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168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68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所以我们看《地藏经》上常常讲帮助他生天,不学佛的人都相信有个天堂,几乎所有的宗教终极的目标都是想升天,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心量要拓开,不可以说是他不信佛教,我们就跟他对立,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佛度众生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是圆满的;决定不能说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例外,我不度他,哪有这个道理,你的本愿就不相应,所以心量一定要拓开。众生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全心全力的帮助他。

    帮助他要注意,他不了解佛法,不认识佛法,甚至于对佛法有误会,绝不劝他学佛,要懂这个道理。他信仰基督教,一定劝他回到上帝身边,我们的说法有没有错?没有错。他们的上帝,我们从他经典修学的理论跟方法,大概是忉利天,他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常礼请佛菩萨在天宫说法,所以他学佛因缘这一生没成熟,生到天上则成熟了。诸佛菩萨度众生不急在一时,这一生的缘不成熟来生,来生不成熟后生,生生世世一定帮助他离开苦难,布施恩德,于佛有缘,所以要懂这个道理。你用这种态度,善巧方便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一切众生都欢喜。尤其现代大家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对于任何族群、任何宗教、任何学派,我们真诚的恭敬,效法普贤菩萨,礼敬赞叹供养,这是跟他结缘;到自己将来成佛,这些有缘的众生必定得度;没有成道之前先结法缘,缘要结得广,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他有一念恭敬心,就能够接受别人的善言劝导,如果一念恭敬心都没有,你以善言劝导他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只要他有一念恭敬,他明白觉悟,就可以劝他断恶修善。下面经文说: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前面是有了觉悟的心,真心回头,菩萨都帮助。“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这段是讲学佛的人,前面所说的未必是学佛的人,这个地方是学佛的人。学佛人可贵之处是在念念修行,念念当中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没有证道之前;证道佛法的标准是明心见性,大经里面常讲‘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或者是说‘证一分法身’,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叫证果。在这以前都有过失,见性之后可以说没有过失,为什么?用真心,在这以前都是用妄心,相宗所讲我们用什么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用这个心,用这种心哪有没有过失的道理?用这种心是哪些众生?十法界,十法界以内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诸位在《百法明门论》里面念到异生性,十法界是异生性,一真法界是同生性;同是跟佛相同,佛用真心,初住菩萨用真心,跟佛是相同,叫同生性。十法界里面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不同,所以叫异生性,哪有没有过失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每天要反省、要检点,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过失,你能够找出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在佛法里面讲这叫觉悟、开悟,开悟是这个讲法。觉悟到自己的过失,把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过,天天自修。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发心,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天不要多,一天改一个错误,天天改,不断的改,三年你就超凡入圣,你就不是凡夫,那个时候你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菩萨跟凡夫不同,凡夫迷,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当然他就不能改过;菩萨跟凡夫不一样,菩萨知道自己有过失,天天改过,永无止尽的在改过。到什么时候自己没有过失?圆满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有过失。所以我们晓得同样是等觉菩萨,他们也不平等,每个人犯的过失不一样,当然在等觉菩萨非常非常的轻微,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出来,佛能看出来,他们自己能够觉察到,比他低的这些菩萨决定见不到,所以到佛这才平等,佛佛道同;烦恼习气断尽,这个时候完全相同。说这些话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提醒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过失,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改过,我们在菩提道上才能够勇猛精进,而不退转。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

    “虚空藏菩萨”,也是学佛同修都能够熟知,青莲法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看注解第一行,从第三句看起,‘此经,始文殊发问,谓非大智,莫识地藏端倪’,这个经开经第一句谁说的?这个用意都很深。‘终空藏收科’,这个经到最后什么人来做总结,收科我们现在讲总结。‘以非太虚安泯大士化迹。乃摄有归空,全假即空意也’,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此地讲太虚、此地讲空,都是说真如本性,换句话到最后统统消归自性,这意思多深。下面说‘而空藏问福利者,乃从空谈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当体即中,圆融妙行,同归秘藏,故终乎虚空藏也’,这是把虚空藏菩萨做全经结束,这个意思给我们说出来;也就是平常讲一切消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圆满。下面注解诸位自己可以看,介绍虚空藏菩萨的来由。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

    菩萨自己叙述,世尊在忉利天宫开这个法会,他知道立刻就赶来参加这个法会,在法会当中不断的听世尊,赞叹地藏菩萨威德神力,度化众生种种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礼形像,得几种福利。】

