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3-辨证录 >

第17章

593-辨证录-第17章

小说: 593-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芥子(各三钱) 甘草 款冬花(各一钱) 紫苏(一钱) 辛夷(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卷之三
耳痛门(附耳聋七则)
属性:人有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者,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之响, 
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发胆气, 
而佐之祛风泻火之药则愈矣。然有治之而不效者何也?盖胆受风火之邪,烁干胆汁, 
徒用祛风泻火之汤,则胆汁愈干,胆火益炽,火借风威,愈肆焚烧,而耳病转甚矣。 
方用润胆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柴胡(一钱) 炒栀子(二钱) 玄参(一两) 
天花粉(三钱) 菖蒲(八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肿消,三剂而脓 
血止,四剂而寒热尽除,十剂而全痊也。 
归、芍不特入胆,而且入肝也,胆病肝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胡、栀子亦 
是舒肝之药,舒肝正所以舒胆,肝血自旺,而胆汁有不濡润者乎。邪风邪火,已有 
不治自散之机,乃加天花粉之逐痰,则风火无党。用菖蒲通耳中之窍,引玄参以退 
浮游之焰,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而耳病随愈也。 
此症用止鸣丹亦效。 
白芍(五钱) 柴胡(二钱) 炒栀子(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 
菖蒲(五分) 茯苓(三钱) 半夏(五分) 水煎服。数剂即愈。 
人有耳中如针之触而生痛者,并无水生,止有声沸,皆云火邪作祟,不知乃肾 
水之耗也。夫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耳闭。然耳闭之前必痛,而后闭何也?盖肾 
火冲之也,火冲而不得出,则火之路塞而不通,于是火不再走于耳而成聋矣。但火 
既上冲于耳,而火之路何以致塞?盖火邪上冲耳窍之内,如有物塞之状,故此等之 
病,必须速治,否则成聋而难治矣。方用益水准火汤∶ 
熟地(一两) 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玄参(一两) 菖蒲(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止,二剂而响息,三剂而全愈,而耳不再聋也。 
四味乃补水之药,又能于水中泻火,且不损伤肾气,则肾火自降。菖蒲引肾气 
而上通,火得路而上达,又何有阻抑之虞乎。此等之病,老人最多,老人耳聋,虽 
高寿之征,似可不必施治。不知已成之聋不必治,未成之聋正不可不治也。此方治 
已聋者尚有奇功,矧治未聋之耳,有不取效者哉。 
此症亦可用息沸汤。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五钱) 北五味(十粒) 菖蒲(一钱) 
远志(五分) 丹参(三钱)水煎服。十剂愈。 
人有耳痛之后,虽愈而耳鸣如故者,人以马风火犹在耳也,仍用祛风散火之药, 
而鸣且更甚,然以手按其耳,则其鸣少息,此乃阳虚而气闭也。法宜补阳气为主, 
而兼理其肝肾之虚,方用发阳通阴汤治之。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肉桂(五分) 
熟地(五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白芥子(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不必三剂也。 
此方即十全大补之变方也,治气血之虚者,实有相宜,兹何治阳虚而亦宜也。 
不知阳虚而阴未有不俱虚者,倘单补阳虚以助其阳,恐阳旺阴衰,转动其火,不若 
