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

第98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98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直施而去之彼”,其次转为表象,即“平引延陈而度之”,最后转为判断, 
即止、平、解之义。“门”,首先是人类活动的感觉,即“有间可进”的门
音,其次转为表象,即离合之义,最后转为判断,即道德观念的黾勉不已之
义。这种历史当然不是一蹴而至,其间更有复杂的变迁,而义本于音的语言
发展,却是有规律的。
义本于音,上例已明。由音发义,成立文字。中国古文字以殷末甲骨文
为最早,文字既为文明起源的条件,则文明史亦应由殷开始。惟阮元只见到
吉金,他从吉金研究文学源流,有些是会于历史实际的。兹举他的两篇论说
如下。其一,“释且篇”。他说: 
元按诸古谊,且,古祖字也。古丈祖皆且字。商“父戊祖丁尊” 
作■,“又拿”作■,“孟祖辛彝”作■,“祖乙■”作■,“祖
己■”作■,“祖丁觚”作■,“瞿祖丁■”作■(此文与今且字
近矣),周“齐侯钟”作■作■,皆祖之古文。。。今音,祖,则
古切,且,千也切,不知古音古谊正相同也。(同上卷一) 
这是祖妣的祖字,由音生义的重要文字、祖字之义到了风雅时代,就有
明显的变化了。他说: 
又按且、始也。且既与祖同字同音,则其谊亦同,“尔雅释诂”: 
“祖,始也”。凡言祖有有始谊,言且亦即有始谊,经传中言“既
某且某”者,皆言终如此始又如此(既训终,且训始)。王怀祖给
事谓元曰:“诗言终风且暴,终和且平,终温且惠,终皆当训
既。。。”元为之加证曰:终即既,既终也,且始也。(下引“诗” 
“郑风”既且之证)。。又按且,粗也,姑也。且训为始,始有草
创之谊,即为粗略之谊。“说文”:“粗,疏也。”粗从且得声得
谊。且又与监通借,皆不攻致极之谊。“诗”“唐风”:“王事靡
监”,“毛传”:“监,不攻致也。”。。(同上)

其二,“释邮表畷”篇,其内容暗示些古代国家起源的说明,惟过去学
人在“封建”二字上蒙蔽着,未能得出科学的实指来。他说: 
将欲于平坦之地分其间界、行列、远近,使人可以准视望止行
步无尺寸之差而不可逾焉,则必立一木于地,且垂缀他物于木上, 
以显明其标志矣。(按此数语颇嫌笼统,实则古人“封”疆之封, 
最初为■字。)。。邮、从邑从■,■,远边也。■,从土从■, 
■,草木华叶,垂象形也。盖古老边■疆界,其始必正其四至焉, 
四至之边,必立木为表,垂缀物于上,以准远近之望,而分疆界焉
(按古代疆界以木垂象、是也;惟疆界、国界,则指城市与农村的
划分。国与城二字同,国门即指城门,国之外为野鄙)。。。“说
文”邮字乃以■邑二字会成一意,其声则生之于脖,故与■流旒通
借,古字义随音生(按邑字为国字的前行阶段,从邑之字为后起, 
周金国名大都不加邑,而春秋文献中才加邑旁,如郑国如啵Ч
等)。。。“诗”“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礼
记”“郊特牲”曰:“乡农,及邮表畷,禽默。”郑康成注:“邮
表畷谓田畯,所以督约百姓于井间之处也。”。。立一木为标志, 
缀毛物于上,即球也,“诗”之球即裘,同音假借字也,放以裘为
标志,即以■为标志也(按国野的分裂表示文明社会之成立,其间
须立标志,田畯是对付野人的官)。。。旗之旒、冕之旒皆以物相
联缀为名,“诗”“长发”之球,是乃表裘之裘,“长发”之缀旒, 
是言受地于天子为诸侯之封疆,树立联缀之裘,以定四界也(按释
“诗”“长发”之义颇当,而封疆则为古代殖民之义)。。。畯, 
“说文”叕,篆作■,缀联也,又缀合著也,畷两陌间道也。按缀
为以物系属于物之义,叕缀畷辍义皆通。。。设字亦音义相近,故
“诗”候人”“荷戈与设”,“说文”“祋,殳也”。或说城郭市
里高懸羊皮,有不当入而欲入者,暂下以惊牛马曰祋。此乃以木缀
裘之明证(按城郭市里与鄙野对立,叕即分离国野,非田陌之联络, 
下文释表字,颇不合文义。至引“散氏般”吉金之证明,文献至为
宝贵,惟该般之表字应释作封字)。。。加田于叕之字名之曰畷, 
此亦字随音生,实一义也。。。(“研经室文集”卷一) 
阮元以上的训诂,接近于历史的实陈。后来王国维的业绩正把这些方面
发展了。由字以通古制的古义,是属于历史的研究,而不属于哲学的研究, 
汉学家依据这样的古义东“通道”,就成为主观的偏见了。
文字的起源首为“名”。阮元又论“名”之起源说: 
古人于天地万物皆有以名之。故“说文”曰:“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然则古人命名之
义,任口耳者多,任目者少,更可见矣。名也者,所以从目所不及
者而以口耳传之者也。。。名著而数生焉,数交而文见焉,古人铭
词有韵有文,而名之曰铭,铭者、名也,即此义也。(“释”曰: 
“铭、名也。”“礼起”“祭统”曰:“铭者,自名也。”)(“研
经室三集”卷二“名说”) 
目所见的,指具体的这个那个表象,从耳口相传的,即抽泉的概念了。
阮元又论古代文字和语言的差异说: 
许氏“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言