    地藏菩萨功德既然是这样的殊胜,不但释迦牟尼佛赞叹,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赞叹,赞叹一劫也赞叹不尽,因为菩萨的功德称性,性德没有边际,所以赞叹不尽。虚空藏菩萨在此地还是代我们请法,这些事情他哪里不知道,他也是等觉菩萨。特别是为“未来世中”,‘未来世’包括我们在内,都是代我们启请,这能看到菩萨对我们的关怀,对我们的爱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讲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众生,“一切天”,天是诸天,“龙”这是代表护法的这些天神们,‘龙’也代表畜生道,虽然没有讲三恶道,以龙来代表;天龙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众生。“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地藏菩萨的德号,或者是瞻礼形像,得几种福跟利益。

    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我们也把它念一念,‘准地持’,地持菩萨所讲。‘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进、修行施戒四无量等,是名福分’,这是讲修福。六道凡夫没有见性,自性里面虽然具足无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现前,六道凡夫的福报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这个地方给我们举出来,这是菩萨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余的五度统统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们赞佛‘二尊足’,二就是福、慧,足是圆满,这两种圆满;福、慧当中佛是最圆满,所以佛是最尊最贵。学佛怎么能不修福?没有福报自己修行有障碍,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难,没有福报你就没有办法度众生。佛教我们度众生,跟众生结缘,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以哪一桩事情为先?布施。你不送他一点礼物,跟他结个善缘,你就很难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财布施,跟一切众生接触第一桩事情财布施,他能生欢喜心,然后接著再是法布施、无畏布施。他对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对他是善心、是诚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诲,接受你的劝告。福非常重要。

    下面又说‘盖善名福利’,利是利益,善就是真实的利益,‘感报恬愉’,这个意思就是你感得的果报,能够称心如意。现在这个人他既然读经闻名,瞻仰地藏菩萨形像,他一定有所得,但是不晓得得多少种福利,多么大的福利,这是菩萨为我们向世尊请教。注解底下两句是从理上讲我们要懂,‘须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这两句话很重要,一定要相信。这一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发心要建弥陀村,要办佛学院,而且完全不收费,谁敢做?弥陀村他现在画的图,将来里面可以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天天要吃饭,不收费钱从哪里来?谁都不敢发这个心,他敢。他凭什么?他懂这个道理,‘福由心,心能造福’,他凭这个。这是一般人虽然读佛经读这几句话,还是不能相信,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信佛’这两个字好不容易,他真相信;信就有感应,感应不可思议。

    有一次他跟我说,新加坡许多老人院,那个老人院是救济院,救济老人孤苦无依无靠,老人院收留养他们,老人院都有人发心来照顾老人,我们这些念佛的人反而没有福报,还不如老人院,这讲不过去!他这个话说得好。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决定有人供养,人不供养天神会来供养,为什么?人不晓得这大福报、大福田,天人知道。我们在古书里面读过,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老法师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谁来供养他?天人来供养他,每一天给他送一钵饭来,那是个持戒清净的人。今天念佛堂这么多人,虽然不能说是每个人都往生,只要有那么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往生去作佛,大家都沾光;佛菩萨、天龙善神来供养,总不能说供养这两个人,其他的不照顾,没这个道理,大家都沾光。决定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照顾,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他有胆子他敢做。将来佛学院,佛学院恐怕也不收学费,不但不收学费,衣食住行还要供养,也是这个道理。培养这些年轻法师,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当然这些人一样也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只要你发真诚心去做,决定能做得成就,道理在此地。下面这两句话那是理,太深的理,‘心尚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三心都不可得,‘福利在哪里呢?’这是讲理。说明虽然得福利,不执著福利,这个福利就是真实的。下面启请的话:

    【唯愿世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等,略而说之。】

    不求佛细说,大概跟我们讲讲就好了。他也非常体念释迦牟尼佛,不能让释迦牟尼佛太劳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时候年岁很大,忉利天宫下来之后,我们就知道讲《大涅槃经》一日一夜,佛就入灭。请看经文,一百零一面最后一行: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菩萨启请,佛一定会跟他说,在说法之前佛一定嘱咐他要谛听,“谛听”用现在的话来说‘仔细的听’,它的深意也不可思议。注解第一行一开端就说,‘夫善说法者,无说无示,善听法者,无得无闻’,那是真正的谛听,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的境界仔细听就可以。下面佛就开示: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这一段是略说修法,也就是怎样修福。这一段文不长只有两行,里面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