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

第7章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第7章

小说: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而言,今天从上海寄衬衣到纽约,空运可以两天到,如果是一星期寄到,平均每件衬衣的快寄成本是8美元。”

  第30节: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3)

  陈笛:“这样的话,衣服出厂价15美元,快寄费8美元,共23美元成本。”
  “但是,美国对衬衣进口有20%的关税,这又是3美元,再加每件衣服要支付1美元买进口配额。另外,在中国也要雇人负责协调和邮寄,每件要付5美元的费用。所有这些成本加在一起,一共是32美元。除了这些运输和关税成本外,刘向跟在中国的制衣厂裁缝的沟通速度也很关键,个性化服装必然意味着许多个人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刘向总能跟裁缝交流客户的信息和偏好。到今天有互联网、email、手机电话等通信工具,这些越洋通信不仅速度极快,只是几秒钟的事,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这为刘向的商业模式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
  “可是,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幸运。在容闳的时代,从纽约往上海传递信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海船,也就是要154天才能送到。1866年,纽约和伦敦之间开通电报线路,而中国跟伦敦的电报线路于1871年接通,随即,上海跟纽约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从原来的154天降到4天左右。1901年电话开始进入中国,但直到1950年中国才有第一条国际电话线路。虽然那时候或说到1990年左右中国的国际长途电话和电报服务都有,信息传递速度跟上了,但电话费太高,即使到10年前,从美国打电话到中国,每分钟还要近3美元。为了说明一个顾客的特殊衬衣要求,你可能要在电话上说10分钟,花30美元的电话费。在这种通信成本下,横跨中美来经营个性化服装制作业务,难以成功。好就好在今天的越洋电话费只有3美分一分钟,而email的费用基本为零,这样,美国这边客户的信息和个人偏好,不到一秒钟即可免费送到在上海的裁缝那里,如果有疑问或出现差错,又可打越洋电话沟通,很便宜。因此,在信息沟通上,刘向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也完全具备,这就是为什么我极力鼓励刘向创办他的公司,我们也有参股。”
  陈笛:“如果说每件衬衣的到岸价是32美元,刘向的出售价是多少?”
  “初步定在50到55美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决策。刚才讲到,现在美国量身定做的衬衣价格在70美元以上,但这个市场很小,只有那些相当有钱的人才买得起。我跟刘向说,如果他要成功,必须把价格压下来,否则难以扩大市场规模。他的核心目标,是要让美国中等收入的人也能买得起量身定做的衣服,而不是只有高收入的人才买得起。因此,刘向根据自己读MBA时学到的市场调查技巧,做了很多市场问卷,他发现,多数中年人觉得55美元可以承受,再高就显得贵了。”
  陈笛:“这很有意思,原来产品定价还有科学基础的。不过,这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我还是有些怀疑,为什么这个事其他人不做?”
  “说的对,裁缝、服装是一个很老的行业。但是,我跟刘向说,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跟以往不同,就像咖啡店业务很老了,但照样可以出星巴克这样的现代成功企业一样,关键在于赚钱模式;如果你今天只是通过一件一件卖衣服来赚钱,那的确跟传统裁缝店没区别,就是一种失败;如果你把你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作业务的流程都标准化,使其可复制性很好,也就是使生产规模能像星巴克那样不断地扩张,那么,即使近些年公司会亏损,但你的公司照样会值很多钱。换句话说,你赚钱的方式不在服装本身,而在于使你的公司股权很值钱,靠最后卖掉你的公司赚钱。”

  第31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1)

  12。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
  看到跨国商业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间存在的商品价格差别之后,陈笛对学中文的兴趣增加不少。
  陈笛:“全球化很有意思。看来,只要同样东西的价格在中美或者其他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差别足够大,那么,在国家之间做贸易就一定能赚钱。比如,在中国制造运到美国卖,或者在美国制造运到中国卖,这些创业机会都存在。”
  “正是这样,今天全球化提供的机会与以前很不同,特别是当产品市场规模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
  “以前我们谈过沃尔玛公司,原来它只是在美国各地开分店,把多数夫妻杂货店挤掉。沃尔玛之所以能把这些小规模杂货店挤掉,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客户数量庞大,能够跟供货商砍价,使沃尔玛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2006年时,在美国,沃尔玛每周有1亿多客户前来购物,在美国之外的14个国家,有近3000家分店,也有1亿多客户。国内、国际销售网加在一起,使沃尔玛一年的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全球化了的规模使沃尔玛能胜过任何竞争者,更有能力跟供货商砍价。

  第32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2)

