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otcbb不是nasdaq海外买壳上市有骗局 >

第2章

otcbb不是nasdaq海外买壳上市有骗局-第2章

小说: otcbb不是nasdaq海外买壳上市有骗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拦と灰孜被幔⊿EC)亦不承认其上市公司地位。
  所以,企业花几十万美元买来的只是一纸虚名,并且还得为此支付每年10-20万美元的审计等各项维持费用。加之OTCBB几乎没有融资功能,这使得相对较低的买壳成本和后续费用也显得很高。
  因此,除非是做战略投资,否则在境外单独买壳并不值得,特别是在OTCBB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买壳上市其实是在变相规避国家政策管制,打擦边球。
  海外买壳上市除了上述种种误区和陷阱,还存在政策上的风险,因为,国内至今尚未有政策允许中国企业在海外借壳上市,相反,国家从1993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审批程序的函》、《国务院关于暂停收购境外企业和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中明文规定:“禁止境内机构和企业通过购买境外上市公司控股股权的方式,进行买壳上市”。
  因此,一批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始另寻它路,绕道海外买壳上市,其始作俑者是裕兴电脑。此后,先注册一家海外控股公司(比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然后用这家海外公司支付巨额现金收购国内企业,成为国内企业的控股母公司;再用这家海外公司在海外市场买壳上市便成了企业的普遍做法。因为不属于直接上市,因此,不必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又由于不是境内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因此不受到1993年以来的一系列规定的限制。
  可以说,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在绕道的过程中亦有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产生(比如地下钱庄),若为投资者知晓,该上市公司必遭遗弃。
  可见,中介机构所鼓吹的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只不过是偷换概念。中介机构所谓的纳斯达克或者纳斯达克副板实际是与纳斯达克完全分离和有本质不同的OTCBB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几美分的垃圾股票和空壳,几乎融不到什么资,而且还要付出买壳费用以及其后的维持费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上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市挂牌公司,其上市公司地位得不到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承认。而且,从这个市场升到纳斯达克市场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一般中国企业而言,登陆纳斯达克并非易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违法性,并不为国家政策所允许和支持。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管制,每年1000家申请上市的企业中仅有1/10能获得上市资格,而且至今民企尚未取得与国企同等的地位。对于大多数民企来讲,上市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加之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券商倾向于做国企上市的大项目,而对民企的中小规模不屑一顾,更使得民企在国内上市难上加难。同时,国内企业对于海外资本市场和买壳上市不太了解,加上虚荣心作怪,急于求成,为很多中介机构提供了投机渔利的机会,从而导致海外买壳上市热潮再起。
  我在这里要提醒那些想要海外买壳上市的国内企业,不要为中介机构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不要梦想通过“资本运作”一蹴而就,不要一味为上市而上市,否则将得不偿失,悔之不及。踏踏实实地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道路。
  在国内股市大门紧闭之时,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却打开了海外上市的另一扇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这条捷径登陆海外证券市场。据笔者了解,中国企业到OTCBB上市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CTC化妆品控股公司完成反向并购买壳上市,后来比较著名的例子有北京世纪永联(后更名为时力永联,下同)、深圳中贸网、深圳蓝点软件、深圳明华集团、托普、中国有线通信公司、AXM制药公司、天狮国际、上海四方、中国汽车系统等。那么,这些企业是否从OTCBB市场上获益并成功融资了呢?是否如愿以偿地升入了纳斯达克主板市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下面将对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作一简要总结,以让准备和想要在OTCBB买壳上市的中国企业更清楚了解OTCBB的真相。
  最早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CTC化妆品控股公司(CTC Cosmetics Holdings),曾在1997年完成反向兼并(OTC:CTHI),但其1999年因未满足NASD的相关要求而从OTCBB摘牌,现在该公司已不复存在。后来上市的几家中国公司,情况亦不乐观。
  世纪永联(OTC:FRLK),1999年11月与美国在内华达州注册的“Light Energy Management Inc。”达成买壳协议,从而在OTCBB上市,一度受到媒体的追捧和关注,其股价也曾在上市后的2000年初飙升至将近25美元,但半年后即跌到5美元以下,并一路下跌至现在的0。15美元左右,平均成交量仅有3。5万手左右。
  深圳蓝点软件(OTC:BLPT),成立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即与一家美国壳公司达成买壳协议,并在2个月后股票正式开始交易,一开盘即从6美元升至21美元,成交量达75万手,但目前其股价只有0。47美元,平均成交量1。6万手。
  深圳明华集团(OTC:MGHA),于2000年4月买下泛亚达(Panagra International Corp)壳公司,2001年8月上市,其股价将近3美元,四个月之后即跌至0。9美元,现在的股价约为0。3美元,平均成交量2。7万手。该公司曾计划将股本由4000万股扩充到2亿股,首期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配出3000万股,从而可融得资金6000万美元,不过据了解,该集团至今尚未从OTCBB融到任何资金。
  托普控股(OTC:TOPG),2003年1月16日与Quixit Inc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完成买壳上市,不过该股票一直交易清淡。开盘当日开盘价0。5美元,收于0。6美元,交易量不足3万手。一周后即跌至0。1美元,成交量为0。一年多以来,股价一直徘徊在0。15美元左右,成交量大多数时候为0,上市后仅有交易量的5个月里,交易量最低的为4手,最多的为227手。
  中国汽车系统(OTC:CAAS);2003年3月完成买壳上市,上市后交易冷清,上市当日股价3。10美元,成交量仅300手,其历史最高股价超过18美元,不过现在的股价约为5美元左右,成交量不足2000手。
  在诸多OTCBB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好并修成正果的当属前文所提及的AXM制药公司(AMEX:AXJ)。该公司股票于2003年3月进入到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股价现在约为4美元,增长3倍,平均成交量6万手。
  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对所有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进行一一列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股价表现非常一般。在此,笔者对想要和准备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给出以下忠告:
  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是由来已久的融资需求还是受中介机构煽动而一时头脑发热?是虚荣心作怪还是战略投资的需要?
  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多大等等,不要等到上市后再悔之晚矣。
  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业绩很好、非常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飙升绝对不会持久,尤其是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
  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找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中介机构会使上市过程顺利很多,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虽然在OTCBB买壳上市具有本文开头所述的种种优势,但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买壳上市的背后暗藏着许多陷阱和骗局,买壳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看上去的几十万买壳费用和后续费用,希望引起国内企业的注意,三思而后行。


發表於 2006/12/09 09:24 PM
 本文由派派txt小说论坛提供下载,更多好书请访问tx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