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7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7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成就自己地藏法门。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净土的佛法;离开这个基础,给诸位说,无论什么佛法统统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净土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真正学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这个法门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去修学。古德在讲经之前还有玄义,玄义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之美满,我们限于时间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省略,好像我过去曾经讲过。是不是留著有录音带,我也记不清楚,留的东西也很多,如果有,诸位可以找出来作参考。

    下面我们看人题,就是翻译本经的人。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佛经里面翻译的人很重要,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拣别它不是伪造的,它不是架乩扶鸾、神仙来降的,不是的,那个不能够令人生信。扶鸾这桩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好像是念小学的时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鸾的风气很盛,我看他们那个作法我有信心。因为扶鸾的人,扶鸾在沙盘上,那个也很考究。这个鸾笔,也叫扶乩,叫乩笔;他们刻一个龙头,龙的舌头撑下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笔杆。用一个小畚箕,也装潢得很美观。扶鸾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卖柴的,那个时候在抗战之前,一般家里面没有自来水,买水,专门有挑水卖的,这些人不认识字;有卖柴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就在马路上随便找他们来,请他们来扶。所以沙盘上写的字我们在旁边我们都认得,他写的是规规矩矩的,一点都不潦草,一笔一画写出来,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再把它记录下来。我对那个很相信,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不认识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随时找来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湾看到那个扶鸾,我就不相信。为什么?扶鸾的人是一定的一个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个人。而且乩盘一开动的时候,那个里面动的我们怎么看一个字都看不出来。而且他口边念的时候,半个小时候念一、两千字就出来,所以我看到那个我不相信。那个大概是伪造的,不是真的。佛经不是这些鬼神鸾笔,确确实实是从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所以有翻译的年代、翻译的场所、有翻译的人,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译人这个题里头,朝代是代表时间,这是唐代,唐朝的时代。翻译的法师,我们也要知道。古时候的译经不是一个人,所以有译场;译场是国家建设的,就是译经的场所。参加译场工作的人很多,它里面的执事也分配得很细。译人是译场的负责人,好像译经院他是院长,所有这些翻译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像一个机构里面的长官一样,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里面法师、居士都很多,参加译经的工作;经译成之后,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正如像政府组织一样,政府里的长官,一个市长;市长发布所有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书、科员、科长替他拟的草,他看过发布,他盖印,书他的名,他负责任。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这位法师在“于阗国”,于阗在我们现在的新疆,在唐朝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这是说明法师的籍贯,他是那里人,他出现在什么时代;唐是代表时代,于阗国是代表他的籍贯。“三藏沙门”是代表他的学历。通常称为三藏法师,他老人家客气,不敢称法师,称沙门。沙门是个很谦虚的称呼,要用现在来说就是学生,是在学习的,不敢称师,称为学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们同学。‘三藏’,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翻经的法师一定是通达三藏,才有资格翻经;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罗门教、瑜伽、数论,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就称之为沙门。这是法师谦虚的称呼。

    “实叉难陀”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称为喜学,欢喜学习。“译”是翻译,这就不多说了,是实叉难陀大师译出这部经。法师在中国还有一部就是现在大家所读诵《八十华严》,八十卷《华严》也是他老人家翻译,所以对于中国佛教很有贡献。我们在此地读经,对于传法的人这种大恩大德,我们也不能够忘记,没有他翻译,我们就读不到这部经典。没有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我们也没有缘分见到这部经,所以对于历代祖师我们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感恩一定要报恩,报恩就要认真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上报四重恩’;能报恩,必定能‘下济三途苦’,所以报恩度苦是一桩事情。你这个报恩之行,让众生看到之后,能够生起感发,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自新,就收到度化众生真实的效果。

    本经经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题叫《忉利天宫神通品》。在这品经里面佛为我们说明,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他在这个世间示现修学、成道、教学,所谓是转法轮、度众生。教化众生的缘分,快要到终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要示现灭度,在这个之前特别为我们示现报母亲之恩。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世尊出世之后,他的母亲就过世了,母亲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为母亲说法,就是说的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这一次的法会非常非常殊胜,世尊为我们说出地藏菩萨过去因地当中,度母亲的这些公案因缘,我们一般讲故事。希望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感发,学习效法地藏菩萨,奠定大乘修学的基础,这是这一品经的义趣。