  “对供货商来说,谁能给沃尔玛供货,谁的产品销路就能立即遍及15个国家,两亿多顾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家公司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跨国销售,或者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哪家公司就会被竞争对手挤掉。”
  陈笛:“行业内的竞争不是历来就有吗?”
  “是的,不过,原来规模的因素没有这么强过。还是以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公司为例,上次我们谈到,刘向以55美元左右的价格向美国中产阶层提供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衬衣,以外包到中国制造、规模化经营为其商业模式。他这样做,立即对美国现有的男士正装专卖店构成威胁。男士正装行业历来有竞争,但以往的竞争,都是美国各地区本地人之间的竞争,那些男士衣服在本地制作,又只在本地的小社区里销售,也没有连锁,所以,在成本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
  “最近,刘向在跟哈特福特(Hartford)市的一家男士正装店谈判,希望由他给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衬衣。但问题是,这家店子现在连成衣也卖120美元一件,又怎么会愿意帮助刘向销售量身定做而价格才55美元的衬衣呢?如果他们愿意帮刘向做销售,这等于是把现在的成衣销售业务给毁了;而如果他们不与刘向合作、坚持以120美元的价格销售现有的成衣,那么,来自刘向的价格更低而又是量身定做的正装会把他们慢慢挤垮。”
  陈笛:“那最后刘向跟他们如何谈呢?”
  “最后,他们找到一个折中点,让这些男士正装店以80美元一件卖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其中40美元给这些零售店。这样,他们当然要牺牲掉原来120美元一件成衣的业务,由于这些昂贵的成衣销量本来就很小,所以牺牲不是太大,现在是量身定做而且还便宜,销售量肯定要大增。这样,刘向希望找许多家男士正装店帮他代销,以此拓广销售渠道。这种安排,让刘向在利润上做出不少牺牲,暂时赚不了什么钱,但是,这让他在市场规模上能很快打开局面。等有了规模和品牌后,他可以提价,也可以减少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并跟那些代销正装店重新谈判。”

  第33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3)

  陈笛:“在学校,我们老师讨论到全球化跨国贸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外贸,特别是把衣服制作、商品制造都外包到中国、印度后,使美国相应的行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比如,你刚才讲到的这些制衣店、成衣店的工作机会。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全球化对美国不一定有好处。”
  “从表面看,好像美国的制造业的确在失去许多就业机会。比如,我们以前住过四年的俄亥俄州,那里曾经是美国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基地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都有一些制造厂。可是,在过去十几年,这些制造厂相继关门,都往中国的东北、浙江、江苏迁移。结果,俄亥俄州许多工人失业了,直到今年总统选举,还是哪个候选人反对全球化国际贸易,哪个候选人在俄亥俄州就能赢,因为这涉及到许多俄亥俄州人的饭碗问题。原来那些制造业的老板,现在基本都转变成了机械制造品的国际贸易商。”
  陈笛:“其实,我觉得这种跨国贸易安排对美国社会非常有好处。对俄亥俄州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失去了工作,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汽车和配件。比如,像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只要55美元到80美元,而有的不是量身定做的成衣还要120美元一件,所以,有了刘向的公司以后,更多美国人不是可以付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合身、式样更有个性的衬衣了吗?这些节省下来的钱不是可以让美国人用同样的收入买到更多的东西吗?所以,国际贸易好不好,要看对美国社会总体的影响如何,不能只根据对部分群体的影响下结论。”
  “当然,问题还不只在美国。在中国方面,也有很多人抱怨、反对全球化。好像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都在说自己从国际贸易中吃亏了,世界上的事有时真好玩。中国方面的抱怨是,卖出去的东西太便宜了。比如说,一件衬衣在美国可以卖55美元,而中国的制衣厂才拿15美元,所以他们觉得,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剥削。特别是,有人计算了一下,要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够买一架波音飞机。”

  第34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4)

  陈笛:“这种指责站不住脚。如果说美国方面抱怨这种贸易,是因为美国丢掉了工作机会,那么,中国不就是得到了这些就业机会吗?其实,我觉得,不能以这些衬衣在美国能卖多少钱,来看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收入是多还是少,而是应该以在中国当地同样的衣服能卖多少钱为标准,也就是以中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为参照标准。因为如果没有跨国贸易,中国的制衣厂甚至无法得到美国的价格。”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觉得商人创造价值。很多人总认为,只有生产东西的活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如果国际贸易商只是把东西从中国运到美国,这中间没有多生产出任何衣服或者机械品,也能够赚钱,那不是在不劳而获、在剥削吗?他们创造价值吗?”
  陈笛:“我认为他们也在创造价值,甚至是很高的价值。比如,刘向的公司,实际上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也直接让中国工人和工厂的收入更高些。在美国这边,美国人付出更低的价格,就可买到同样或者更好、更合身的衬衣,这实际上给美国家庭带来更高的真实收入。所以,中美两方的老百姓都受益,这就是刘向所创造的价值。结果是,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刘向的公司三方面都赢。”

  第35节: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1)

  13.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3月25日,回到家,我跟陈笛说:“今天,在耶鲁管理学院,有一位叫杰克(Jack Perkowski)的先生来演讲,题目是《管理巨龙:我是怎样在中国创建亿万美元公司的?》。杰克是我的老朋友,他一句中文也不会,但是,自1993年至今,一直生活在中国,住在北京。这些年,他致力于创建‘亚新科工业公司’,公司去年销售收入5亿美元,他自己的财富也早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