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励志]与神对话 >

第67章

[励志]与神对话-第67章

小说: [励志]与神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啦,我们就回到我的住处,我弄了一顿饭给他们吃。那天晚上,我们统统吃了一顿相当久没有吃到的好饭。食物一直都在那儿,冰箱是满的。我只是伸手进去,掏出我原先塞到后面去的东西。我炒了一锅大杂烩,竟然好吃得不得了!我记得当时我还想,这些东西都是哪里出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甚至还给这些孩子弄了早餐,还送他们上路。当我把他们送到公车站,他们上车的时候,我伸手到口袋里,竟然掏出了二十元钱给他们。我说:〃这或许可以有点小用。〃然后一边拥抱他们送别。那一天,我觉得我的境况好了一些。嘿,其实是整个礼拜。那是一个我从来不会忘记的经验,令我对生活的视野与领会,有了深刻的改变。 
从那时起,事事开始好转起来,而今天当我在镜子里看自己时,我注意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还活在这儿呢!   
这是个美丽的故事。你是对的。这正是它运作的方式。所以,当你想要(want)什么东西,就把它给出去。这样,你就不“缺”(wanting)它了。你会立刻经验到“有”这个东西。从此开始,只剩下程度的问题。从心理上来看,你会发现“增加一些”比无中生有要容易得多。   
我觉得我刚听到的,是非常有意义的话。你可以把这段话跟我问题的第二部分连在一起吗?它们之间有关连吗?   
你明白,我所想要说的是,你已经有了那问题的答案。目前你是自以为你没有那答案,并以此度日,你以为如果你有了那答案,你就会有智慧,所以你来向我求智慧。然而我告诉你:先去“是”智慧,然后你就会有智慧。 
而“是”智慧的最快途径是什么呢?就是让别人有智慧。 
你想要这问题的答案吗?那就是把答案给别人。 
所以,现在我要来问你这个问题。我要装做“不知道”,而由你给我答案。 
如果爱的意义是:你想要给对方的是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么把孩子从车辆奔驰中的马路上拉出来的父母,是真正爱孩子吗?   
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不知道。但如果你以为你知道,那你会怎么回答呢?   
嗯,我会说,那父母想要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也就是活下去。我会说,那孩子并不想死,他只是不知道在车辆奔驰的马路中逗留会导致死亡。因此,父母跑进马路中央把孩子拉出来,并没有剥夺孩子去展现意志的机会,完全没有。他只是顾及孩子真正的选择。也就是孩子最深的愿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回答。   
如果这是真的,则你,身为神,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阻止我们伤害自己了。因为我们最深的愿望不可能是伤害自己。然而,事实上我们却一直都在伤害我们自己,而你却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我始终都跟你们最深的愿望相伴,你们最深的愿望 也是我所给与的。 
即使当你们做某件事情会让你们死去,如果这是你们最深的愿望,那么你们也会如愿:就是去经历“死亡”。 
我从不干涉你们最深的愿望。   
你是说,当我们伤害自己时,也是我们自己想要如此的?这是我们最深的愿望?   
你们不可能“伤害”你们自己。你们是无法被伤害的。“伤害”是一种主观的反应,而不是客观的现象。你们可以选择在任何际遇或任何现象中“伤害”你们自己,但这全然是你们自己的决定。 
在这种真理下,我们可以说:没错,当你们“伤害”自己时,那是因为你们想要如此。但我是从一个非常高、非常奥秘的层次来说这件事,而你的问题则不是“出自”这个层次。 
以你所意指的层次而言——就以其为有意识的选择而言——我要说,每当你做了使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时,并不是因为你“想要”如此。 
在马路上被车撞上的小孩,并不“想要”(寻求、有意的选择)被车撞上。 
那一再跟同一类型女人——跟他完全不对头的女人——结婚的男人,并不是他“想要”(寻求、有意的选择)反复制造这种不良的婚姻。 
那用锒头敲到大拇指的人,不能说是“想要”这种经验。那不是他想要的、寻求的、有意选择的。 
然而,所有客观现象都是下意识间被你吸引而来的;所有的事件都是被你无意识间创造的;你一生中所有的人、事、物、地,都是被你吸引而来的——如果你愿意这样说,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提供正好是你想要的条件与机会,好在你演化的过程中去经历你下一个想要经历的经验。 
我告诉你,你这一生所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提供正好的机会让你去治疗、创造或经历某种事物,而这又是你为了成为你真正是谁所希望治疗、创造或经历的。凡不是为你提供这正好机会的,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我又真正是谁?   
任何你选择的那个。神圣面向中任何你想要成为的。这就是你是谁。这可以在任何时间改变,实际上,它常常在变。时间在变,然而,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安定下来。就不要再这样变来变去;这有途可循。关于你是谁,关于你选择是谁,不要老是改变主意就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的看法是,你们是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做这些决定。决定到车辆奔驰的马路上玩耍的小孩并非选择死亡,她可能选择其它好几种事物。但死不包括在内。妈妈最清楚这一点。 
