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

第55章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第55章

小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Benedict;P。K。),1942,《台语、加岱语和印尼语:东南亚的一个新联盟》,译文载《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译》(罗美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1980。
  本尼迪克特,1972,《汉藏语言概论》(乐赛月、罗美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
  Benedict;P。K。(本尼迪克特);1975a;AustroThai:LanguageandCulture《澳台语系语言和文化》;HrafPress。
  本尼迪克特,1976b,《再论汉藏语系》,载《汉藏语言概论》。
  Boas;F。;1911;IntroductiontothehandbookofAmericanIndianLanguages;GeorgetownUniversityPrees。
  布龙菲尔德,1933,《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蔡元培,1919,《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陈保亚,1993,《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陈保亚,1995,《从词汇的有阶分布看汉—台语源关系》;《民族语文》第5期。
  陈保亚,1996,《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
  陈保亚,1997,《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第2期。
  陈其光,1990,《苗汉同源词谱》;《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增刊。
  陈其光、李永燧,1981;《汉语苗瑶语同源例证》;《民族语文》第2期。
  戴庆厦;1980;《藏缅语族松紧元音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术论文选》。
  董同,1948,《广韵重纽试释》,史语集刊第13本。
  董为光、曹广衢、严学,1984,《汉语和侗台语的亲缘关系》;日本putationalAnalysesofAsianandAfricanLanguages,March。
  方壮猷,1930,《三种古西域语之发见及其考释》,《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
  钢和泰(BaronvonStalHolstein),1923,《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
  高本汉,1916—1926,《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
  高本汉,1928,《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史语所集刊1本3分(1930)。
  高本汉,1934,WordFamiliesinChinese,BMFEANo。5。
  Haudricourt;A。,1954;Del‘originedestonsenVietnamien;JournalofAsianStudies;242。
  Haudricourt;A。;1961;Bipartitionettripartitiondessyetèmesdetonsdansquelqueslanguesd‘ExtrêmeOrient;BSLP56。163180。
  贺嘉善,1982,《仡佬语的系属》,《民族语文》第5期。
  洪瑞钊,1925a,《论鱼虞模古读侈音与汪先生书》,《华国月刊》第2卷第6期。
  洪瑞钊,1925b,《再论鱼虞模古读侈音与汪先生书》,同上第7期。
  胡适,1919,《给毛子水的一封信》,原载《新潮》第2卷第1号,系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一文以附记的形式附于文后,后收入《胡适文存》卷2,上海东亚图书馆,1921。
  胡坦,1980;《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民族语文》第1期。
  胡坦,1984,《藏语的语素变异和语音变迁》,《民族语文》第3期。
  Jakobson;R。(雅科布逊),1938;Surlatheoriedesaffinitesphonologiquesentredeslangues;载SelectedWritings;vol。1:234246;TheHague:Mouton1962。ReprintedfromActesduQuatriemeCongresInternationaledeLinguistes;4859;Copenhagan:EinarMunksgaard。
  Jakobson;R。(雅科布逊),1957,《类型学研究及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译文见《语言学资料》,1962年第10期。
  季羡林,1956,《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语言研究》(科学出版社)第1期。
  季羡林,1997,《现代语言学丛书·序》(东北师大出版社)。
  李方桂,1968,《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李荣,1952,《切韵音系》,中国科学院印行。
  李荣,1984,在古音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语言学论丛》,第14辑,商务印书馆。
  李如龙,1984,《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民族语文》第1期。
  李思纯,1924,《读汪荣宝君歌戈鱼虞模故读考书后》,《学衡》第26期。
  李新魁,1984,《重纽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李永燧,1984,《汉语藏缅语人称代词探源》;《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商务印书馆。
  林玉堂,1923,《读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书后》,《语言学论丛》,上海书局,1989。
  林玉堂,1924,《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同上。
  林玉堂,1927,《前汉方音区域考》,同上。
  刘广和,1984,《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语文研究》第3期。
  龙宇纯,1970,《广韵重纽音值试论》,《崇基学报》。
  陆志韦,1939,《三四等与所谓喻化》,《燕京学报》第26期。
  陆志韦,1947,《古音说略》,见《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5。
  罗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史语所单刊之十二,上海。
  罗常培,1951,《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人民日报》3月31日。
  罗常培、傅懋,1954,《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中国语文》第3期。
  罗杰瑞(JerryNorman),1973,TonalDevelopmentinMin;JOCL;No。1。
