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励志]零极限 >

第4章

[励志]零极限-第4章

小说: [励志]零极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这个由内而外的治疗法门就是成为呼珀珞珀珞大我系统的东西。看来是有个旧版本的呼珀珞珀珞在夏威夷传教士里影响深远。旧版本里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帮助人们,把他们带出困境。当人们切断了问题的束缚后,问题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呼珀珞珀珞大我系统里并不需要引导者。只要在你自己身上就可以完成。我很好奇,同时我也知道,我迟早会搞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的。
慧林博士尚未有他法门方面的原始资料。我主动提出要帮他写本书,但是他看起来漠不关心的样子。看到有视频出售,我就订购了。他还说让我去读一下托尔?诺里特郎德写的《使用者的幻觉》一书。作为一个书虫,我立马上网在亚马逊网站订购了一本。书到之后,我就狼吞虎咽地看了起来。
书中论述说,我们清醒的意识并不了解我们当下发生了什么。诺里特郎德写到,“事实是,每一秒钟,数以百万计比特的信息流流经我们的感官。但是我们的意识只能接收每秒钟40比特的信息量——最多了。无数百万计比特的信息被浓缩为意识的经验,而那其实从根本上说什么东西都没有。”
就算是我懂了慧林博士说的,既然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每个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交托出去并信靠。那就是对你生命中的每件事负100%的责任:每件事。他说他的工作就是清理他自己。就是这样。当他清理他自己,整个世界得以清理,因为他就是这个世界。所有外在于他的都是投射和幻想而已。
看起来有些像是荣格学说,你所见的外在世界感觉上是你,你自己生命的阴影。但慧林博士说的似乎还不是这个。他似乎在说,万事万物都是你的镜子,但他又似乎在说,你要对料理自己经验过的每件事负责,透过你的内在,与神性连接来做到。对他来说,料理好外在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向神性说“我爱你”,那神性可以被称为上帝,生命,宇宙,或是任何其他具有更高力量的名号。
嘘(口哨声)。这次会谈太棒了。虽然慧林博士对我一无所知,但他还是给了我充足时间来聊。也搞得我一塌糊涂的。他已近古稀之年,对某些人来说他是个大活宝,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大铁钉子。
跟慧林博士做第一次谈话时,我战战兢兢的,但我还想多谈几次。很显然我没有搞懂他告诉我的东西。抗拒或不理他会是人的第一反应。但是他使用的这个新法门,治愈了比如传言中的心理性重罪犯的故事,实在让我勾心。
我知道慧林博士即将举办一个研讨会,我就询问相关信息。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你将学到你该学到的。”他说。
哦,听起来像是八十年代古老的口号:你将学到你期望要学到的。
“研讨会有多少人参加?”我问道。
“我将持续清理,那些准备好要来的人会来,”他说道,“也许30个人,也许50个,我也不知道。”
通话结束前,我问“依”他在邮件里的那个签名是什么意思。
“POI的意思是我的平和,”他解释说,“那是非比寻常的平和。不做常想。”
当时,我没搞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今天看来却很有意思。

