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65-古今医案按 >

第49章

365-古今医案按-第49章

小说: 365-古今医案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山治一人。客维扬。病胁痛。医以为虚。用人参羊肉补之。其痛愈甚。一医投龙荟丸 
痛减。汪诊脉弦濡而弱。曰。脾胃为痛所伤。尚未复。遂以橘皮枳术丸加黄连、当归。服 
之而安。越五年。腹胁复痛。彼思颇类前病。欲服龙荟丸未决。汪诊之。脉皆濡弱而缓。曰 
前病属实。今病属虚。非前药可治也。以人参为君。芎、归、芍药为臣。香附、陈皮为佐 
甘草、山栀为使。煎服十余帖。痛止食进。 
震按此人之脉。先后皆濡弱。惟弦与缓不同。而先用清。后用补者。岂以弦为肝火。缓 
属脾虚耶。然弦而濡弱。亦宜补不宜清矣。观立斋治马庠生之母。左胛连胁作痛。其脉右关 
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薛曰。郁怒伤肝脾。六君加芎、归而愈。则弦脉又 
不得尽责之肝火也。 
王金坛曰。云中秦文山。掌教平湖。每患胁痛。遇劳忍饿则发。以书介家兄来求方。予 
以参、 、术、地黄、芎、归、萸肉、枣仁、牛膝、木瓜、石斛、苡仁、柏子仁、桃仁之属 
令常服之。后来谢云。自服药后。积久之疾。一朝而愈。不复发矣。闻魏昆溟吏部。亦以 
劳饿得胁痛。无大病也。而医者投以枳壳、青皮破气之药。痛愈甚。不数日而殒。予故着之 
以为世戒。 
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 
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 
进一服。其夜痛极。且憎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 
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 
及半身矣。水泡又增至百数。乃求王古潭。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 
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顷。即得睡。比觉已不痛矣。盖痛势已急。而时医执寻 
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苦寒。愈添其燥。故病转增剧。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 
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 
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欤。 
震按金坛之妙解。从儒理中流露出来。俗人初见此方。毫不解其何意也。但此方适合此 
证耳。后之学人。勿遽执为锦囊秘策。 
孙东宿治李悦斋夫人。胸胁大腹作痛。谵语如狂。寅卯辰三时少轻。午后及夜。痛剧咬 
人。昼夜不睡。饮食不进者十八日。究其故。原有痰火与头疼牙疼之疾。又因经行三日后。 
头疼发寒热。医以疟治。因大恶热。三四人交扇之。而两手浸冷水中。口噙水而不咽。鼻有 
微衄。又常自悲自哭。目以多哭而肿。小水直下不固。喉梗梗吞药不下。脉则左弦数。右关 
洪滑。孙曰。此热入血室证也。误服刚燥之剂而动痰火。以致标本交作。诸人犹谓热入血室 
惟夜间谵语如见鬼。何至胸胁疼剧咬人耶。孙曰。仲景云。经水适来适止得疾。皆作热入 
血室治。痛极咬人者。乃胃虚虫行求食而不得。故喉中梗梗然也。即以小柴胡加桃仁、丹皮 
而谵语减。次日以安蛔汤与服。而疼止食进。 
震按痛极咬人。合以喉中梗梗。认为蛔饥求食。亦属偶然应验。若欲据以辨证。恐不足 
凭。 

卷七
膝痛
属性:徐可豫治吴兴沈中刚内子。膝肿痛。右先剧。以热熨则攻左。熨左攻右。俱熨则雷鸣上 
胸。已而背悉若受万棰者。独元首弗及。发则面黛色。脉罔辨。昏作旦辍。日 弱甚。医望 
色辄却。谓勿救。徐视脉竟。曰。是湿淫所中。继复惊伤胆。疾虽剧。可治。即令以帛缠胸 
少间。探咽喉间。涌青白涎沫几斗许。涌定。徐曰。今兹疾发。至腹则弗上面。面弗青矣 
至昏膝痛。仍加熨。鸣果弗及胸止。三鼓已定。皆如徐言。越三昏。不复作。遂痊。 
震按湿则生痰。惊则痰阻。古有惊痰沃胆之说。所以面青也。痰随气动。所以升降作痛 
也。一吐而愈。是得戴人心法者。 