兼补其阴,则阴足以制阳,阴阳相济而彼此气通,蝉鸣之声顿除也。 
此症可用开闭丹∶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肉桂 甘草(各五分) 菖蒲 远志 柴胡 
香附(各一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双耳聋闭,雷霆喧呼之声终不相闻,而耳内不痛。此大病之后,或年老人 
有之,乃肾火内闭而气塞也,最难取效。法当内外兼治,内治必须大补心肾,虽耳 
属肾,而非心气之相通,则心肾不交,反致阻塞。故必用补肾之药,使肾之液滋于 
心,即宜用补心之剂,使心之气降于肾,心肾之气既交,自然上升而通于耳矣。方 
用启窍汤∶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远志(三钱) 五味子(二钱) 
石菖蒲(一钱) 炒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柏子仁(三钱) 水煎服。一 
连四服,而耳中必然作响,此欲开聋之兆也,再照前方服十剂。而外用∶ 
龙骨(一分) 雄鼠胆汁(一枚) 麝香(一厘) 冰片(三厘) 研绝细末为 
丸,分作三丸,绵裹塞之,不可取出,一昼夜即通矣,神效之极。 
耳通后,仍用前汤再服,一月后用大剂六味丸,以为善后之计,否则恐不能久聪也。 
此症用通耳汤亦妙。 
熟地(三两) 麦冬(一两) 炒枣仁 茯神 玄参(各五钱) 菖蒲(一钱) 
柏子仁 炒黑荆芥(各三钱)水煎服。 十剂自通。 
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谁知 
是心火之亢极乎。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 
肾,皆能使听闻之乱。然而肾欲上交于心,与心欲下交于肾,必彼此能受,始庆相 
安。倘肾火大旺,则心畏肾炎,而不敢下交;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而不敢上交 
矣。二者均能使两耳之鸣,但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今如闻风雨鼓角 
者,鸣之重也。治法欲肾气复归于心,必须使心气仍归于肾。方用两归汤∶ 
麦冬(一两) 黄连(二钱) 生枣仁(五钱) 熟地(一两) 丹参(三钱) 
茯神(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鸣止,四剂不再发。 
此方凉心之剂也。心既清凉,则肾不畏心热,而乐与来归,原不必两相引而始 
合也。况方中全是益心滋肾之品,不特心无过燥之虞,而且肾有滋润之乐,自不啻 
如夫妇同心,有鱼水之欢,而无乖离之戚也,又何至喧阗于一室哉。 
此症可用定喧汤。 
玄参(三两) 生地(一两) 贝母(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鸣。 
人有不交感而两耳无恙,一交接妇女,耳中作痛,或痒发不已,或流臭水,以 
凉物投之则快甚,人以为肾火之盛,谁知是肾火之虚乎。夫肾中之火,乃龙雷之火 
也,火旺则难动而易息,火衰则易动而难息,其故何哉?盖火旺者水旺也,火衰者 
水衰也。水衰则不能制火,而火易动,水衰则不能养火,而火难息耳。故补水必须 
补火,补火而水乃生,亦补火必须补水,补水而火乃盛,二者原两相制而相成也。 
肾开窍于耳,肾之水虚,则肾之火亦虚矣。耳之痒痛,作于交感之后,正显其肾中 
水火之虚也。治法必须补肾中之火,而火不可独补,必须于水中补之。方用加减八 
味丸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丹皮(五钱) 泽泻(二钱) 茯苓(三钱) 
山药(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 
而痛轻,再剂而痛止,三剂痒亦止,四剂而水不出也,十剂全愈。 
此方补火而亦补水,而补水多于补火者,以火不可过旺也。水旺于火,而火有 
安宁之乐,火引于水之中,水资于火之内,则火不至易动而难息,又何致上腾于耳 
门,作痛作痒而出水哉。 
此症用补阴制火汤亦妙。 
熟地(二两) 山茱萸 芡实(各一两) 肉桂(一钱) 水煎服。十剂全愈。 
妇人有因怒发热,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 
小便不利,脐下满筑,此是肝气之逆,火盛血亏也。夫肾虽开窍于耳,耳病宜责之 