               “意图”的惊人真相
对于人来说,我们的主观意识对我们非常重要。然而,我们却对它是如何产生,以及它如何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里,并产生出行为这些事都知之甚少。——本杰明?李伯特《头脑时间》
跟慧林博士第一次通话后,我极其渴望学到更多东西。我问他一周后即将举办的研讨会。他并没有试图劝我去。他说,他只是持续地清理,所以只有“正确”的人会去。他并不需要济济一堂。他只想敞开心扉。他信任那神性——他的最爱,那比我们任何人,所有人都强大的——将会做出正确的安排。
我问好友马克?雅恩,就是第一个告诉我关于慧林博士的人,他想不想参加研讨会。我愿意出全部的费用请客,作为告诉我这个奇迹和奇迹先生的回报。理所当然啦,马克同意了。
行前我做了个小小的调查。我猜想这个治疗师的法门,跟一种流行的夏威夷治疗法门呼喇是否有什么关联呢?过后,我发现它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呼喇是一位由企业家转职的作家——马克斯?福瑞顿?朗对他的夏威夷灵性体系的命名。他声称那是自己在夏威夷担任教师一职期间,跟一位夏威夷朋友学习的秘传体系。他在1945年建立了呼喇体系,之后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其中最畅销的是《奇迹背后的秘密科学》。虽然看似不赖,但是朗的体系跟我采访的治疗师毫不相干。我一开始就学到的是,那位治疗师实践的东西是朗从未听说过的,至少不是慧林博士实践的那种。随着不断深入地学习,我的好奇心更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飞去和那个治疗师见面。
我飞到洛杉矶去见马克,又到加州的卡拉巴斯。马克带我在洛杉矶逛了一圈,我们玩得很开心。但是我们都非常想见到那个我们听说已久的人。自早餐时我们挑起了一个深入的话题,我们都想立马参加那个研讨会。
当我们到达了活动大厅,我们发现大约30号人。我尽力踮起脚来,试图看清每个人的脸。我想看见治疗师。我想看到那个神秘人物。我想看到慧林博士。当我视线转到门的时候,慧林博士向我致意。
“啊哈喽,(夏威夷语的问候语:你好)约瑟夫。”他边说到,边伸出手来。他的声音如春风化雨般温柔,又带着权威和魅力。他穿的是Dockers牌子的服装,一双运动鞋,开襟衬衫,一件工作式夹克。他还戴着一顶棒球帽子,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他的商标。
“啊哈喽,马克。”他对我的好友说道。
之后我们小谈了一会儿,他问我们的航班从德克萨斯到洛杉矶,用了多长时间等等之类的。我立马喜欢上了这个人。他的宁静的自信和慈祥的临在给了我某种深深的共鸣。
慧林博士喜欢从时间说起。活动一开始,他就开始问我。
“约瑟夫,当你把电脑里的某些东西删除了,它到哪里去了?”
“我也不知道。”我回答说。每个人都笑了。我确信他们也不知道。
“当你把电脑里的某些东西清除了,它到哪里去了?”他问在场的所有人。
“到回收站里去了。”有人喊道。
“没错,”慧林博士说,“它还在你的电脑上,但是你看不到它了。你们的记忆就像那样。记忆还在你们里面,但是已经无法察觉了。你们想做的却是完全的、永久性的擦除那些记忆。”
我觉得这非常不可思议,但是我又搞不懂那是什么意思,记忆最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会希望永久性地删除记忆呢?
“你们有两种方式来主导过生活,”慧林博士解释说,“由记忆或由灵感来主导。记忆是旧有模式的重演。灵感是来自神性的信息。你们都想要灵感。而聆听神性,获得灵感的唯一途径就是清除所有的记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清除。”
慧林博士花了大量时间跟我们解释为什么神性是我们的零状态——也就是我们处于零极限的状态。没有记忆。没有认同。除了神性,空无一物。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出现零极限状态的时候,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让废物——就是他称为记忆的东西——在重演。
“当我在心理医院工作时,当我看着病人的名单时,”他告诉我们,“我会感受到我身体里隐隐作痛。这是共享的记忆造成的。这是导致病人行为出格的模式造成的。他们对此无能为力。他们被模式所套牢。当我感知到这个模式时,我就清除它。”
清除成了反复谈论的主题。他告诉了我们很多清除的方法,其中的大多数我都不能在此公布,因为他们都是机密的。你只好去参加一个呼珀珞珀珞工作坊去学习那全部的方法。下面的是慧林博士用得最多,而且还在使用,也是我现在在用的法门:
有四句真言是你要反复成诵,不停念叨,以契入神性的:
“我爱你。”
“对不起。”
“原谅我。”
“谢谢你。”
这第一次的周末活动过后,“我爱你”的真言成了我心中喋喋不休的一部分。如同有时你清晨醒来,在脑子里生成一首音乐那样,我一醒来就听到脑子里“我爱你”的声音。不论我有没有意识,那个声音一直都在。那种感觉很美。我并不知道它是如何清理每样东西的,但是我只是持续地去做。无论如何“我爱你”这样的话会坏到哪里去呢?
活动当中,慧林博士对着我说:“约瑟夫,你如何区别出记忆跟灵感呢?”
我没听懂问题,也如实回答我没听懂。
“你如何知道,某人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癌症,还是神性给他们制造的,以这一挑战来帮助他们呢?”
我静默了一会,我试着去推理这个问题。你如何知道,一件事是经由你的大脑,还是经由神性大脑而来呢?
“我不知道。”我回答说。
“我也不知道。”慧林博士说。“那就是为什么你们要持续去清除,清除,清除。你们要清理任何事、每件事,因为你们不知道哪个是记忆哪个是灵感。你们要清除到零极限的地方,就是零状态。”
慧林博士阐述说,我们的头脑对世界只有非常小的视野,它不但不完整,还不准确。直到我读了盖伊?克莱斯通的《任性的头脑》我才认同这一说法。
在《任性的头脑》一书中,克莱斯通阐述了那些,证明了我们的头脑在我们有意识决定去做什么之前,就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实验。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一位名叫本杰明?李伯特的神经学科学家,把人跟脑电图成像仪连接在一起,这样就能看到人们大脑里发生的变化了。实验显示:在人有意识想做某事之前,一股活跃的大脑波动就已经产生了,亦即表明意图产生于无意识,之后才进入清明的意识。
克莱斯通写到,李伯特“发现意图先于行动1/5秒——但是在意图之前1/3秒总是出现活跃的大脑波动。”
根据威廉?艾芬,他的书《关于愿望: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些我们想要的》“类似于此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决定并非产生于意识或理性行为。恰恰相反,它们生成于我们无意识的头脑,当它们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我们就据为己有、视同己出。”
从事这些有争议的、有启迪性的实验的家伙,本杰明?李伯特本人,在他自己的书《头脑时间》里写到:“无意识里产生的意图去行动的过程是无法被意识掌控的。只有之后的自发行动的过程才能被有意识地掌控。”
换句话说,拿起本书的行动看似来自于你有意识的决定,但事实是,你的大脑先发送了一个信号拿起本书,之后你的意识的大脑服从了这个意图,好比是,“这本书看起来不错。我想我会读一读。”你可以选择不看这本书,你会以你方式来自我合理化,但是你无法控制那让你采取行动的信号的发起。
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根据克莱斯通的说法,“没有一个意图是出自有意识的;没有一个计划来自那里。意思是前兆;在意识的角落里闪现的图标,是那些或许将要发生的事。”
很显然,一个清晰的意图不过是一个清晰的前兆而已。
让我迷惑不解的是:想法从何而来?
这个想法让我热情高涨。因为我在我的书《吸引力要素》中写到了意图的威力,我还在电影《心想事成的秘密》谈论着它,而现在才知道意图并非我自己的选择,这让我大吃一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9 8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