  罗杰瑞,1986,《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中国语文》第1期。
  罗美珍,1983,《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第2期。
  罗美珍,1992,《汉傣同源词辨》;《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罗美珍,1994,《三论台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第4期。
  马蒂索夫(Matisoff;J。A。),1970,GlottalDissimilationandtheLahuHighrisingTone:ATonogeneticCasestudy,JAOS90,11344。
  马蒂索夫,1973,NotesonFangkueiLi‘s“LanguagesanddialectsofChina”,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1。3。
  马学良,1980,《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第1期。
  马学良,1991,《汉藏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学良、罗季光,1962,《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中国语文》第5期。
  毛宗武、蒙朝吉,1984,《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商务印书馆。
  倪大白,1988a,《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民族语文》第2期。
  倪大白,1988b,《中国的壮侗语与南岛语》;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倪大白,1990,《侗台语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倪大白,1994,《南岛语与百越诸语的关系》;《民族语文》第3期。
  潘尊行,1923,《原始中国语初探》,《国学季刊》第1卷第3期。
  钱玄同,1923,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附记,《国学季刊》第1卷第2期。
  瞿霭堂,1981,《藏语的声调及其发展》;《语言研究》第1期。
  萨丕尔,1921,《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
  邵荣芬,1982,《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沈兼士,1933,《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施向东,1983,《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第1期。
  宋金兰,1994,《汉语和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民族语文》第1期。
  孙宏开,1981,《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第1期。
  孙宏开,1982,《羌语支问题初探》;《民族语言研究文集》。
  孙宏开,1985,《藏缅语复辅音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中国语文》第6期。
  唐钺,1925,《歌戈鱼虞模古读的管见》,《东方杂志》第22卷第1号。
  汪荣宝,1923,《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国学季刊》第1卷第2期。
  汪荣宝,1925,《论阿字长短音答太炎》,原载《华国月刊》,这里据《北京大学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1期。
  王辅世,1986;《苗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民族语文》第1期。
  王国维,1940,《观堂集林》(卷8),见《王国维遗书》第二册,上海古籍书店1984据商务印书馆1940重印。
  王洪君,1987,《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第1期。
  王洪君,1992,《文白异读和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第17辑,商务印书馆。
  王洪君,1994,《汉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普遍性》,《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敬骝、陈相木,1982,《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民族语文》第3期。
  王敬骝、陈相木,1983,《傣语声调考》,《民族语文》第4期。
  王敬骝、陈相木,1983—1985,《瓦傣骈俪语比较研究》,《民族学报》。
  王敬骝、陈相木,1988,《西双版纳老傣文五十六字考释》,《民族学报》第2期。
  王静如,1931,《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词语源试探》,《史语所集刊》3本1分。
  王均等,1984,《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
  王均,1989,《民族语文创刊10周年学术交流会的发言》;《民族语文》第1期。
  王力,1957,《汉语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重印。
  王力,1963,《汉语音韵》,同上,1986年重印。
  王力,1978,《同源字论》,《中国语文》第1期。
  王力,1982,《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王力,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士元,1984,《王士元教授谈语言的变异与语言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13辑;商务印书馆。
  Weinreich,U。,1953,Languageincontact,TheHague:Mouton。
  闻宥,1955,《“台”语与汉语》;《中国民族问题意见集刊》第6集,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
  邢公畹,1948,《汉语“子”、“儿”和台语语助词luk试释》,《国文月刊》第68期。
  邢公畹,1949,《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国文月刊》第77期。
  邢公畹,1962,《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国语文》第1期。
  邢公畹,1973,《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民族语文》第2—3期。
  邢公畹,1979,《论汉藏语言的比较语法学》,《南开大学学报》第4期。
  邢公畹,1983,《“别离”一词在汉语台语的对应》,《民族语文》第4期。
  邢公畹,1983,《汉语遇蟹止效流摄的一些字在侗台语里的对应》,《语言研究》第1期。
  邢公畹,1986,《汉语和侗傣语里的m、ng交替现象》,《民族语文》第4期。
  邢公畹,1989,《论汉语台语“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