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

第10章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第10章

小说: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助理为她付出的辛劳了。但是职业素养告诉第二助理,只能是忍,只能是克制。当然,忍和克制有社会价值,但对身心健康不利,需要宣泄、释放和转移加以调节。日本有的公司设有“出气室”,把董事长、总经理做成模型,让员工揍,好让员工出气。但是,不能当着任何人的面,只能换一个时空,这叫心理卫生的防卫机制。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离开这家公司,事实上,第二助理最终还是炒了老板的鱿鱼。但是,只要在一天,就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一助理也是一位很难相处的人,对第二助理总是挑剔、埋怨、指责、牢骚。日本渡边淳一写了一本《钝感力》的书,有意思的是,第二助理很有“钝感力”。她对别人过激的言辞、过分的举动、过当的行为,好像完全未听到、未看到、未感觉到,不作任何语言上、表情上、行动上甚至可以说是不作任何心理上的反应,反而给予善意的回应,甚至由衷地赏识和赞美。仅仅因为第二助理赞美第一助理苗条多了,使第一助理高兴得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因而,也变得友善多了。

  苏州寒山寺有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菩萨化身,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诺贝尔奖得主、前任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执掌政权之前,南非一直饱受暴力和社会动荡之苦,整个国家笼罩在暗无天日的阴霾之中。作为一名活跃的律师,曼德拉一直坚持非暴力的立场,但当和平的道路走不通时,他不得不拿起了武器。1964年,南非当局以蓄意颠覆国家的罪名,判处曼德拉终身监禁,他被长期囚禁在开普敦外海的罗宾岛上。政府当局一边对其施以苦役,一边反复威逼利诱,企图让他放弃自己的信仰以早日获得自由,却都被他断然拒绝了。曼德拉在死亡集中营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他矢志不渝,要彻底终结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直到1990年,71岁的曼德拉在度过了27年的铁窗生涯后终于获释。他完全有理由在南非采取最凶狠的手段发起反击,但他却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坚持以非暴力的方式加速推动其国家的和平变革,力求早日抚平祖国的创伤。曼德拉的追随者们有些已经意志消沉,有些已经渺无踪迹,但是他没有因此感到丝毫气馁,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凄然面对社会与政治的层层重压,一生无怨无悔,最后,终于让更多的新人聚集到他的伟大事业中。

  把别人当魔鬼是地狱,把别人当天使是天堂。




之四:赏识别人的人,值得我们赏识(1)




  老外比较夸张和外向,他们往往一见面就会相互称赞,让对方感到很高兴,两个人的见面显得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大多数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不太愿意或者不太善于表达对别人的赞赏和赞美。久而久之,一旦有人被别人赞赏和赞美,也会觉得不习惯,甚至会猜测、怀疑别人的诚意,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其实,人是需要被激励的。

  比如,“麦当劳不出坏孩子”,麦当劳的文化针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以PAC理论为依据:P(Parents)是父母心态,每个人都希望照顾和体贴别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是舍得奉献和牺牲的,真的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麦当劳给自己的员工以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能照顾和体贴别人。A (Adult)是成人状态,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更有能力,人是需要有成就感的,也是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的,有一定的压力,才有一定的动力,麦当劳给员工以竞争的机会,让他们能表现得比别人更有能力。C (Child)是儿童状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小孩子也有自我意识,不愿意被别人忽视和冷落,如果我们去朋友家,一进门就只顾着大人之间说话,小孩子就一定会很淘气,会哭着闹着引起大人的注意,一旦他们受到大人的关注和认可,听到大人对他们的称赞,马上就会很乖。所以,麦当劳让它的员工经常能感到新鲜、刺激,经常能得到表扬和奖励。

  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是家长们在交流关心、培养、教育孩子的体会。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提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赏识文化给他的启示。

  陶行知早年在学校当老师,发现有孩子在打架,陶行知走过去,那打人的孩子停下手来,不打了。陶行知说:“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下课后,那孩子忐忑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没想到,陶行知看看表,拿了一颗糖递给那孩子说:“你能按时来,说明你守时间、讲信用,这是奖励你的。”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奖励他说:“你原先在打架,看到我来了,马上停下来,不再动手打人了,说明你从心底里尊重老师,这是奖励你的。”这时,那孩子手足无措,没想到老师会这样对他。更没想到的是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给他说:“我已了解过了,你打架是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小同学,你打抱不平,有正义感,讲正气,这是该肯定的,来,奖励你。”这时,这个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陶行知递给他第四颗糖说:“现在,看得出你态度恳切,已经知道不该用打架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你伸张正义,也应该讲道理,你说是吗?”这个孩子口服心服地认了错。当这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讲完这个故事后,在场的另外一位家长很有疑问,她说:“这和宠爱、溺爱有什么区别呢?我见过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口痰吐得好远,竟然激动得鼓起掌来。难道这也是赏识文化吗?”没想到,那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说:“没错,只不过那位家长还得告诉自己的孩子,儿子啊,吐得远还不够有本事,你要吐得准,吐到前面的痰盂里,那才算是真本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就展示出了突出的处理关系的天赋,他说:“让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领导力,那就是劝说……安抚……教育……和耐心。” 批评,告诉别人什么是错的,但没有告诉别人什么是对的。表扬,直接告诉别人什么是对的,表扬比批评更直接、更有效。当你表扬一个人的时候,已经谈化、弱化了他的缺点、错误和毛病。

