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159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59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个事情宿世造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导我们,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业因果报?不明了业因果报,于是产生了怨天尤人,认为老天爷不公平,这些世间人对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恶业,恶业怎么能改变这苦报?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们,“如是人等”,遭遇灾难的人应当要觉悟,“闻地藏名,见地藏形”,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多,地藏是表什么?表孝敬,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见到地藏菩萨形像,就要生起孝亲尊师的心,这就能够转业报,改心理就转业报。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讲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还是以孝敬为基础。《观无量寿佛经》,佛教给我们修学第一句就是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教的,这一部经典实在讲就是讲这四句话,我们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佛陀的教诲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念头转了,境界就能渐渐转,这个要紧。大家遇到灾难,我们全心全力来救助这一时,可是世人对我们这个作法生起感激之心,对于佛陀教诲把它淡忘。我们这个救助一时,算不了什么,佛陀的教诲是根本,永远解决,这个恩德多大,几个人能体会到?几个人知道这个恩德?

    这一次在灾区,我们也响应灾区同胞们的呼唤,告诉我们许多学校在这次洪水里面被冲毁了,我们要发起建十个中学、二十个小学,使学生们能够恢复上课。我们建的中学都叫‘慈光’,他们答应我们给学校命名,我们饮水思源,自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这是老师的教诲,我们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我老师一生的事业是在‘慈光图书馆’,他办了一个图书馆,这名字叫‘慈光’,我们今天在大陆上建学校,用‘慈光’纪念李老师。小学的名称我们用‘孝廉’,这是发扬地藏菩萨的本愿,地藏菩萨表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家的孝经,佛法是从这个地方建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在中国古时候‘孝廉’是对于秀才的称呼,这个意思很深,希望从小培养他孝心、培养他廉洁;廉洁是不贪,不贪是三善根。人能做到不贪,自然就连带有不嗔、不痴,贪不到才嗔恚,贪得他怎么会有嗔恚心?所以中国廉洁的意思,就含著有佛法的三善根,我们用这个意思来给小学命名。

    我们希望有能力的同修们大家来赞助,这是第一批我们建十个中学、二十个小学,第一批建在北方。我们修学这几十年来,得力于韩馆长的护持,她是大连人,所以这三十所学校建在北方,也是报答她护法之恩。佛教导我们知恩报恩,我们希望将这个精神发扬光大,不但将来能够帮助中国各个地区,我们也要帮助全世界苦难的人民。我们的能力很有限,只要有真诚心去做,必定能得佛菩萨的帮助,人的力量做不到,佛菩萨有这个力量,这正是李木源居士常讲,‘我们没有福报,阿弥陀佛有福报,我们没有能力,阿弥陀佛有能力’,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来修学,自然能得感应。

    在这一段教导我们修学,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至心恭敬”,青莲法师注解注得好,我把他注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彻到源底也’,可见得这四个字含义的深广,‘彻到源底’,源底是什么?是真心、是自性。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所以心是虚空法界一切万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达到这个根源。至心是真诚到极处,为什么要用这一句?这一句是能感,感应道交,消除一切灾难,这是所应,我们能感就有应,我们说佛菩萨有应。佛菩萨有什么能力来应?还是称性的感应,这才如理,在理上才讲得通。没有这个理论,我们听了之后依旧还是会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们说怎样才能做到至心,‘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著于相,冥契真实中基,方曰至心’,这几句话好。由此可知,世间一般人遇到灾难,纵然读到这个经,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萨保佑他,也未必能济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么道理?没有做到至心。闻名惑于名,见相著于相,这把感应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难的境界依旧转不过来。可是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得相当的修养,佛法的术语是‘不是凡夫’,为什么?他智慧开了,唯有真实智慧才闻名不惑于名,不但是佛菩萨的名号你不迷惑,世间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会迷惑;一个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个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诸位要知道,要到这个境界业就消了,境就转了,几个人能做到?所以许多人读这个经觉得经不灵,觉得《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是不错,但是事实上不管用,见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说的没有效果,是我们没有懂得佛的意思,经过祖师大德这一解释,我们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彻的明白?还有问题,所以下面才叫你“念满万遍”。‘念满万遍’是什么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够悟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一遍、两遍有什么用处,你还是迷、还是惑。所以经要常常读、要常常讲,最好要常常讲,讲比读的效果还殊胜。我自己是个凡夫,是个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这么一点利益,没有别的就是靠天天在讲经,每讲一遍我对自己来讲是薰修一遍,我讲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断的在薰修才有这么一点效果,所以我感觉得讲比读效果还要殊胜,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明了菩萨为什么那么样热心去教化众生?原来是为了利益自己。你没有一个热诚教化众生;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自利,自利决定是建立在利他的身上。不但解门如是,行证亦复如是,我们看到人家有苦难,不能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我们自己的灾难也转不过来。换句话说,你热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自己的灾难消除,所以真正消灾免难,是热心全心全力帮助人。你不肯真正去做,你解悟得再圆满,你的灾难还是免不了,这个道理你们仔细去想想。所以‘至心恭敬,念满万遍’的意思很深很广,佛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下面是讲果报,“是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愿,疾病凶衰不安,眷属分离,这些等等不如意事,“渐渐消灭”了。佛用‘渐渐’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长,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看你自己薰修时间的长短,这个灾难有很短时间就消除,有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完全看我们自己。自己如果能够顿悟,如果能够勇猛精进的修学,在短时间之内就能看到效果,这个灾难就消除了。“即得安乐,衣食丰益”,‘丰’是丰足,‘益’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还可以有多余的帮助别人。‘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梦中一些恶梦也就没有,身心安稳,转祸为福。科题里讲‘修善消灭安乐’,这个字对现代人来讲还得加几个字才行,否则的话修善把安乐消灭,这就产生误会;修善消灭诸不如意事,即得安乐,这个意思就很圆满,大家就不至于误会。这一段经训对我们现在人来说迫切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去做,我们今天看到别人有灾难,说不定明天我们自己就遇到灾难。我们自己不能关心别人,到我们自己有灾难,谁关心我们?我们不肯帮助别人,我们自己有灾难的时候,谁来帮助我们?要懂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希望自己有难的时候,有人来帮助我们,来安慰我们,我们看到别人有难就要去安慰别人、帮助别人,你才能收到这个果报。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

