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3-辨证录 >

第49章

593-辨证录-第49章

小说: 593-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牛乳者,牛乳属阴,乳乃血类,无形之阴血不能遽长,用有形之阴血以滑其肠中之迫 
急,则血即无阳,阴又不损,转能佐气以去其结滞,故奏功甚捷,取效独奇耳。 
此症用顺气汤亦效。 
广木香(三钱) 乌药 甘草 枳壳(各一钱) 白芍(五钱) 炒栀子 车前子(各三钱) 
水煎服。 
人有肠 下血,另作一派喷唧而出,且有力而射远,四散如筛,腹中大痛,人 
以为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谁知是气血下陷之极乎。夫清气上升,则浊物自降, 
惟清阳之气,既不能上升,则浊阴之物,必留滞于肠中而不化。况助之湿热之毒, 
则血不能藏,乃下注而喷射矣。或疑血不上藏,洞泻宜矣,何下出如筛乎?此乃湿 
热之毒,气火盛,逞其威作其势也。至于另作一派,唧血远射者,邪与正不两立, 
正气化食,而邪气化血,正气既虚,不敢与邪相战,听邪气之化血,不与邪气同行 
以化食,邪气遂驱肠中之血以自行,肠中之食既不得出,乃居腹而作痛,邪气夺门 
而出,是以另行作一派远射有力也。治法升其阳气,泻其湿热之毒,则正气盛而邪 
自衰,邪衰而血亦不下也。方用升和汤∶ 
陈皮(五分)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升麻(一钱) 甘草(五分) 
黄(三钱) 白芍(五钱) 车前子(三钱) 黄芩(一钱) 水煎服。二剂血止,再二剂全愈。 
此方名为升阳,其实补阴。但升阳而不补阴,则阳气愈陷,以阳气之升,升于 
阴气之充也。盖下血既久,其阴必亡,惟用当、芍、二地以补阴,而后益之黄 之 
补气,则气自升举,即不用升麻之提,而阳已有跃跃欲举之势。矧助升麻又加车前 
之去湿,丹皮、黄芩之散火,则湿热两消,何气之再陷乎?此升阳全在和之之妙也。 
此症升陷汤亦神。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熟地 白芍(各一两) 丹皮 荆芥 车前子(各三钱) 甘草 黄连(各五分) 
水煎服。 
人有痢久不止,日夜数十行,下如清涕,内有紫黑血丝,食渐减少,脉沉细弦 
促,人以为湿热之毒未除,谁知是瘀血未散乎。夫痢成于湿热,未闻痢成于瘀血也。 
不知血喜流行,若不流行且化瘀矣。况因内外之伤以成瘀,欲其不化为痢难矣。世 
人不知成瘀之故,试举其一二言之∶如饱食之后复加疾走,或饮酒之余更多叫号, 
或殴伤忍痛,或跌磕耐疼,或大怒而气无可泄,或遇郁而愁无可解,或餐燔炙之太 
多,或受诃责之非分,皆能致瘀而成痢也。及致成痢,以治痢之药投之,绝无一验 
者,以所成之痢,乃似痢而非痢也。治法但治其瘀,不治其痢则得耳。方用消瘀神丹∶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桃仁(十四个) 滑石(三钱) 广木香(一钱) 槟榔(一钱) 
白芍(五钱) 神曲糊为丸。米饮下百丸,连服二日,即下秽物而愈。倘二日少痊,不全 
愈者,此瘀盛也。用大黄一钱煎汤,送前丸二百丸,无不愈矣。 
此方治瘀,而痢未常不兼治也。凡治痢久不愈者,可用此丸以下其瘀血,要在 
人消息之也。 
此症用分瘀汤亦神。 
大黄 车前子(各三钱) 丹皮(五钱) 当归(一两) 枳壳 柴胡(各一钱) 水煎服。 

卷之七
瘕门(八则)
属性:人有肝气甚郁,结成气块,在左胁之下,左腹之上,动则痛,静则宁,岁月既 
久,日渐壮大,面色黄槁,吞酸吐痰,时无休歇,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木郁而成 
瘕乎。夫肝木之性,最喜飞扬,不喜闭滞。肝气一郁,必下克脾胃。脾胃受克,则 
气不能畅行于脏腑,遇肝之部位,必致阻滞而不行,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非 
