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146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46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莲法师的注解,诸位自己去看,他注得也非常之好。请看下面经文: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大会当中,观音菩萨也参加这个法会,也是这个法会听众之一。他听到世尊极力赞扬地藏菩萨,听了之后他也起来,代表菩萨众对地藏菩萨的赞扬。这个法会我们要留意学习,法会开端是怎样开端,法会将要圆满,圆满是怎样来结束,这个我们要学习。世间法里面一个法会,先一定有开幕词,会结束之后也有一个致谢词。我们这一次在西澳净宗学会,西澳净宗学会我不知道状况,刚刚成立,而实际上我们去看的时候,它的缘没有成熟,成立得太早了;至少他们要学三年,三年之后再成立净宗学会,那就很如法。我们的法会开端跟法会结束都是突然的,前面没有介绍,后面也没有结束,变成是不伦不类,这是我一生当中参加很多法会第一次遇到。他们自己没有经验,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法会的活动,所以对于仪规完全不知道,真正是无所适从。他们对我们招待热情,我们很感谢,他们的会长送我到机场来问我,他说:招待不周;我说:招待很周到,我们非常感谢,法会不周,要好好的学习。他想找个时间到新加坡来学一天,我说:不行!一天你就学会,你是天才;真正要学会,至少要在新加坡住三个月,哪有一天就学会?如果说领导一个团体,帮助一个地区学佛,那是菩萨发心,不是感情用事,真正要虚心学习。

    从这里看这个法会将结束,观世音菩萨代表菩萨众出来致词。观音菩萨在中国大家都非常熟悉,知名度排在第一,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萨,没有不知道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赞叹意思就很深。菩萨“白佛言”,称“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这个话从观世音菩萨口中说出,那谁不相信?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赞叹地藏菩萨大慈悲,而且地藏菩萨大慈悲的落实不亚于观音菩萨,并不在观音菩萨之下。“于千万亿世界”,‘千万亿’不是数字,是形容词,形容这无量无边的世界,哪个地方有众生就有地藏菩萨在,化千万亿身。

    “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这两句话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说的。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断恶修善、依教奉行,你们想想是福德还是功德?假如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如果你是离四相修行,是功德。佛在金刚会上教我们,要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诸善事’,那是功德。我们想想我们今天所修的是什么?真正修行都落在福德这边,不是功德。起心动念还有我执,念念都是为我,我总是摆在第一,诸位要晓得,我执是轮回的根本业因,你只要有我,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修再大的善业也是六道里面享福,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要懂这个道理,这在前面都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六道、十法界怎么来的?六道来由有三个基本的因素,妄想、分别、执著,你全都有了,这就是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如果你把执著破掉,你还有妄想、分别,你六道没有了,有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在这里面生活。再能够把分别也舍掉,你就超越十法界,则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妄想,妄想就是无明,破一品无明你的境界会提升一层,四十一品无明破尽,妄想完全没有,你是证得了大圆满,那是圆教如来的果地。

    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然后才晓得世尊教我们离四相的用意,四相不能不离,不可不离,不离就不能离六道轮回。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对这个喜欢、对那个讨厌,都是干六道轮回,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是搞六道轮回,你以为你能往生?不能往生。能往生的人,四相真离,心地真正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很多带业往生的人,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人,他那一念、十念与四相相应,最后临终的一念还是有我、人、众生、寿者,就不能往生。以前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能够往生的是两、三个而已,什么原因?我、人、众生、寿者没断。我们想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什么时候练习?现在就要练习,不要等,‘我现在还没有到临终,临终时候再离’;临终时候你有把握,你能离得了吗?平常就要真干。

    对于世间之感情,我们一般讲情结要淡,愈淡薄愈好。念念为众生、为社会,不要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是造业、就是造罪,别人都为自己,那是他的事情,他要搞六道轮回,佛都管不了,我怎么能管得了?修行证果的事情,要靠个人自己努力,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就是十条道路摆在我们面前,你自己愿意走哪一条,佛给我们说明,让你自己选择;自己要随顺烦恼、随顺习气,大多数是走三恶道;真正觉悟,舍离一切烦恼,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成就功德。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要很清楚。‘及不思议威神之力’,这是讲地藏菩萨,特别在六道当中,勤苦的教学,以圆满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特别是恶道众生。再看底下经文:

