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3-辨证录 >

第67章

593-辨证录-第67章

小说: 593-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遏抑之则火不得出而内藏。然而火蕴结于胃中,终不能藏之也,于是外现于皮肤,发红云之 
斑矣。此时以凉药逆投之,则拂其热之性,而变为狂;以热药治之,则助其火之势,而增其 
横。必须以风药和解之为得,又不可竟用风药也。大约火旺者水必衰,不补其水,仅散其火, 
则胃中燥热何以解氛,不得风而愈扬乎。诚于水中散其火,则火得水而有制,水佐风而息炎, 
斑且消灭于乌有,断不至发汗亡阳,以成不可救之症也。方用消红汤∶ 
干葛(二钱) 玄参(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五钱) 升麻(一钱) 生地( 
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此方补阴以制火,凉血以化斑,但用散而不用寒,但用和而不用战,自然郁宣而热减, 
水旺燥除,何斑之不尽消哉。 
此症用散云汤亦神。 
葛根(三钱) 青蒿(五钱)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升麻(一钱) 贝母(三 
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满身发斑,非大块之红赤,不过细小之斑,密密排列,斑上皮肤时而作痒,时而 
作痛,人以肺火之盛也,谁知肺火之郁乎。盖肺主皮毛,肺气行而皮毛开,肺 
气郁而皮毛闭。其所以郁者,以心火刑金,外遇寒风之吹,肺火不得达于皮毛,而斑乃 
现矣。然则肺之生斑,仍是内热之故,治法仍宜泻火。然火郁于皮毛,不用解表,而骤用泻火 
之品,反能遏抑火气,不向外达反致内攻,势必至表症变为里症,尤可虞也。故必须散表 
之中,佐以消火,则散斑自速也。方用散斑饮∶ 
玄参(五钱) 升麻(二钱) 白芷(一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 
五钱) 生地(一两) 黄连(一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斑消,二剂全消。 
此方散多于清者,以清火则火愈郁,而气不宣,散风则风尽解,而火亦息也。 
此症亦可用苏叶解斑汤∶ 
苏叶(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升麻( 
一钱) 贝母(二钱) 当归(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卷之十
火丹门(三则)
属性:人有身热之后,其身不凉,遍身俱红紫之色,名曰火丹,人以为热在胸膈,谁知热在皮 
肤乎。夫火丹似与发斑相同,何分二名?不知二病热虽相同,而症实各异。 
盖发斑者,红白相间也;火丹者,一身尽红也。发斑,热郁于内而发于外;火丹,热郁于 
外而趋于内。发于外者,有日散之机;趋于内者,有日深之势。故发斑之症轻,火丹之病 
重。然不知消火之法,轻者未必不变为重,苟知散郁之方,重者亦变为轻也。故治火丹之 
病,补其水之不足,散其火之有余,使火外出,不在内攻可也。方用消丹饮∶ 
玄参(三两) 升麻(二钱) 麦冬(一两) 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水煎 
服。一剂丹化,不必二剂。 
此方用玄参解其浮游之火,以麦冬滋其肺金之气,用桔梗、升麻表散于毛窍之间,用甘 
草调和于脏腑、经络之内,引火外行,所以奏功神速耳。 
此症亦可用防桔汤治之。 
防风(一钱) 麦冬 玄参(各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二 
钱) 黄芩(二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人有赤白游风,往来不定,小儿最多此症,似乎发斑,但发斑有一定之根,赤白游风无 
一定之色,人以为三焦之实火,谁知是胃火之郁热乎。夫胃火不郁,必有发汗亡阳之祸,正 
惟火郁不宣,则热不在外而在内矣。然而火盛自必由内达外,而 
外又不可遽达,于是或发于此而移于彼,或现乎白而改乎红,竟无有定象耳。论其治法,自 
宜以清热为主,而清热必须凉血。然血寒则凝滞不行,虽血能止火,而终难散火,必须行血 
以舒热耳。方用清火消丹汤∶ 
生地(一两) 丹皮(三钱) 甘草(一钱) 玄参(三钱) 牛膝(二钱) 赤芍( 
三钱) 荆芥(二钱) 天花粉(一钱)水煎服。连服二剂而丹消矣,再服二剂全愈。 
此方凉血而兼行血,清火而并散火,既无大寒之虞,自无甚热之虑,郁易开而火易达矣。 
此症用荆芥祛风汤治之。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半夏(五分) 麦冬(五分) 当归(三钱) 白芍(三 
钱)水煎服。 
人有满身发斑,色皆黄白,斑上有水流出,时而作疼,久之皮烂,人以为心肝二经之火, 
谁知脾肺之湿热乎。盖火丹原有二症,一赤火丹,一白火丹也。赤丹皮干,白丹皮湿,赤丹 
属心肝之火,白丹属脾肺之湿。然而热郁于皮毛,则赤白、干湿一也。夫湿从下受,其病宜 
在下体,何上身亦成黄白之丹乎?盖脾为肺之母,脾病子愿代母以受其苦,将湿气分散于皮 
毛,火热亦随之而外越,然而脾病,肺尚不 
至十分之切肤,所以湿热之邪,畏肺气之健,不敢径从皮毛而泄,反留恋于皮毛之中,而 
色乃外现黄白耳。治法利其水湿之气,解其火热之炎,仍从膀胱下走,皮毛正不必外逐也。 
盖湿热之盛,原在脾不在肺,母逐其仇,子有不随之而共逐者乎。所以祛其脾之湿热,而 
肺中之湿热不逐自散。方用除湿逐丹汤∶ 
防风(三分) 苍术(三钱) 赤茯苓(五钱) 陈皮(五分) 浓朴(一钱) 猪 
苓(一钱) 山栀子(三钱) 甘草(三分) 白术(三钱) 薄桂(三分)水煎服。连 
饮数剂,丹退而愈。 
此方利水多于散火者,以湿重难消,水消则火亦易消也。 
此症用桑白分解散亦效。 
薏仁(二两) 泽泻(三钱) 升麻(一钱) 天花粉(三钱) 桑白皮(三钱) 神 
曲(三钱)水煎服。 