卷七
鹤膝风
属性:州守张天泽。左膝肿痛。胸膈痞满。饮食少思。时作呕。头眩痰壅。日晡殊倦。用葱熨 
法。及六君加炮姜。诸证顿退。饮食稍进。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头目清爽。肢体康健。间 
与大防风汤十余剂。补中益气三十余剂。而消。 
一妇人发热口干。月经不调。半载后。肢体倦怠。二膝肿痛。作足三阴血虚火燥治之。 
用六味地黄丸。两月余。形体渐健。饮食渐进。膝肿渐消。半载而痊。 
震按此是立斋医案。虽仅二条。而治法大备。盖鹤膝风乃足三阴经亏损。寒湿乘虚而入 
故所用四方。是要药。若欲作脓。或溃后。又宜十全大补汤。若兼头晕吐痰。小便频数。须 
佐以八味丸。皆要法也。惟初起时。以葱熨。或雷火针使其内消为妙。又预防法。用艾绒缝 
入护膝。将大红绢作里面。着肉缚之。昼夜不脱。可免此病。 

卷七
香港脚
属性:东垣治一朝贵。年近四十。身体充肥。香港脚始发。头面浑身支节微肿。皆赤色。足胫赤 
肿。痛不可忍。手近皮肤。其痛转甚。起而复卧。卧而复起。日夕苦楚。春间李为治之。其 
人以北土高寒。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化。饮食下流之所致。投以当归拈痛汤一两二 
钱。其痛减半。再服。肿悉除。只有右手指末微赤肿。以三棱针刺指爪甲端。多出黑血。赤 
肿全去。数日后。因食湿面。肢体觉痛。再以枳实五分。大黄酒煨三钱。当归一钱。羌活一 
钱五分。名曰枳实大黄汤。利两行而痛止。夫香港脚水湿之为也。面滋其湿。血壅而不行。故 
肢节烦痛。经云。风能胜湿。羌活辛温。透关节去湿。故以为主。血留而不行则痛。当归之 
辛温。散壅止痛。枳实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为臣。大黄苦寒。以导面之湿热。并治诸老 
血留结。取其峻快。故以为使也。 
张戴人治毗陵马姓。患肾脏风。忽一足发肿如瓠。自腰以下。钜细通为一律。痛不可忍 
欲转侧。两人扶之方可动。或欲以铍刀决之。张曰。此肾脏风攻注脚膝也。乃以甘遂一两 
木鳖子二个。一雄一雌为末。 猪腰子二个。批开。药末一钱糁匀。湿纸裹数重。慢火煨 
熟。五更初细嚼。米饮下。积水多则利多。少则利少也。宜软饮将息。若病患一脚。切看左 
右。如左脚。用左边腰子。右脚。用右边腰子。药末只一钱。辰巳间。下脓水如水晶者数升 
实时痛止。再以赤乌散涂贴其膝。方愈。 
项彦章治史佥宪足病。发则两足如柱。溃黄水。逾月乃已。已辄发。六脉沉缓。沉为里 
有湿。缓为厥为风。此风湿毒。俗名湿香港脚是也。以神芎丸、舟车神佑丸。大下浊水而愈。 
震按此二条。即北方治法也。 
赵良仁云。予至吴中。有徐孟达患两足酸重。不任行动。发则肿痛。一日于不发时诊脉 
三部皆大。搏手如葱管无力。身半以上则肥盛。盖其膏粱外家御。嗜欲无穷。精血不足。湿 
热太盛。因用益精血于其下。清湿热于其上。二方与之。或言香港脚无补法。故不肯服。三月 
后痛作。一医用南方法。治不效。一医用北法泻之。即死于溺器上。吁。业岐黄者。虚实之 
辨。盖可以忽乎哉。 
丹溪治一妇足肿。用生地、黄柏、苍术、南星、红花、牛膝、龙胆草、川芎。治之而愈 
立斋治一妇人。脚患筋挛骨痛。诸药不应。脉紧。用大防风汤。二剂顿退。又二剂而安 
江应宿曰。予友人佘近峰贾秣陵。年五十余。患脚痛。卧不能起。年余。胫与腿肉俱消 
邑医徐古塘。昔患痹疾治愈。求其成方。初用当归拈痛汤。二服效。次用十全大补汤。加 
枸杞子、防己、牛膝、萆 。朝用六味地黄丸。加虎胫骨、牛膝、川萆 、鹿角胶。服三年 
双铄如初。徐云。久久服之。自获大益。幸勿责效于旦夕。信然。 
震按香港脚之病。近来罕见。或有足胫赤肿。痛不可忍者。即俗所谓流火也。或有手足互 
换而痛。肢节微肿。或热或赤色者。即书所谓行痹也。治法不外去湿清热凉血。亦有用术、 
附、桂枝者。要在辨其虚实。及湿热寒湿之分耳。戴人项公之治法。殊可不必。若东垣案。 
全似周痹治法。拈痛汤分消其湿热也。枳实大黄汤。驱逐其湿热也。若朱案亦痹证治法。薛 
案江案用补。稍觉不同。外有柳柳州所纂干香港脚。左胁有块。大如石。痞绝且死。以杉木节 
橘叶、槟榔、童便煎。利之而愈。蔡元长忽如有虫自足心行至腰间。即晕绝。灸风市穴而 
愈。及杨梅仁治童贯。捶田螺敷两股治董守约。今仅存其说。未有合其证而可以试用者。故 
不详录。 
孙东宿曰。一贫士两足不酸不痛。每行动。绝不听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坠于右。或扭 
于右而又坠于左。之字而行。不能一步正走。此亦目之希觏。书所未载。予臆度之。由筋软 
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动则偏斜扭坠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属木。木纵不收。宜益金以制 
之。用人参、黄 、白芍以补肺金。苡仁、虎骨、龟板、杜仲以壮筋骨。加铁华粉以专制肝 
木。炼蜜丸。早晚服之。竟愈。 
震按此非香港脚。而附于此者。从其类以便览也。 
〔附〕张季明曰。一士人得脚弱病。百药不效。予令其用杉木为桶。濯足。又令排樟脑 
于两股间。以脚绷系定。月余而安健如初。 
江篁南治一少年。夏月因以冷水浸两足跟。又坐湿地。患足跟肿痛。不能移步。致卧数 
月。乃教以干土圾一块。挖一凹如足跟大。炭火烧红。去火。用醋一碗沃之。任其渗干。即 
以 
足跟临土圾。初略悬高熏之。渐渐近之。其下体骨节。皆酸快不可言。且有微汗。连换土砖 
熏三四日而愈。 
予西席钟沧柱先生。少年得脚弱病。酸楚无力。兼小便艰难。欲便必久立始通。服大补 
肝肾药不应。乃求治于何嗣宗先生。用六味地黄丸加黄牛腿骨髓一具而愈。因悟前之治病者 
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何系江南大名家。当时佳案必多。惜余生也晚。不获亲炙其风徽。无 
从抄录。 