血积而成瘕,必食积为 也。治法舒其肝中之郁,助其脾胃之气,则有形仍化为无 
形矣。倘见有形,误认为食与血,妄用消食败血之剂,则脾胃之气大伤,而肝之郁 
仍不能解,势必其形愈大,往往有致死不悟者,不重可悲乎?方用平肝消瘕汤治之。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鳖甲(三钱) 神曲(一钱) 
山楂(一钱) 枳壳(一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四剂块小,又有四剂而块又小,十剂块 
全消矣。 
此方全去平肝以解郁。郁气一舒,不来克脾胃之土,则土气自安。加白术以健 
脾开胃,则脾胃气旺,不畏肝气之克,则气自通,肝何阻滞之有。况用鳖甲、山楂 
皆是攻坚去秽之神药,何至有郁闷不舒哉。 
此症用化痞膏外治亦可。 
大黄(五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枳实(三钱) 丹皮(二钱) 鳖甲(一两) 
神曲(一两) 山楂(五钱) 麦芽(五钱) 浓朴(三钱) 当归(一两) 白芍(一两) 使君子肉(三钱) 
两头尖(二钱) 蒲公英(一两) 金银花(一两) 生甘草(二钱) 槟榔 
(二钱) 防风(一钱) 川乌(一个) 香油(三斤) 锅熬以上药,煎数沸,用白布将药渣漉出, 
再煎,油滴水成珠,然后再入后药末∶ 
薄荷叶(二钱)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一钱) 赤石脂(二两) 冰片(二钱) 阿魏(三钱) 
血竭(三钱) 各为末,入油内再煎,又入炒过、水飞过黄丹末一斤,收之成膏矣。贴痞块,止消 
一个即消。其膏药须摊得浓,不可大也。 
人有脾气虚寒,又食寒物,结于小腹之闲,久不能消,遂成硬块,已而能动, 
人以为 结而生瘕也,谁知是命门火衰不能化物乎。夫脾乃湿土,必藉命门之火熏 
蒸。倘命门火衰,则釜底无薪,何以蒸腐水谷哉。譬如阳和之地,有太阳之照,则 
万物发育。处于阴寒幽冷之区,则草木萎稿,安得有萌芽之达耶?又譬如淤泥湿田, 
非遇烈日炎氛,未易烁干,是土必得火而燥也。人身脾土何独不然,无火则所用之 
饮食停积于中,而 瘕生焉。若用攻逐之法,则亏损脾阴,势所不免。何若仍补命 
门之火,扶助脾土,则旺土自能消化,不必攻逐而 瘕自开,更觉渐移默夺之为胜 
哉。方用温土消瘕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 枳实(二钱) 人参(五钱) 巴戟天(五钱) 
山楂(一钱) 水煎服。二剂块少减,又二剂块又减,十剂消化于乌有矣。 
此方用巴戟天、肉桂温补命门之火,火旺则阴霾自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 
又能利湿,湿去而土燥温和,寒虫水怪何所潜形。况有枳实、山楂之类,原能攻逐 
乎。此方殆治其源,而又治其标者也。 
此症亦可用化块丹治之。 
人参(五钱) 白术(二两) 肉桂 神曲(各二钱) 荸荠(一两) 鳖甲(三钱) 水煎服。 
人有胃气虚弱,食不能消,偶食坚硬之物存于胃中,久则变为有形之物腹中乱 
动,动时疼不可忍,得食则解,后则渐大,虽有饮食亦痛,人以为痞块成鳖也,谁 
知似鳖非鳖乎。盖痛之时,以手按之宛如鳖身之背,四足之齐动也。夫鳖动物也, 
岂肯久安于一处,其非鳖也,明甚。何形之宛似乎?盖胃属土,土中所生之物,大 
约四足者居多,土中所生之物,喜静而不喜动,故安士重迁,形如鳖而不移也。但 
既不喜动,何以乱动?盖性虽喜静,而觅食充饥,则动静之物相同,试看其得食则 
减,而不乱动,非索食之验乎。日用饮食以供其口腹,则身形日大;身形既大,所 
用之饮食,何足以供之?自然啮皮伤肉,安得不痛哉?治法自当以杀虫为主。然杀 
虫犹攻邪也,攻邪必伤正气。补正以杀虫,又何疑乎。方用攻补两益汤∶ 
榧子(十个) 白薇(三钱) 雷丸(三钱) 神曲(三钱) 槟榔(二钱) 使君子(十个) 
白术(一两) 人参(五钱) 水煎服。一剂腹必大痛,断不可饮之茶水,坚忍半日,如渴 