肾,然而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则肝之气,未尝不可相通者,子随母之象也。 
况肝藏血,怒则血不能藏矣。经来之时,宜血随经而下行,不宜藏于经络,而作痛 
满胀闷也。不知肝喜疏泄,怒则气逆而上奔,气既上逆,而血又何肯顺行于下而为 
经乎,势必散走于经络,而不得泄,则火随郁勃之气而上冲两耳之间,乃化为脓水, 
而流出于肾母之窍矣。太阳者,膀胱之位也,肾与膀胱为表里,肝走肾之窍,独不 
可走膀胱之路乎。小便不利,正肝气之乘膀胱也。肾之气通于腰脐,脐下满筑者, 
正肝气之乘肾也。至于乳房胀闷,尤肝逆之明验,以两胁属肝之部位,而乳房乃两 
胁之际也。治法宜舒肝气而使之顺,不必治耳,而耳自愈也。方用加味逍遥散∶ 
白芍(一两) 柴胡(二钱) 当归(一两)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茯神(三钱) 白术(五钱) 炒栀子(一钱) 天花粉(二钱) 枳壳(五分) 
丹皮(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诸症皆痊。 
此方乃平肝之圣药,亦解怒之神剂也。补血而又无阻滞之忧,退火而更鲜寒凉 
之惧,不必治肾而治肾已包于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统乎其内,变通之法, 
何往往弃之而不用耶。 
此症用莫愁汤亦神。 
白芍 生地(各五钱) 当归(一两) 炒栀子 天花粉 香附(各二钱) 甘草 
苍术(各一钱) 炒荆芥(三钱) 枳壳(五分)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卷之三
目痛门(十四则)
属性:人有目痛如刺触,两角多眵,羞明畏日,两胞浮肿,泪湿不已,此肝木风火作 
祟,而脾胃之气,不能升腾故耳。人生后天,以脾胃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则 
土气遏抑,津液干涸,于是木无所养而干枯,风又袭之,则木更加燥。眼目肝之窍 
也,肝中无非风火之气,而目欲清凉得乎。惟是肝经既燥,而目偏生泪,何哉?盖 
肾气救之耳。肝为肾之子,肝子为风火之邪所困,燃眉之祸,必求救于肾母,而肾 
痛其子,必以水济之,然而风火未除,所济之水与风火相战,肾欲养木而不能,肝 
欲得水而不敢,于是目不得水之益,而反得水之损矣。然而水终为木之所喜,而火 
终为木之所畏,日为阳火,灯为阴火,故两忌之。治法自当以祛风灭火为先,然而 
徒治风火而不用和解之法,则风不易散,而火不易息也。方用息氛汤∶ 
柴胡(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天花粉(二钱) 白蒺藜(三钱) 
蔓荆子(一钱) 甘菊花(三钱) 草决明(一钱) 炒栀子(三钱) 白茯苓(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火退,再服二剂而羞明畏日之症除,再服二剂,诸症尽愈也。 
此方泻肝木之风火,而又善调脾胃之气,更佐之治目退翳之品,真和解得宜也。 
此症柴荆饮亦妙。 
柴胡 薄荷 荆芥 甘菊(各一钱) 甘草(三分) 茯苓(三钱) 白芍(四钱) 
白蒺藜 草决明 炒栀子(各二钱) 密蒙花 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目痛既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 肉扳睛,拳毛倒睫者,乃误治之 
故也。大凡目疾初痛,则为邪盛,目疾久痛,则为正虚。正虚而误以邪盛之法治之, 
则变为此症矣。世人不悟,动以外治,不知内病未痊,而用外治之劫药,鲜不受其 
害者。我今特传一方,凡有 肉攀睛拳毛倒睫者,服之无不渐愈,但不能取效神速 
也。盖眼既经误治而成斯病,其由来者非一日,用药何能责其近功乎。方名磨翳丹∶ 
葳蕤(一斤) 甘菊花(一斤) 当归(一斤) 白芍(一斤) 陈皮(二两) 
柴胡(三两) 同州蒺藜(一斤) 白芥子(四两) 茯神(半斤) 各为末, 
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送下各五钱,服一料全愈。 
此方用攻于补之中,不治风而风息,不治火而火亡,不治 肉而 肉自消,不 
去拳毛而拳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