卷七
脚上诸证
属性:薛立斋治阁老靳介庵。脚指缝作痒出水。肿 脚面。敷止痒之药不应。服除湿之药益甚 
薛诊之曰。阴虚湿热下注也。用六味地黄补中益气而愈。 
一儒者脚心发热作痒。搔掏。滚水浸。溃而出水。肌体骨立。作喝吐痰。用益气汤六味 
丸年余。元气复而诸证愈。 
一儒者脚踝肿硬色白。两月余矣。用大防风汤。及十全大补兼服。而消。后场屋不利。 
饮食劳倦。证复作。盗汗内热。饮食不化。便滑肌瘦。复加头晕。或头痛痰涌。此肾不纳气 
用八味丸、益气汤。百余剂而安。 
孙东宿曰。一人生杨梅疮后。偶遭一跌。环跳脱出。不能复入窠臼。疼痛殊甚。两足因 
长短不齐。予思不能复入窠臼者。以瘀血流入窠臼。占满故窍。致骨不得复入也。今但消去 
瘀血。必以行气活血之剂为主。以下行向导之剂佐之。庶可撤消。用陈年窖中砖瓦洗净 过 
四两。生地、杜牛膝、骨碎补、丹参、赤芍各一两五钱。自然铜三两。蒲黄、车前子、苏木 
各一两。鹿角二两。元明粉五钱。各为末。以茅草根一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