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阿含解脱道次第600十480问答合订本 >

第18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600十480问答合订本-第18章

小说: 阿含解脱道次第600十480问答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你所能活的、你所能掌握的,就只是当下这一点。因为空间是弯曲的、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宇宙的边就在你的背后。所以,苦的边就在眼前,净土、极乐世界就在当下。
三三六、宇宙本体的空与空性、性空有何区别?
答:宇宙本体的空:
1。法界的存在,实相的存在,如空间。
2。空中有能源,空中能生妙有。
空性:没有自主性,无常刹那生灭变异。空性是对现象界的一种描述和形容。
性空:缘起的现象界,没有实性。
缘起性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增补:
247、为什么要用心灵去领悟《阿含经》的深意呢?(42页)
答:《阿含经》的深义,都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理实相的,你必须要用心灵去领悟、去体会、去消化,不是用头脑去思维、想象,更不是用嘴巴讲。真正心领神会是言语道断的。
248、试说明空与空性的深义?(44页)
答:所谓“性空”、“空性”都是人类那些开悟者、解脱者、智慧者、对万事万物深入去观察之后,发现的一个揭示万事万物演变的法则和它的特性的一个描述。告诉我们现象界所有存在的这些,它的特性就是空无自性,没有自主性,不是我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不会恒常固定不变,一直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异……
但是“空”它是一个法界的存在,它是一个实相的存在。所谓实相,不要落入有形有相,一个固定的实相,而是说它是实际的一个存在。讲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整个宇宙空间,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就是这个“空”。包括你现在所在,你眼前周边的空间,都叫“空”。因此“空”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实际的一个存在。因为有“空”,才会产生“缘起有”,然而现象界的缘起有,你实际去观察之后,又发现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自性,都是无常,都是刹那生灭变异的。
249、佛陀为什么不希望成为天文学家一直去探究呢?(46页)
答:佛陀对宇宙天文这些也都有去求真求证,发现到后来就是无边无际,而且佛陀发现到这些奥妙,他不希望大家成为天文学家,只是一直在探究,然而却没有回来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烦恼与苦,那你何时才能够修行、解脱、成就呢?你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投注到无限的宇宙天文探求上,到最后不是增加很多的知识,就是你会发疯,因为你不会臣服的,然后又发现很多的天文知识的演变,不是你能够想象的。

第二十章    持    戒

三三七、戒律的精神总原则是什么?
答:戒律的精神总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秉持的是良心本性,具体的展现是慈悲之心。
三三八、修行人持戒常犯的毛病是什么?
答:用自己的标准,拿着戒条去衡量别人,挑别人是否犯戒。这是无明、我慢的展现。戒律是规范自己的,守戒与别人无关,对别人犯戒要包容、谅解。
三三九、你的判断可信吗?
答:只有证到四果人的判断是可信的。所以无论对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的判断留有空间和弹性。对别人也是这样,不应该把话说死,以便减少烦恼,避免冲突。
三四O、持戒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什么?
答:戒律是用来规范自己的,千万不要拿去检验别人。戒律是帮助解脱的,所以持戒要有智慧、有弹性,要灵活,把握好分寸,不要被戒条束缚住,不要因持戒而增加新的烦恼。
三四一、过分的、死板板的持戒是什么心态?
答:1。有名利心,作表面文章给别人看;2。有大我慢,好指责别人,心量小,不能包容异己。为解脱而持戒才是持戒的根本目的。
增补:
250、空海师父所办的禅修只限于修解脱道的人参加吗?(49页)
答:佛法不是佛教所专有的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现象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我们只要把身心清净下来,如是去体悟万事万物存在的真面目,本来面目——“无常”与“无我”的法印,就会从过去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醒过来。所以实际的禅修、不局限于任何宗派、宗教的人士参加。因为不受任何宗教、宗派人士、不受任何种族国家,只要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你的苦一定存在,因为真理实相就是“无常”、“无我”,所谓的实修实证,就是要去体悟、体证“无常”、“无我”,所以师父举办的禅修并不局限于修习解脱道的人士参加。
251、空海师父心路历程五点对人生哲理方面有那些很深的体会?(51页)
答:一是名利的腐蚀性很大,从而实际去参悟为什么世间人看不开名利?从领导与服务中去观察我慢、我是、我能,使其对人生在哲理上有很深的体会。
二是勇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可以从实际的服务人群中,承担中体会到书本学不到的人生哲学,会看到众生的真实面目。
三是觉得该怎么做,凭着我的良心理性去做,至于别人要怎么评论,就随顺因缘,才会慢慢地从八风一吹就动的情况之下超脱出来。如果你很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很在乎别人的评论,几句话就把你打的东倒西歪,怎么能八风吹不动?
四是不要逃避,也不要怕承担。各种境界都可以让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成长,要坦然面对各种顺逆境界与因缘的考验。
五是对别人的判断与评判、评论、我们要保持一个弹性的空间,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免之的态度,不要急着马上就档掉,也不要因此而困扰,让时间去证明一切。

