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货币战争txt全集下载(第一部,第二部全) >

第85章

货币战争txt全集下载(第一部,第二部全)-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美国更厉害,他的GDP占世界的一半。这样的因素都已经被价格化了。这个东西也是包含了所有市场的信息。如果你提不出来未来新的信息,这个趋势未来必然会这样发展。

 

对于在座的每个人资产配置中都是有巨大意义的。我建议资产配置是三三制,1/3人民币资产,1/3外币资产,1/3黄金资产。在这样的10年之内,或者再长的时间会发生一场货币游戏的重大变革。在座的各位10年之内,你的资产和你手上各种各样的投资都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被别人洗掉。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这场危机不是一两年的危机。

 

美国资产价格如果呈这个曲线暴跌的话,几年只能是缓不过劲来的。整个美国经济衰退在2012年之前是很难反转的。原因就是这些数据:

 

房地产指数下跌了30%。

 

现在没收了215万栋的房子将要进行拍卖。一个别墅的拍卖价是3万5千美元。这会导致房地产下跌的趋势是非常大的。

 
货币战争2…第五章:次贷危机背后的阴谋


第五章:次贷危机背后的阴谋
次级债危机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新阴谋
自从笔者撰写《货币战争》一书以来,相信国人对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在幕后操纵世界货币供应,进而控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怪物”,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事实上,即使在美国,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如此强大能量的人也不多。罗斯柴尔德通过严格的媒体和政治控制,使大多数人无法意识到他的力量。

 

笔者的《货币战争》一书,如果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以英文或任何一种西方语言文字出版的话,恐怕早已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探知,并采取一切或软或硬的手段,进行拦截。我知道,大约在1980年代,有若干美国作家曾经撰写过罗斯柴尔德家族史,但是这些著作都神秘地消失了,只有在极少数图书馆有收藏。而撰写这些家族史的作家,很多都死于非命。

 

为什么会有这次次级债危机呢?一言以蔽之,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夺回自己丧失的领地。最近几十年来,华尔街不太听话了,倚仗着自己创造的衍生品和结构产品,以为可以凭借“金融工程学”摆脱罗斯柴尔德密室政治的控制。作为传统的犹太人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重视关系、重视阴谋、重视组织,对于那些天花乱坠的衍生品、金融数学等等不太看重,更不会去潜心研究。结果,在这个交易第一的时代,华尔街巨头们逐渐认为罗斯柴尔德不行了,自己可以凭借强大的交易实力,打破罗斯柴尔德银行家的垄断。

 

可是事实又如何呢?华尔街巨头以为自己创造了货币,可它们创造的毕竟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货币的低劣替代品。罗斯柴尔德家族经过对媒体、银行和政府机构的妥善安排,从今年2月开始,对次级债这个华尔街巨头的软肋发动了攻击。其次序无非是一开始引诱华尔街巨头义无反顾地继续投入次级债,然后通过其控制的媒体和专家夸大次级债的风险,促使市场崩盘,同时又控制了银行系统,使华尔街巨头普遍出现流动性危机,濒临破产边缘。

 

仅仅半年之内,高盛、瑞士信贷、贝尔斯腾等华尔街巨头已经被整的死去活来,甚至到了必须廉价卖出股权来救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罗斯柴尔德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利益交换,吸收了大量华尔街巨头的血汗和骨髓,于是从8月开始控制各国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于是,一场次级债危机就开始化解。

 

不过,如果认为次级债危机到此为止,那可大错特错了。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目标是夺回近年来有所丧失的领地,如果华尔街巨头还有不老实的,它们肯定会以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予以打击。再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在次级债中投资较少,牵扯不大,可是下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下次罗斯柴尔德家族将选择哪种资产来打击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

 

货币战争中的隐形人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货币战争》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宋鸿兵在他编著的《货币战争》中给出的答案令人震惊。

 

“自滑铁卢战役以来,银行家在几乎所有近现代西方重要历史事件中翻云覆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冷酷而血腥地‘创造’了历史。”在他看来,很显然,对许多内地读者来说,来自高中课本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西方近现代史知识并非历史真实的全部。

 

“隐形”的人和事

 

内森和他的兄弟们所组成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银行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宋鸿兵写道。

 

世界真正的首富不是比尔·盖茨,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但这个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是一个世界之迷。保守的估计是50万亿美元。

 

在欧美银行界,罗斯柴尔德的大名如雷贯耳。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你在北京街头,随便问100个人,可能有99个人知道花旗银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罗斯柴尔德。”宋鸿兵说。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宋鸿兵就开始思考整个事件,“我当时认为,这么大面积的危机,肯定不是索罗斯等几家对冲基金办得到的,必定还有幕后黑手。”

 

很多事件都有据可查,比如罗斯柴尔德兄弟的“事迹”就赫然记载在《维基百科全书》中。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之后,身在金融圈的宋鸿兵也得到了很多欧美金融界人士的协助。他说,《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这本书的内容来源是出自许多人。这些‘隐形’的作者出于种种原因,希望他们的名字不要出现在书中。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

 

金融开放的危机

 

在美国和中国,宋鸿兵曾和金融圈子里的很多朋友广泛交流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想法,让他非常吃惊的是,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重蹈日本的覆辙,原因就是,中国对“货币战争”的潜在危险似乎全无准备,对主要对手是谁都很模糊,更谈不上洞察对方的战略战术特点了。

 

狙击中国金融,毫无疑问会成为国际金融集团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狙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我把美国金融内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给中国的决策者们提个醒,不要丧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他说。

 

《货币战争》在网上推出后即获得了超高人气。有香港的书评人指出,该书能在内地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内地人士的金融常识水平有关。这个短处无需掩饰。那些专家读者们纷纷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的宏大进程一直振奋人心,但对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业的风险,国人无论多么警醒,都不过分。因为,狙击中国金融,必然会成为国际金融巨头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

 

维护货币主权

 

8月份以来,在北京参与《货币战争》一书宣传的过程中,宋鸿兵和许多高层经济官员见了面,“维护货币主权”是他反复坚持的观点。

 

“货币主权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它赋予了主权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订货币发行政策的职责。”宋鸿兵认为,货币主权理应高于一切外来因素,包括所有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协议,以及外来政治压力。货币专权应服务于本国的根本利益。

 

但是,中国在目前已经面临困境:在货币主权与货币稳定之间只能二选一。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就面临升值的后果,而追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会丧失货币主权。“中国现在的政策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追求货币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问题的要害是,美联储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由于中国的强制结汇制度,美国可以通过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而这些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放大,会产生若干倍的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地恶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幸,这些问题已经发生了。

 

 

宋鸿兵认为,要维护中国的货币主权,走向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应该实现对等开放。“国际惯例”这个词很时髦,但它恰恰是国际银行家的一个进攻利器。因为国际惯例完全在他们的操控之下。他们完全可能为中国量身定做一套全面封杀中国银行业生存壮大的“国际惯例”。

 

“当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业扩张势头的老巴塞尔协议,已经改头换面地升级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同样可能被用在中国银行系统头上。”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必须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才能继续运作,这还不算,连着这些外国银行所在国也必须符合该协议的要求,否则可能存在“监管漏洞”。这样一来,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运作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存在被欧美国家“改制甚至关闭”的危险。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宋鸿兵认为,中国的对策应该是,如法炮制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规定,限制乃至关闭国外银行在中国的运作。同时,中国银行也与其在本土和国际接轨,不如实施外线作战,去直接收购欧美银行或者扩张分行,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银行网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另一方面,面对美元的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