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

第93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93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得闻洞渊九容奥义,读“测圆海镜”卷首识别一册,而其所谓
正负,寄左、如积、相消者,精微全在于此,极奇零隐曲之数,一
比例之,无弗顯豁可见,因悟圣人作“易”,所倚之数,正与此同。
夫九数之要,不外齐同比例,以此之盈,补彼之朒,数之齐同如是, 
“易”之齐同亦如是,从此推之得此数,以彼推之亦得此数,数之
比例如是,“易”之比例亦如是。说“易”者执于一卦一爻,是知
五雀之俱重,六燕之俱轻(此指燕雀算法),而不知一燕一雀,交
而适平,又不知两行交易,偏乘而取之,宜乎左支右绌,莫能通其
义也。(下引“易”例)。。洞渊九容之数,如积相消,必得两数
相等者,交互求之,而后可得其数,此即两卦相孚之义也,非有孚
则不相应,非同积则不相得。“传”明云:“裒多盆寡。”又云: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又云:“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其
脉络之约贯,或用一言,或用一字,转相牵繫,似极繁赜,而按之
井然,不啻方圆弦股,以甲乙丙丁之字指之,虽千变万化,缘其所
标以为之识,无不了然可见。(同上) 
焦循所谓“比例”又和他所谓“引申”有所不同。“比例”指相对的抽

象的结合关系,“引申”则指此一结合关系的纯粹普遍的形 式(不能执具体
的一物,而仅以纯粹的范畴而言)。他的理论要旨 如下: 
伏羲之卦有画无辞,文王周公以辞指其画之“所之”。。。孔
子作传,亦以其未易“质言”也,而翼之赞之。舍卦爻“所之”, 
以观十翼,党其平泛无所附:知其为指卦爻之“所之”,得其引申
比例之妙,遂觉彖辞爻辞必合如是。。。“小戴记”经解称“易” 
教洁净精微。“淮南”“泰族训”谓“易”之义清明条达。以引申
比例推之,乃汉洁净精微清明条达八字确不可移。赵东山与朱枫林
书称洪氏说“春秋”云:“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 
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余谓“易”亦然,其引申之
迹可按而测矣。。。“易”中有世俗之解深中人心,如“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以为巢由之隐遯,“斡父之蠱”,以为蔡仲之象贤。。。 
诸若此者不一而足。不知自外面观之,其辞似如是,而引而申之, 
殊不如是。说“易”者未容执一辞风望文生意也。(“易话”上“学
易叢言”) 
焦循把数理的符号引申到哲学上,大致如此。学者如欲详知其内容,可
以参看他的“学算记”与“易学三书”。他的思辩哲学的方法,实质上是一
种形式逻辑的演绎法。他应用了数理普遍地通释一切,不但歪曲了质的移行
法则(如他通释邑、国、邦以及祖、考诸名,便不是历史的质的通释,因为
真理在纯粹抽象逻辑之下没有不被曲解的,而且达到玩弄形式的极点。
为什么焦循会有这种前无古人的“易”学呢?这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秘
密的。如果说西欧汛神论是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则焦循的形式主义的
均衡论是中西学术(尤其数学)沟通以来,随世界商业交通而反映的一种思
想体系。嘉庆时代,中国已进入世界商业范围之内,清廷法令的封锁抵抗不
住世界经济的浪潮。焦氏在哲学上的有关同一、相对的理论,是一种商业世
界的观念的预觉,是谭嗣同的商业式的“仁学”的先行者。阮元说焦循之“通” 
不是一人之“通”,而是时代学术所凑集而成的“通”,这话在历史上讲来
有另外的道理。因为如果没有中西学术的沟通,并将数学知识汇合起来,他
不会把数学符号运用到“易”理上去的。如果没有嘉庆初年的商业交通成为
世界的形势,中国的白银漏入印度,复流入西欧,使中国银货币的沉澱死藏, 
好像投入蒸馏器中,“不断地发汗”,银值因而猛涨,产生了最初以“土票
子”(鸦片信用货币)为业的山西票号,或初期的商业银行,那么便不会出
现他的相对矛盾而绝对均衡的比例的观点。这就是焦循哲学产生的历史秘
密。这就是他为甚么会说“理者何,加减乘除四者之错综变化也”(“加减
乘除释自序”),以及阮元为甚么会说“中之与西不同者其名,而同者其实,。。 
里堂之说算,。。数之精意无不包,筒而不遗,典而有则”(“里堂学算记
总叙”)的缘故。他是在抽象的理论上,反映了世界商业的交换关系的。由
此,我们可进一步探寻他的“通乎天下之志”的世界观。
焦循在“易通释”卷三至卷五,曾把“通乎天下之志”这一内容题示出
东。卷三释易、交、当、应、乘、通、往、来、至、儿诸字义,卷四释刚柔、
大小、新旧、远近、内外、上下、进退、得丧、存亡、生死诸字义,卷五释
道、命、性情才、教、法律、仁义礼信知、誉懼、功、权、民、君子小人诸
字义。我们择其要旨,筒述于下。
焦循首先以“易”为“变更反复之义”,“一气反复往来是为道”,这