第二十一章    守护六根

三四二、什么是守护六根?
答:六根接触外境,无论好坏,不起贪瞋之心,不受影响,不成为境界的奴隶。
三四三、怎样理解“如如不动”?
答:“如如不动”不是不去接触外境,也不是接触之后麻木无知,而是面对外境不迎不拒,不成为境界的奴隶。
三四四、什么是六识?
答:六根接触六尘,遇到顺境起乐受;遇到逆境起苦受,进一步产生贪瞋之心。这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就是识。
三四五、怎样做到守护六根?
答:在每一个根尘接触的当下,保持明觉,了悟我们的身心六根,是无常生灭变化的,外境六尘也是无常生灭变化的。看清实相,以平等心对待,赞不喜、骂不恼,不被境牵。当然真功夫不在体悟上,而是在历缘对境中经得起考验。守护六根是要求自己的,不是管别人守不守。
增补:
252、在历缘对境时、如何检验自己的功夫与定力?(58页)
答、修行不是懂一些知见,不是在争辩,要落实在日常的历缘对境时、去时时处处检验自己的功夫与定力,在哪里可以检验呢?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有没有跟以前不一样呢?记住!修行是跟自己比,不是跟别人比。你自己有没有一天一天的成长?有没有一天一天的脱胎换骨?你过去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现在有没有一天一天的脱胎换骨出来呢?这是很重要的检验。
253、不守护六根会怎么样呢?(58页)
答:不守护六根就是不律仪,看到可意的境界就起贪,看到不可意的境界就起瞋。如是心常被境界牵着鼻子走而成为奴隶,心静不下来,六根到处攀缘,如此动荡不安的心,怎么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怎么能脱离苦海呢?另外,如果一个人外务多、心散乱。或是心常向外看,常挑别人的毛病,这样的心很粗糙,就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贪瞋痴,那样你的身心就随着境界转,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

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三四六、什么是三妙行?
答:三是指身、口、意的三个方面。妙是美妙之意,是身、口、意的展现没有冲动、盲动,而是舒缓、柔和、安详的动。
三四七、身、口、意有先后顺序吗?
答:先有微细的心念,即意行,后有口行、身行。但三者的展现是先有身行,后有口行和意行。身行是指身体的动作,口行是嘴巴所说的语言、声音、声调、语气,意行是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
三四八、怎样修三妙行?
答:保持明觉的心,让身、口、意行慢下来,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便有时间观察是否有贪瞋之心;是否有冲动之举,然后加以修正、调整。修行的转折点就是让身、口、意由冲动变为缓慢,柔软,反观我慢,加以净化。
三四九、自我保护的上策是什么?
答:修好“三妙行”和“四念处”,保持一颗明觉心,清楚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避免冲突,减少恶缘。
三五O、“守护六根”、“三妙行”、“四念处”,三者关联吗?
答:六根守护的好,自然有三妙行的展现;修好三妙行,就具备了四念处的基础。反过来,修好四念处,能够带动和增进守护六根和三妙行。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带动。
三五一、守护六根与展现三妙行的下手处在哪里?
答: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能看到身、口、意的变化。功夫高深的,在意行(念头)有变化时,能察觉到,并马上调整化解掉。差一点的在身行有变化时,能察觉到,马上化解掉。时时保持明觉的心,观照意行,把问题、烦恼在内心化解,避免冲动,不造恶业。
三五二、闻、思与修、证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闻思的核心内容,就是修证的核心内容。打好基础,禅修时事半功倍。通过禅修,又能增进闻思,深解法义。
三五三、禅修什么时候开始?
答:经过初步的闻思,掌握了基本的法义,便进行简单的禅修,时间一小时,半天或一天都可以。最主要的是把闻思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做到解行合一。应用本身是禅修的延续,在日常应用之中,快乐增加一分,烦恼减少一分,法喜和信心也增加一分。同时又提高了生活品质,让生命更有意义。平时闻思,偶尔禅修,日常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三管齐下,互相增进。
三五四、修行真正的功夫是六根触灭,举例说明六根触灭。(触灭:空触,如如不动,三轮体空)
增补:
254、修行是使我们越修越厉害吗?(65页)
答:一般说修行,不是说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人却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我越行,我比别人强,我神通广大,我打遍天下无敌手等等,不是这样的!如果修行不是让你回来反观,照见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软,不能在历缘对境时,看到自己有没有贪瞋痴的展现,这样的修行需要重新检讨。
255、空海师父给我们提出修行的“八问”是什么?(66页)
答:一是能否在历缘对境时,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
二是能否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
三是能否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
四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
五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能缓和下来吗?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
七是当我是、我能、我慢与贪瞋痴的心生起之际、能觉察到吗?
八是当贪、瞋、痴、慢的心,生起之际,能停下来吗?
这八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实际的历缘对境时去检验去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落实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中。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实际去检验、去应用,那么你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
256、每次的闻思修,你是否有昨是今非与脱胎换骨的感觉呢?(68页)
答:真正的修行,是随时回来反观照见,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