    【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从观世音菩萨口中得到,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赞叹地藏菩萨,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没有一个不赞叹地藏菩萨。而地藏菩萨的功德,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赞叹都赞叹不尽,底下讲“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地藏菩萨功德都说不尽。地藏表什么?诸位要晓得,孝亲尊师;地藏菩萨的功德就是孝亲尊师的功德。前面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把教化众生这桩事情,不付托给其他的菩萨,要特别付托给地藏菩萨?为什么不付托给观音菩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付托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做不到,付托给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也做不到。付托给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人家孝敬,孝敬是根;观音菩萨是孝敬的发扬光大,你没有根,他从哪里发扬光大?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然后你就晓得,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今天社会动乱,动乱的根源在哪里?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亲尊师。所以一个社会的安危,一个社会的治乱,一个社会的祸福,根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妇,世出世间教学都懂这个道理,都在这个根本上用了许许多多心血在教导,希望大家觉悟。夫妻两个结合,不是你两个人的事情,对于整个社会你有责任,你夫妇不合,你家庭就破碎,家庭一破碎,社会就动乱,全世界的人遭殃受罪,谁懂得这个道理?佛陀教育多么重视家庭,儒家的教育讲求‘敦伦尽分’,现在社会动乱,大家疏忽了家庭教育,所以整个动乱,整个灾变的来源,不晓得从哪里来,你怎么能够防范?你怎么能够救拔?一家人相聚固然是有因素,佛在经上讲人与人之相聚四种原因: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恩恩怨怨没完没了,这是事实真相。

    人为什么受教育?为什么接受圣贤人的教诲?圣贤人了解事实真相,你明白之后你就能化解。纵然是一家人是报怨而来,在中国第一个模范是舜王,舜王家庭那就是报怨而来的,那不是报恩。一家不合,舜他有智慧,他懂得尽孝,能够把一家冤家相聚,把它怨结化解,能够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亲爱,互相合作,在佛法讲这菩萨。菩萨不是看到冤家债主躲避,不是的,如何化解它,躲避不能解决问题,来生来世还会碰到,一定要懂得化解,所以才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小而一家人,要有智慧、要有耐心去化解,解冤释结,培养恩义,你一家自然和睦,和睦你这个家就兴旺,这里头有大道理。地藏菩萨教化众生这个基本的概念,基础的课程,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诸佛如来都赞叹不尽。下面观音菩萨又说: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

    注解里头说得很好,“向者”,这里头有远、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远是赞叹品初的文字,这在卷中第二十五页。

    【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观音菩萨不但为我们做证明,更为我们启请,他启请的话,“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现在’是当时参与法会,‘未来’就包括我们在内,我们今天读到这个经典,来研究这段经文,包括在这一句经文之中。请世尊为我们再介绍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这些事,目的是让天龙八部这些护法鬼神,瞻礼得福。“瞻礼”是什么?生起孝敬之心,这个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们生心,我们自己就得福。下面这是世尊接受观音菩萨的启请,为众说法。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

    世尊乘便在这里先对观音菩萨一番称赞,观音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我们学佛就要懂得跟一切众生结法缘。这个意思我们要清楚,结法缘,不可以结情缘,‘情’一生,麻烦可就大了,生生世世纠缠不清,那要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要受长劫的苦报,决定不能够干,结法缘。法缘是把佛法介绍给他,帮助他认识佛法,帮助他理解佛法,帮助他修学佛法,这叫结法缘。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这里面决定不生爱憎,这就是法缘;如果在这里面有欢喜、有讨厌,这就变成情缘,非常非常可怕。所以多多少少自古以来,在家、出家的大德跟一切众生结缘,把法缘转变成情缘,都堕落了,太多太多。所以大乘菩萨没有相当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他不讲经、不说法,他跟社会大众远离,独善其身,他不容易堕恶道。大乘菩萨跟大众在一起,所谓‘和光同尘’,如果自己没有定慧,自己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旧随顺烦恼习气,没有不堕落;讲经说法,修一切善事,都变成有漏的福报。

    纵然我们发心修善,实在讲也不是容易事情,那个善是不是真的善,诸位如果念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讲得很好,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偏善、有圆善,他讲得很多,你懂得哪是真善?现在我们看到世间有不少人,真心想做一点好事,由于没有慧眼,不认识真正的福田,反而拿著他的财力、物力去造一切罪过,纵然不是有心,他的心里是想修善,结果变成了恶;他虽然没有罪,他有过,要看他造作最后的影响,如果影响很重大,还是有罪。这个我们不能不谨慎,如何能够辨别?唯一方法读诵大乘,我们对一切事物才能看得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