卷之十
离魂门(三则)
属性:人有心肾两伤,一旦觉自己之身分而为两,他人未见,而已独见之,人以为离魂之症也, 
谁知心肾之不交乎。人身之心肾,无刻不交。心不交于肾,则梦不安;肾不交于心,则神发 
躁。然此犹心病而肾不病,肾病而心不病也。故梦虽不安,魂 
犹恋于心之中;神虽发躁,魂尚根据于肾之内,魂欲离而不能离也。惟心肾之两亏,则肾之 
精不能交于心,而心之液不能交于肾,而魂乃离矣。虽然魂藏于肝,未闻藏于心肾也。心肾 
亏而肝气未伤,则肝能藏魂,何便至于离哉?不知肝之母肾也,肝之子心也。肝居于心肾 
之间,肾亏则无水以生肝,而肝伤矣。心亏则无液以耗肝,而肝又伤矣。肝伤则血燥,血燥 
则魂不能藏,往来于心肾,母不能生,子不能养,魂安得不离哉。治法似宜大补其肝血, 
以引其魂之入肝矣。然而魂虽入肝,心肾未补,仍耗损肝木之气,魂即暂归而复离,必须 
兼补心肾之为得也。方用摄魂汤∶ 
生枣仁(五钱) 麦冬(一两) 熟地(一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山茱 
萸(五钱) 人参(一两) 茯神(五钱) 远志(二钱) 巴戟天(五钱) 柏子仁(三 
钱) 白芥子(二钱)水煎服。一剂而魂合为一矣。连服数剂,不再离也。 
此方心肝肾兼治,肾水润而肝不燥,肝血旺而心不枯,心欲交于肾,而肝通其气,肾欲 
交于心,而肝导其津,自然魂定而神安,神安而目一,不至有歧视之分也。 
此症用合魂丹亦可治。 
人参(五钱) 茯神(三钱) 炒枣仁(一两) 熟地(二两) 莲子心(五钱) 巴 
戟天(一两)水煎服。一剂而魂合矣。 
人有终日思想情人,杳不可见,以至梦魂交接,醒来又远隔天涯,日日相思,宵宵成 
梦,忽忽如失,遂觉身分为两,能知户外之事,人以为离魂之症,谁知心肝之气郁乎。夫肝本 
藏魂,气郁则肝气不宣,宜乎魂之不出矣。不知肝郁必至克脾,思想又必伤脾,脾土一伤, 
即不能输精于心肝之内,而心气必燥,肝又因郁而血干,无津以润心,则心更加燥,心燥 
则肝气不安,日欲出气以顾心,而情人不见,心中拂抑,愈动其郁,郁极火炎,而魂不愿藏 
于肝中,乃随火外出之为快。魂既外出,而躯壳未坏,故能回顾其身,视身为二也。治法必 
须舒肝气之郁,滋心气之燥,兼培其脾土,使土气得养生津,即能归魂矣。方用舒魂丹∶ 
人参(一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白术(五钱) 茯神(五钱) 麦冬( 
五钱) 丹砂末(一钱) 菖蒲(一钱) 柴胡(一钱) 郁金(一钱) 天花粉(一钱) 甘 
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魂定,二剂而身合为一矣。 
此方心、脾、肝同治之法也,而舒肝为甚。病成于郁,解郁而神魂自定,然则舒魂丹即 
舒肝之丹也。 
此症用归魂饮亦效。 
白芍(二两) 人参(五钱) 贝母 香附(各三钱) 郁金(一钱)水煎服。二剂 
而魂归矣。 
人有狂症初起,身在床上,能知户外之人,口中骂詈,嫌家人不出户迎入,人亦为离魂 
之病,谁知胃火犯心乎。夫心火本生胃土,有母子之谊,何故犯心,使心神之出外?不知胃 
土乃心之娇子也,胃弱则心火来凑于胃,胃强则心火反避夫胃矣。盖心火宁静,胃火沸腾, 
当胃火焚烧之时,胃且自身罔顾,安顾其父母乎?其犯上作乱,弑逆之事,往往不免,故心 
君姑息,宁下堂而走,以避胃火之焚烧,所以心神外出,成离魂之危病也。夫魂既离身,宜 
随出随死,何尚有一、二日之荀延?因心神虽出,而心气犹未绝耳。救法舍人参竹叶石膏 
汤别无二法。然必须大剂煎之,恣其酣饮,庶几可救,否则尚在生死之间也。 
方中最宜多者,石膏也;其次必多用人参。大约石膏宜用二两,人参须用一两,兼而施 
之,实夺魂之妙药也。倘因循不用,或用此方畏首畏尾,少用石膏、人参,均无济于返魂也。 
或谓多用石膏,少用人参,未为不可。嗟乎!定狂原止藉石膏之多,返魂非人参不可,盖 
魂已外越,一时回宫,心摇摇靡定,若不多用人参,何以 
安神,使之不再离耶?此人参之所以必当多用耳。 
此症单用玄参三两,水煎服,二剂而魂不离也。 