    这段经文所说就是现在讲旅游的平安,现代人出门旅游交通工具跟古时候不一样,但是可能遇到的灾难实在讲是没有两样。科题是‘安水陆险道’,就是在水陆险道旅游的时候能够得到平安。在经文里面诸位要留意看看,你就能看得出来,前面一段佛叫著观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这一段“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一段经文你仔细去注意一下。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灾难可能性少;没有加‘善’,‘有诸人等,衣食不足’,如果真正是行善的人,这个遭遇会很少;所以我们在经文上,一字一句都要留意。

    这个地方是讲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前面跟诸位讲过,最低限度要做到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才称他作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的果报,诸位要细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凡先生确确实实把这四句做到,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这是说他要出远门,出远门当然是有事情;“或因治生”,‘治生’是为了他生活,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家庭的生活,外出谋生;“或因公私”,公家的差遣,或者是私人的事情,私事,探望亲属,访问朋友,私事;你或者在朝廷里面作官,现在是公司行号的职员派你出差,公事;“或因生死”,‘死’是奔丧,‘生’是家里面生小孩,这是喜事,回去探望;“或因急事”,临时有急事情;这是说明外出的原因。现在还有观光旅游,这里头所举的不在之内,观光旅游。“入山林中”,就是你旅行的时候经过这些山林;或者要渡过江河或者是大海,“大水”,像湖泊一类;“或经险道”,险道里面包括地区有猛兽毒蛇,或者是有强盗抢劫,这属于险道。险道在过去陆地有,河海里头也有,有海盗,你要是遇到的话也很麻烦。现代交通比过去便捷,旅游比以前人实在讲要舒适太多,可是交通的事故,交通这些灾难,我们也常常听到,如何能够在旅游里面保平安,可以说是所有出外旅游的人都期望。此地世尊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请看经文:

    【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

    善男子、善女人,怎么念法?还是要志心称念,诚心诚意,念地藏菩萨名号。青莲法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我们把注解念一念,‘此显称名之益’,世尊教导我们;‘是人通指九界’,不单单是指我们人道,九法界就包括菩萨在其中;他底下说,‘以初地菩萨,尚不免虎狼之难’,何况菩萨以下?这个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些灾难?世法、佛法都告诉我们,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虎狼狮子你过去世跟它没有结怨,它看到你理都不理,它不会伤害你,它伤害你过去总是跟它结了怨。你是初地菩萨,你遇到冤家他也不会饶过你,这个要知道,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安世高,实在讲也是示现,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在他《传记》里面记得很清楚。所谓是欠命一定要还人命,欠钱一定要还财,没办法的,因果通三世,说谁占谁的便宜,谁吃亏,没这个事情。说占便宜、说吃亏,那是世间人只看到现前这一段,没有看到前后的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