    现在我们看经文。经文一开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这跟其他经典开端有一点不相同。“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简单的讲,是集结经的人他说的,阿难尊者说的。‘如是’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我’,我是阿难尊者自称,亲自听佛所说,不是传闻,亲自听佛所说。就像李长者在《华严经》里面所说,阿难尊者为我们复讲这一部经,字字句句如佛所说、是佛所说,决定不敢掺丝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这是‘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意思。“一时”,实在讲这个时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灭度之前的三个月。但是还是用‘一时’好,一时有感应道交的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所以一时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浓、非常非常的圆满。如果记载年、月、日、时,这个法门就算是过去,不会再来;一时是个活的,它不是死的。像过去天台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读《法华经》,不知不觉当中他入定,定中他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在那里坐了听了一会儿。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法会没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华》里面所说:‘世间相常住。’

    近代爱因斯坦也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现在问题在那里?就是过去跟现在跟未来,这个时间如何把它突破。现在科学家是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没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过去,也能够进入到未来,换句话说,过去、未来什么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们不晓得用什么方法突破,像用科学机械。而实际上我们佛法用禅定,用禅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广。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智者大师这个禅定可以能够突破两千年,他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样子,距离释迦牟尼佛应该是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样子。他能突破这么大的一个时段,能够看到世尊依旧在灵鹫山说法,现在人所说时光倒流,他能够回到过去,这证明一时有味道。一时是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够走到过去?不能够走入未来?我们的心杂乱,妄想、分别、执著太多,所以这个能力就失掉。诸位要晓得,这个能力是本能,应该有的;应该有的本能,现在没有了,这是失掉了。所以佛教我们修禅定,净宗法门教我们念佛,一心不乱。你得一心不乱,实在讲你能够得事一心不乱,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后没有问题,你决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乱,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的事情,你统统都晓得,你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差不多。所以‘一时’是正确的,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三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在这段里面我们讲到‘一时’,一时的意思还必须加以一点补充。佛法里面讲时间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刹那际,刹那际佛说这是实时,就是真实,也就是说时间的真相。另外一个名词叫三摩耶,三摩耶的意思是长时,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相续相。《金刚经》上所谓‘如露亦如电’,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我们晓得它的时间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阳出来之后就蒸发掉。拿这个来比喻长时,比喻相续相;用闪电来比喻真实的时间。真实时间《华严经十定品》讲刹那际,这才是真的。

    而刹那际的观念,我们很难体会。现代科学昌明,利用科学仪器的观察,我们能稍稍多体会一些。而实在说刹那际就是一般经上常讲生灭同时,因为它生灭的时间太短了,决定不是我们六根能够感触得到的。我们六根能够有感触,换句话说,要相当长的时间。一刺激立刻就反应,虽然说立刻还是很长的时间。如果说是刹那际的生灭,我们可以说是完全感触不到。不但我们六道凡夫,天比人聪明多了,感应灵敏多了,他也感触不到,乃至于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才能够见到阿赖耶,阿赖耶就是刹那际;要八地那样深的定功,才能够感应到刹那生灭。刹那生灭,佛常常在经上用不生不灭来形容。如果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那是废话,那有什么意思;说不生不灭,实在讲它确实是有生有灭。可是它生就灭了,几乎生灭同时,所以称为不生不灭;这个话讲得那就有意义,生灭同时,时间极其短暂。这种短暂,说实在话绝对不是现在科技能够侦测出来的,科技能够侦测出来的这个时间已经是很长了。

    这是佛在经典里面讲的‘一时’,这一句完全是讲真话,我们要能够细心去领会。你懂得一时,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灭,对于生死的恐怖你就离开了,你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相是不生不灭,这才是真相,我们见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萨见到了。‘一时’在此地,要是把它落实在事相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经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这叫一时。这种说法也非常圆满,一切经都用这个字样,佛说这部经的因缘成熟了。

    这一次因缘非常特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