰。此证尿窍不对也。司马曰。名出何书。孙曰。内经 
云。膀胱者。脬之室也。脬中湿热下坠。故立解而窍不对。小水因不得出。卧则脬不下坠而 
尿渗出膀胱。亦以窍不对。虽涓涓而流。终不能通达直遂。故了而不了也。治惟提补上中二 
焦元气。兼清下焦湿热。斯得矣。又有一法。今气虚下陷已久。一两剂未能取效。安得睡耶 
但此不寐。非心血不足。因着心防闲小便而不敢寐也。暂将布袋衬于席上。任其流出而不 
必防闲。免取便器。自然熟睡矣。方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如法果愈。 
震按起立则溺闭。眠卧则不禁。与张氏案又有别。尿窍不对之说。从唐与正治吴巡检案 
悟来。 

卷六
小便涩数
属性:薛立斋治商主客。素膏粱。小便赤数。口干作渴。吐痰稠粘。右寸关数而有力。此脾肺 
积热移于膀胱。用黄芩清肺饮调理脾肺。再用滋肾丸、六味丸以滋肾水。寻愈。 
司徒边华泉少便频数。涩滞短赤。口干吐痰。此肾经虚而热燥。阴无以化。用六味滋肾 
二丸而愈。 
大司徒许函谷因劳发热。小便自遗。或时不利。此因肝火阴挺。不能约制。午前用补中 
益气加山药、黄柏、知母。午后服地黄丸。月余全愈。 
司马李悟山小便如淋。茎中作痛。口干吐痰。此因思色精降而内败。用补中益气、六味 
地黄。寻愈。 
一儒者发热。饮水不绝。每如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极复耗所致。用都气丸及 
补中益气。幸其自守谨笃。寻愈。后兼肢体畏寒。喜热饮食。用八味丸。 
县令顾荣甫尾闾痒而小便赤涩。左尺脉洪数。属肾经虚热。法当滋补。渠不然其言。服 
黄柏、知母等药年许。高骨肿痛。小便淋沥。肺肾二脉洪数无伦。薛曰。子母俱败。鲜克济 
矣。果寻卒。 
震按小便数。有热有虚。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频数不可略忍。又复短少。日数十 
次。或有余沥。为肾大虚之候。数而多。色黄者。为阴虚。宜滋阴。数而多。色白体羸者。 
为阳虚。升者少而降者多。宜补火。立斋诸案。具备诸法。 

卷六
二便不通
属性:王中阳治一人。弱冠未婚。病遗沥日久。每作虚寒脱泄治之。愈甚。王诊其六部弦数。 
不记至数。人已骨立。不能自支。乃曰苦哉。此三焦不利。膀胱蓄热。五淋病也。患者曰。 
膏血砂垢。每溺则痛不可言。遂用局方五淋散加山栀、赤芍、木通、瞿麦、鲜车前、滑石作 
大 
剂。入灯心二十茎煎服。五七日全愈。无奈频发。一日忽来告急云。九日便溲俱不通。秘闷 
将死。王即令用细灰。于患人连脐带丹田作一泥塘。径如碗大。下令用一指浓灰。四围高起 
以新汲水调朴硝一两许令化。渐渐倾入灰塘中。勿令漫溢横流。须臾。大小便迸然而出。 
溺中血条如指。若非热解气快。其如龟窍之小。何由连出三四日恶物。复得回生。再令服黄 
连解毒丸。三载约四斤。乃不复发。 
丹溪治一妇。痹疼后。大小便不通。此痰隔中焦。气聚下焦。二陈加木通煎服。再一服 
探吐之。 
李时珍曰。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 
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 
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