种交易循环的意思,正反映了商业流通过程的神秘性。“易”与“交”,据
他说“义同而有异”,“交”指“交相爱”,“交由于信孚”,这种交易有
信的意思,正也反映了商品交换的关系。“易”指“既交之后,易而变通。。。 
既交之后,。。上下应之,则不能一阴一阳,两两相孚,必易而成一阴一阳
也。”这种价值关系的数量对比的意思,也反映了商品的拜物教性。交与易
二者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他说“交而不易,则盈不可久,易而不交,则消不
可久也。”因此,他以“交易为全‘易’大义所在”,这没有世界商业循环
变动的大来历,实在不能得出这样的“交易”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交
易的商业世界即他的交易哲学世界观的社会根源。
焦循的“当位”、“上下应”的说明,已见上述。“当”指变化中的建
设,不当则谓破坏。“应”即均衡的另一说法。他说:“所谓应,谓应刚之
得中,刚得中,即刚中,刚中即当位。”又说:“何以亨,以上下皆应,故
云刚柔应也。刚柔应三字,紧接柔得中三字,即刚得中而应也,即得中而应
乎刚也,太中而上下应也。”这是均衡思想的折中理论,亦即交易而退,“各
得共所”的理想。
焦循在他的书中论刚柔、大小等义,说:“刚通于柔,柔通于刚,刚又
通于柔,是为迭柔刚。。。刚则存,柔则亡,柔用刚而进,则用柔为退。” 
“齐小大者,存乎卦,齐者整齐之也。。。齐则大通于小,小进为大,不齐
则大不孚于小,小不进于大,则小而又小,以至于匪,故凡卦以刚通于柔为
孚,既字则以柔进为刚,乃为利,齐亦利也。”这是以刚柔、大小,都是相
对的。这从他的世界观上讲来,仍然是交易有信,交通有利的理想。其他如
新旧、内外、上下、进退、存亡、得丧,也是这样的说法。他的相对而折中
的均衡论,在“生死”条下说得更明显。他说:“死非谓形丧也,谓‘中’ 
亡也,生非谓形在也,谓‘中’未亡也。中未亡,故终则有始。”他更以这
一观点,应用于人性论,以性情为相对的。焦循说: 
“白虎通”云:“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论衡”云: 
“性生于阳,情生于阴”(“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性即道之一阳,情即道之一阴。。。 
性为“人生而静”,其与人通者,则情也,欲也。“传”云:六爻
发挥,旁通情也。成己在性之各正,成物在情之旁通,非通乎情, 
无以正乎性,情属利,利属贞,故利贞兼言性情,而旁通则专言情, 
旁通以利言也,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从血气心知
之性,为喜怒哀乐之情,则有欲。欲本乎性,则欲立立人,欲达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已之情度人之情,人己之情通,而
人欲不穷,天理不灭,所谓善矣。。。才者能达其情于天下者也。
才能达其情,而情乃可旁通,性命乃可各正。情不旁通,故人欲穷, 
性不各正,故天理灭。不以己之欲不欲,通乎人之欲不欲,是无情, 
无情是不近人情。“传”云: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近乎情则
相得,不相得则不近乎情。。。舍情而言善,合欲而求仁,舍才以
明道,所以昧乎羲文孔孟之传者也。(“易通释”卷五“性情才”) 
他在这里反对了宋儒把性和欲二者间看作有绝对的鸿沟,而主张性和情
为相对的动静,相互转化的一致,这是进步的理论。但他的通情、穷欲以至
尽性之说,则是由均衡论所派生的折中训和论,比之戴震的人性论是一种更
调和妥协的论调。这里,在人类性的绝对概念上也涂上了商业交易世界的往

来相通或动静相合的色彩。他的“易”学正是“通”乎商业的神了。后来改
良主义者谭嗣同的商业资本主义思想曾引用了焦循的数理思想,在哲学上也
有交易理论,焦循就成为戊戌稚新时代的先行者了。

第三节 焦循的相对主义思想和他的抗议精神
焦循的形式主义的均衡论,既在世界观上形成了“通乎天下 (商业世界) 
之志”的说法,在治学方法上也引申为通贯的论点,从而批判当时汉学的考
据。
焦循的代表作“易通释”、“论语通释”,都探取通贯之意。在这一点
上,他是戴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论语通释”一书,即是依据戴震的
治学方法,仿照“孟子字义疏证”而作的。他说: 
循读东原戴氏之书,最心服其“孟子字义疏证”。说者分别汉
学宋学,以义理归之宋。宋之义理诚详于汉,然训诂明乃能识羲文
周孔之义理。宋之义理,仍当以孔之义理衡之,未容以宋之义理即
定为孔子之义理也。(“雕菰集”卷十三“寄朱休承学士书”) 
他虽然从明训诂为识义理的必要学问,而且他的“易学”三书与“孟子
正义”都首重训诂,但他已经感觉到乾嘉之学“其弊也琐”,不主张把学问
拘执于传注了。他区分治学方法有五种: 
一、通核:通核者,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
理。人之所蔽,独得其同。可以别是非,化拘滞,相授以意,各慊
其衷。其弊也,自师成见,亡其所宗。
二、据守:据守者,信古最深,谓传注之言,坚确不易,不求
于心,固守其说,一字句不敢议,绝浮游之空论,卫古学之遗传。
其弊也,跼蹐狭隘,曲为之原,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
三、校讎:校讎者,六经传注,各有师授,传写有譌,义蕴乃
晦,鸠集众本,互相纠核。其弊也,不求其端,任意删易,往往改
者之误,失其本真。
四、摭拾:摭拾者,其书已亡,间存他籍,采而聚之,如断圭
碎壁,补苴成卷,虽不獲全,可以窥半。是学也,功力至繁,取资
甚便,不知鉴别,以贋为真,亦其弊矣。
五、业缀:业缀者,博览广稽,随有心獲,或者订一字,或辨
证一言,略所共知,得未曾有,溥博渊深,不名一物。其弊也,不
顾全文,信此屈彼,故集义所生,非由义袭,道听途说,所宜戒也。
(以上皆见“雕菰集”卷八“辨学”) 
在这五者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