卷之十
疰夏门(二则)
属性:人有时值夏令,便觉身体昏倦,四肢无力,朝朝思睡,全无精神,脚酸腿软,人以为疰 
夏之病,谁知肾水之亏乏乎。夫夏令火炎,全藉肾水之润,则五脏六腑得以灌注,不至有干 
燥之患。然而夏日正当水衰,人之肾水,未有全旺者也。凡人至夏,虽多困倦,但未若疰 
夏之甚。疰夏者,肾水亏乏,乃冬不藏精之故也。精不藏于冬,火难盛于夏,故困乏矣。虽 
然夏令火胜,多伤脾胃,人之困乏,自是脾胃之气衰弱故也。与肾水似乎无涉,讵知肾中无 
水,不能分润于脾胃,则脾胃水干,何能制外火之旺乎。火无水制,脾胃受火之刑,则脾 
胃无津,仅可自顾,势难转输于手足,四肢无力,精神倦怠,亦其宜也。治法必须健脾开胃 
为主。脾健胃开,则所用饮食,自然变化精微,以生肾水,又得补肾之药,以蒸动脾肾之 
气,则水土不相克而相生,何虑疰夏之病哉。方用胜夏丹∶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陈皮(三分) 人参(五分) 北五味子(三分) 熟 
地(五钱) 山茱萸(二钱) 神曲(三分) 白芥子(一钱) 山药(三钱) 芡实( 
三钱) 炒枣仁(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十剂,精神焕发矣。再服十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