这里的问题不是孩子选择死,而是孩子所做的选择可能导致不止一个结果,其中包括死,她并不清楚这个事实,这于她是未明的。这是她缺欠的资料——而这却使孩子不能做更清楚、更好的选择。 
所以,你看,你刚才把它分析得很好。 
而我,身为神,我从不干涉你们的选择——然而我却永远知道你们的选择是什么。 
因此,你可以假定,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它的发生正是完美——因为在神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事情是逃得过完美的。 
你一生的设计——其中的人、事、物、地——全都是由完美的创造者完美的创造出来的,而此完美的创造者,即是完美本身:就是你。而我,则在你之内,以你之身,并且藉由你。 
我们可以在这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一同运作。你可以自觉的走过一生,或不自觉的走过一生。你可以睡着走你的路,或醒着走你的路。   
任你选。   
等等,让我们回头谈谈在许多不同层次做决定的话题。你说,如果我想要我的生活安定下来,我就应当在我是谁和想要是谁方面不要再改变主意。而当我说这说来容易时,你又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做选择。你可不可以说得详细些?这意涵着什么?   
如果你所渴望的,就是你的灵魂所渴望的,则一切都将十分单纯。如果你聆听你纯粹性灵部分的声音,则你一切的决定都将容易,而所有的结果也将欢悦。这是因为……性灵的决定永远都是最高的选择。 
它们无需事后的批评,它们不需要分析或评估。它们只需遵从、实行。 
但你们却不止是有灵性。你们是身、心、灵的合一体。这既是你们的荣耀,也是你们的奇妙。因为你们往住同时在这三个层面做决定和选择——而又并非相合无间。 
你们常常身体要某一事,心寻求的是另一事,灵渴望的却又是第三种。这种情况尤其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因为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分辨哪些是对身体“好玩”的事,哪些是对心有意义的事,更不用说哪些是跟灵共鸣的事了。所以小孩子会在马路上晃荡。 
而我,身为神,我觉察到你们所有的选择——甚至那些你们潜意识中所做的选择。我绝不会去干涉,而是促成。我的任务就是确保你们的选择得到允许。(事实上,是你们允许你们自己。我所做的只是设置一个系统,使得你们可以这样做。这个系统叫做创造历程,我曾在第一部里详加说明过。) 
当你们的选择互相冲突——当身、心、灵不是一体运作——创造历程就在所有的层次同时运作,产生混杂的结果。如果你的生命是和谐的,你的选择是一致的,则令人惊奇的成果便会产生。 
你们的年轻人有一句话:“样样搞定。”——这可用来形容这合一的状态。 
在你们做决定时,层次中还有层面。在心的层次尤其如此。 
当你们的心智在做决定时,至少它是从内在的三个层面中做选择的,这就是逻辑、直觉与情绪。而有时它是由这三个层面一同做决定的,因此可能制造出内在的冲突。 
而在情绪这个层面中,又有五个层面。这即是五种自然情绪:悲伤、愤怒、羡妒、恐惧和爱。 
在这五种情绪中,又有两种最终情绪,就是爱与恐怕,但爱与恐怕却是所有这些情绪的基础。其他三种情绪是由这两种情绪所衍生的。 
推到最后,所有的意念都是由爱或恐惧所推动。爱与恐惧乃是两大极端。这是原初的二元对立。一切到最后不是落入其一,就是落入其二。所有的思想、观念、概念、领会、决定、选择与行动,最后都以其中之一为基础。 
而推到最后的最后,真正却只有一个。 
爱。 
事实上,爱是所有的一切。即使恐怕,也是爱的衍生物,而当恐惧得到得当的运用时,就表达了爱。   
恐惧表达了爱?   
如果以其最高形式,没错。一切事物当以其最高的形式表达,都表达了爱。 
那在车辆奔驰的马路上救出孩子的父母,表达的是恐惧还是爱?   
嗯,两种都有,我想。为孩子的生死恐怕,而爱则足以使他们冒着自己性命的危险去抢救孩子。   
正是。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恐惧的最高形态可以变为爱……是爱……而以恐惧表达出来。 
同样的,依自然情绪的音阶而上,忧愁、愤怒与羡妒,也都是恐惧的某种形态,而转过来又都是爱的某种形态。 
其一导致其二,你明白吗? 
当这五种自然情绪的任何一种被扭曲时,问题就会产生。它会变得怪异,无法认出是爱的产物,更不用说是神的产物——而神乃是绝对的爱。   
这自然五情之说,我从伊丽莎白·库布勒—露丝博士(Dr。Elizabeth Kubler…Ross)那里听过;与她的交往让我获益良多。   
没错。是我给她灵感,让她谈论自然五情。   
所以,当我做选择时,有赖于〃我来自何处〃,而我所来自之处,又可能有数层之深。   
没错。正是如此。   
请再教教我这自然五情,因为伊丽莎白所教我的,我大部分已经忘了。   
悲伤是一种自然情绪。是这种情绪,让你在不想说再见时说再见,在遭遇到任何一种损失时,表达出内心的悲痛。那损失可以是失掉你所爱的人或者是隐形眼镜。 
当你的悲伤可以表达时,你就除去了它。孩子们在感到悲伤时,如果可以表达悲伤,长大后对于悲伤就有非常健康的态度,因之往往很快就可度过悲伤。 
那些被大人说“不行,不行,不准哭!”的孩子,长大以后却无法宣泄。因为从小他们就被人告诫,终其一生都不可哭泣。因此他们就压抑他们的悲伤。 
悲伤长期被压抑,会变成慢性抑郁,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绪。 
人会因慢性抑郁而杀人,发动战争,毁城灭国。   
愤怒是一种自然情绪。这是让你说“不,谢了”的原因。它不一定有辱骂之意,不一定有伤人之意。 
如果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愤怒,他们长大后,对愤怒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