  能否赏识别人,与一个人的心态有关。相传,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佛印禅师处打坐参禅,苏东坡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如何?”佛印禅师回答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又如何?”苏东坡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见将禅师喻为牛粪,禅师竟无以为答,自以为赢了,逢人便自夸。消息传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那儿,妹妹问:“哥,你是怎样赢了禅师的?”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听完后说:“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的心中如牛粪,所以你看禅师如牛粪。”




之四:赏识别人的人,值得我们赏识(2)




  有的女同志生性很奇怪,好像把别人搞得不开心,她才开心。例如她去医院看望病人,一见面就大惊小怪地大声嚷嚷:“你看看,你看看,你脸色那么难看,吓死人了,平时说你你不听,现在知道后果了吧?现在后悔来不及了吧?”然后不停地询问病情,把病人搞得很烦,把病人折腾得难受,她才觉得好过,实在让人觉得太讨嫌。这样的人在单位,好像租界上的包打听,东家长、西家短,尽操别人的心,小道消息,搬弄是非,制造矛盾,惟恐天下不乱,好像不做长舌妇就憋得慌,浑身难受,专做损人不利己的事。现代职场的节奏、压力和紧张已经容不得这种闲得精力过剩、永远处在更年期的琐碎和唠叨的人的存在,这种人喋喋不休的最后结果是惹烦了别人,淘汰了自己。

  同样去医院看望病人,如果对方气色不错,可以用开玩笑的口气说:“我看你哪有病啊,气色这么好,早该出院了。”尽量多聊些轻松的、开心的事,多聊些新鲜的、有意义的事,逗得病人开怀大笑才好,人与人之间的健康的心理暗示和愉快的相互感染是比药物更有效的良剂。在单位里,一早见面,就以欣赏的眼光欣赏对方,就以赞赏的口气赞赏对方:“哇,你这身衣服太漂亮了!”“你今天的气色真好!”“我看你越来越有风度了!”有一位总裁班的女学员拿自己开玩笑说:“我长得不算漂亮,于是大伙说我长得可爱;我长得不算可爱,于是大伙说我长得有气质。慢慢地,我真的又漂亮又可爱,还蛮有气质的。看来,女人是要被拿来‘哄’的,女人是要被呵护的。生活在友善、友情、友爱中的女人是滋润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其实,满足男人的面子和满足女人的虚荣是同等重要的,人都是需要被欣赏和赞美的。

  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小时候是个结巴。要是我们的中国妈妈一定会老是提醒他,不要紧张,别着急,慢慢讲,老是希望他改变自己的缺点、错误和毛病。其实,这是不断地给他负面的心理暗示,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杰克·韦尔奇的妈妈是这样赏识他的儿子的:“你这小子太了不起了,你的脑筋转得比谁都快,所以你的嘴巴才老跟不上。”杰克·韦尔奇在妈妈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心理障碍没有了,语言也就越来越流畅了。

  有个小孩参加运动会回来,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又蹦又跳。大家围着他问:“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高兴?”他回答说:“我运动会得奖啦!”“你得了冠军?”“没有,我得了亚军!” “得了亚军也值得你这么高兴吗?”“你可不知道,我把那个冠军撵得有多惨哦!”这是多好的心态啊,人不但需要被赏识,而且也需要勇敢地自我欣赏。

  我们要倡导赏识文化,我们要由衷地欣赏、赞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需要相互之间鼓励、激励和奖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句肯定,我们大可不必有心理障碍。

  有位皇帝喜好书法,手下有位大臣写得一手好书法。有一天,皇帝问这位大臣:“你写的字好呢,还是我写的字好?”这位大臣想:我说真话,得罪不起皇上;我不说真话,有欺君之罪。于是,这位大臣说:“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臣下之书法,大臣中第一。”既说了真话,又回避了问题,结果是皆大欢喜。只要“听的人受用,边上的人不反感”,就不是拍马屁,而是真情流露。

  这个世界上最爱听好话的是谁?也许就是老师了。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学生考上了状元,进京当官,临行跟老师辞行。老师说:“京城险恶,伴君如伴虎,你要多加小心。”学生说:“老师,你就放心好了,学生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老师说:“你给我一一道来。”学生说:“我已经准备了一百顶高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