再饮二煎药汁,少顷必将虫秽之物尽下而愈,不必二剂。 
此方神奇,方中尽是杀虫之味,用之于人参、白术之中,且以二味为君主之药。 
盖冲锋破阵之帅,必得仁圣之君,智谋之相,筹画于尊俎之间,始能奏凯成功耳。 
倘舍人参、白术不用,徒用杀虫之味,亦未必无功,然斩杀过伤,自损亦甚,非十 
全之师也。 
此症用化鳖汤亦效。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白薇 百部(各三钱) 麝香 枳壳(各一钱) 槟榔(二钱) 
鳗鱼骨炒黑为末,煎汁服。 
人有气虚下陷,饮食停住于脾胃之间而成块者,久则其形渐大,悠悠忽忽,似 
痛不痛,似动不动,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是阳气不升之故乎。夫脾胃之气,日动宜 
升,不可一朝下陷。倘饥饱劳役,以伤其形,房帏秘戏,以伤其骨,加之浓味醇醪, 
不节口腹,则脾胃之气何能升哉。于是阳闭于阴之中,阴离于阳之内,阴阳两不交 
接,饮食不易消化矣。即能消化而气结不伸,亦能成形,但其形外大而内歉,按之 
如空虚之状,见假象以惑人也。治法不必治块,惟升提阳气,则脾胃无下陷之虚, 
气块不消而自化矣。方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三钱)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 半夏(一钱)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乃提阳气之圣药也。此病原是气虚,故用黄 补气为君。用白术一 
两者,以块结于腹,取其利腰脐,以通上下之气。参、归助 、术以健脾胃之土。 
土气既旺,用升、柴提之,则气尤易升。 瘕之块,未必无痰涎之壅。加半夏入于 
陈皮、甘草之中,则消痰而又不耗气。同群共济,发扬阳气之升,即有邪结无不散 
矣。况原系气块,而非食块,有不立时消化者哉?多亦不过数剂,便可奏功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六君子汤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五钱) 甘草 山楂 麦芽 浓朴(各一钱) 陈皮 枳壳(各五分) 
神曲(一钱) 水煎服。 
人有正值饮食之时,忽遇可惊之事,遂停滞不化,久成 瘕者。医有作痞块治 
之不效,用补药治之亦不效,盖惊气之未收也。夫少阳胆气,主发生者也,一遇惊 
则其气郁结不伸。胆与肝为表里,胆病而肝亦病,必加怒于脾胃之土。脾胃畏木气 
之旺,不能消化糟粕,于是木土之气两停于肠胃之间,遂成 瘕而不可解也。治法 
必须开少阳之郁为先,佐之平肝之剂,则脾胃不畏肝胆之克,自能分消水谷,何至 
瘕之不散哉?方用逍遥散治之。 
白术(二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柴胡(二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鳖甲(三钱) 
甘草(五分)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逍遥散乃解郁之神药也。肝胆二经之郁结开,则脾胃之 瘕不攻自破矣。 
此症用消瘕汤亦神效。 
白芍(一两) 白术 鳖甲(各五钱) 甘草 郁金(各一钱) 枳壳(五分) 天花粉 
丹皮 香附(各二钱) 茯苓 巴戟(各三钱) 白豆蔻(二粒) 广木香(五分) 水煎服。 
人有偶食难化之物,忽又闻惊骇之事,则气结不散,食亦难消,因而痰裹成瘕, 
人以为痞也,谁知是惊气之闭结乎。夫惊则气下,疑有食必随气而下矣,胡为因惊 
反多留滞耶?不知气乃无形,食乃有形也。无形之气,随惊而下降;有形之物,随 
惊而上升。且惊则气下于肝中,而不下于脾中也。气下于肝,则肝之气不散,而下 
克脾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