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
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 
必有愆误,是必寡其同,协其音,从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
增改。。。古人歌诗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不但多
用韵,抑且多用偶,即如乐行、忧莲,偶也,。。庸言、庸行,偶
也;。。进德、修业,偶也:知至、知终,偶也;。同声、同气, 
偶也。。。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支
即象其形也。(同上“文言说”) 
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是以有韵有
文之言行之始远。。。“论语”二十篇名之曰语,即所谓“论难曰
语”,语非文矣。。。古人简策,在国有之,私家已少,何况民间? 
是以一师有竹帛,而百弟子口传之,非如今人印本经书,家家可备
也。(同上“数说”) 
按西周古文,即所谓有韵之雅言,“论语”即当时的口语白话。学术下
私人以后,文学便大大地变化了。诸子私人著作自孔子以后产生了和铭文、
颂雅不同的活东西。这是历史的发展。阮元论“文”以韵偶为义,谓之古义
可,谓之非古义即不成其为文则不可。他的“释颂”篇也应当批判地研究。
他说: 
“诗”分风、雅、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
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颂正字,容假借字。“诗谱”: 
“颂之言容。”释名:“颂,容也。”并以假借字释正字。“说文”, 
容训盛,与颂字义别。后人专以颂为歌功颂德字,而颂之本义失
矣)。故“说文”:“颂,儿也,从页公声。”箝文作颂。是容即
颂。“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即善为容也。容养
■,一声之转,古籍每多通借。。。所谓“商颂”、“周颂”、“鲁
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 
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后戏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
动作也。风雅则但若南宋人之歌词弹词而已,不必鼓舞以应铿锵之
节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说文”:“夏从欠从页从臼, 
臼,两手,欠,两足”,与颂字义同,周曰颂,古曰夏而已。。。 
明乎人身手足头儿之义,而古人名诗为夏为颂之义显矣。。。此乃
古人未发之义,因释之如此。(“研经室一集”卷一) 
阮元在“研经室集”第一篇即研究语言文字的起源与流变。这篇文字所
讲的庖牺、神农、黄帝、食頡部分都是神话,不能作为依据,但其中暗示些
文字史的真理。他说: 
庖牺氏未有文字,始画八卦。然非画其卦而已,必有意立乎卦
之始,必有言传乎卦之继。其意若指此或建成断之画,以为此乾坎
艮震异离坤兑也,其言遂以音传之曰,此乾坎艮震异离坤兑也,坎
则传为咢音之言,异则传为唇音之言,而坎异等字尚未造也。至黄
帝时始有文字,后人始指八卦之字而读之,以寄其音,会之以成其
书。。。故六书出于八卦,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
借,皆出于“易”。。。书契取于夬必先有夬卦,而后有夬意,先
有夬意,而后有夬言,先有夬言,而后有夬书,先有夬书而后有夬
辞也。(“研经室一集”卷一“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

言语文字是否出于八卦,大有问题。然而他把八卦的符号说成旗语、手
势、或方向暗记,而后始寄以音读,而后更有语言命题,则近于古代语言文
字的推测。在这里,他这样地说“易”,和焦循从数学观点说“易”不同。
经过这样的分析,在客观上似把中古的先天和太极的神秘因素,拆得烟消云
散!(可参看他的“释易彖意”篇,载同上书同卷) 
在研究古代文字与古代制度时,阮元曾研究金石学,引用周器“散氏般” 
等以佐证经说,并从韵读上认识了些周金文字。他由周器考证古制已经开创
近人研究古史的途径,所谓“吾欲观三代以上之道与器,九经之外,舍钟鼎
之属,易由观之!”(“研经室三集”卷三“商周铜器说”上) 
道器之说是宋明清三代学者争辩最热闹的问题,由道器观的哲学认识, 
可以看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史。阮元对此一问题,除开他的理想,在客
观上暗示出道器二者历史渊源的说明。他说: 
形上谓道,形下谓器。商周二代之道,存于今者有九经焉,若
器则罕有存者,所存者铜器钟鼎之属耳。古铜器有铭,铭之文为古
人篆迹(铭文为西周古文,与后来之篆字大有区分,汉人所谓古文, 
乃指六国古文,非殷周古文),非经文隶楷縑楮传写之比,且其词
为古王侯大夫贤者所为,其重与九经同之,。。今之所传者,使古
圣贤见之,安如不载入无传也?器者,所以藏礼,故孔子曰,“唯
器与名不何以假人”。先王之制器也,齐其度量,同其文字,别其
尊卑,用之于朝观燕乡,则见天子之尊,锡命之宠;。。用之于祭
祀饮射,则见德功之美,勋党之名,孝子孝孙,永享其祖考而宝用
之焉。且天子诸侯卿大夫,非有德位保其富贵,则不能制共器。。。 
然则器者,先王所以驯天下尊王敬祖之心,教天下习礼博文之学, 
商祚六百,周祚八百,道与器皆不坠也。且世禄之家,其富贵精力
必有所用,。。先王使用其才与力与礼与文于器之中,礼明而文
达,位定而王尊,愚慢狂暴好作乱者鲜矣!故窮而在下,则颜子箪
瓢不为俭,贵而在上,则晋绛钟镈不为奢,此古圣王之大道,亦古
圣王之精意也。。。故吾谓欲观三代以上之道与器,九经之外,舍
钟鼎之属,易由观之!(“研经室三集”卷三“商周铜器说”上) 
礼,所以别贵贱”,“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