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2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灵枢》二书,详理法与针灸而疏药物,《神农本草经》按
照阴阳术数详中药之用。三书结合医药乃成。
  仲景先师宗《内经》之旨,参合古人经验,立六经辨证著《伤寒
杂病论》,将疾病分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也。六经也就是六种捷
径。清代郑钦安大师,字寿全,合六经为“一气”,一气有余为火叫
阳证,不足为水叫寒证也叫阴证,至此阴阳明辨,参合陈修园医书、
《伤寒杂病论》著《医理真传》传医中真理,《医法圆通》明诊病治
病机法,《伤寒恒论》论六经千古不变之法,羽翼伤寒。至此中医学
理论方法简而详,约而明。通此三书,登堂入室,造福苍生。
                                             刘文澄 
                      2006年5月13日
                     于中国山东省栖霞市锦绣花园澄源堂中医诊所


医理真传
郑钦安著 唐步琪阐释
医理真传卷一
乾坤大旨

* 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
* 坤为地,属土,纯阴也。称为老母、老阴。乾坤交媾,化生六子。
乾之初爻,乘于坤之初爻,而生长男,震也。乾之二爻,乘于坤之二
爻,而生中男,坎也。乾之三爻,乘于坤之三爻,而生少男,艮也。
故曰:乾道成男(初爻、二爻、三爻,喻乾金真精真气发泄之次序也)。坤之初爻,
乘于乾之初爻,而生长女,巽也。坤之二爻,乘于乾之二爻,而生中
女,离也。坤之三爻,乘于乾之三爻,而生少女,兑也。故曰:坤道
成女(初爻、二爻、三爻,喻坤土真阴流露之度数也)。乾坤六子,长少皆得乾坤
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
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阐释】郑氏自序谓:学医于刘止唐(清代中叶四川经学家兼医学家)深悟
《内经》、《周易》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故《医理真传》一书,首揭乾坤大旨,
阐述《周易》八卦学说,而以坎、离为人生立命之根。医《易》相通,古人每有
言及。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类经·医易
义》全文数千言,义既精详,文亦优美,备言医易相通之理,在医学及哲学史上,
都有相当价值。其要点是“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
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
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
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
而不知《易》乎?”祖国最早医学的经典《内经》,虽托始于黄帝,而成书却在
春秋战国时期。《易经》是我国最早讲阴阳的辩证唯物哲学,托始于伏羲固不可
信,但最初的记载不晚于西周。其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
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  。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一千五百
二十策,愈演愈繁,变化莫测,是即所谓“阴阳分而天地立,四时行而百物生”。
故“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是一种略带发展进化意义的朴素辩证唯物观点。
《内经》全面继承了这种学说,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对立统一规律,阐发天人
郑钦安医书阐释·2·
合一及阴阳五行的道理,以应用于医学,对祖国医学理论方药的发展,发挥了很
大的作用。《内经》的三阴、三阳,亦是在四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直到近代
名医,如恽铁樵还大谈医《易》相通的道理。目前国内外不但有人在研究,而最
近张仲景国医大学努力按照中医教育的特点,根据“医《易》同源”,“学医必须
懂《易》”的传统经验,在课程的设置中还新增加了《易经》。
关于八卦,有伏羲与文王画卦两种说法,前者以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者以八卦配五行,乾兑
为金,震巽为木,坤艮为土,坎为水、离为火。在方位上,前者是乾上坤下,离
左坎右;后者是火南水北,木东金西。在两种排列中,乾坤坎离都居重要位置,
故医家言阴阳、五行、八卦,特重坎、离、水、火。张氏《类经·五行统论》谓:
“变虽无穷,总不离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
非水火之用。欲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曰乾坤付正性于坎离,坎离为乾坤之用耳。”
郑氏谓乾坤六子惟中男(坎)中女(离)独得性情之正,为人生立命之根,义亦
同此。
坎卦诗
* 
天施地润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
 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
坎卦解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
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
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
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
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
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
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
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
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
(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
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
(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
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
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
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
(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
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
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
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
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
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
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
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
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阐释】八卦坎ぅ为水,是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离う为火,是一阴藏于二阳
之内。古谓“天地生万物,水火最为先”,“五行各具形质,而水火最为轻清”,
即是此义。就水火而言,水又在火先。故《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也”,道
书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万物之准也……万
物之本原也。”这种万物本原为水说,当比五行、八卦说还要早。坎卦诗“天施
地润水才通”,即是说有了天地才有水,这天地水三气上中下相通,实只一气,
所以说是一气含三,有水而后万物生化无穷,即是全诗大义。
坎水在人身虽属阴血,但中有真阳,为人立命的真种子。各家医书有相火、
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种种名称,内容虽彼此不尽相同,但大多
指这肾中真阳,与君火属心有别。这真阳如发而为病,多属虚火上冲。郑氏特别
指出这等病人多喜饮热汤,而全不受冷物,明是水盛逼阳于上,用药自当扶阳抑
阴。一般医生反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实等于雪地加霜,鲜不误人。又指出一般
人认桂、附为引火归源之非是,而系借二物火热刚烈之性,以补坎离中之阳,而
消灭僭上之阴气,使上下无偏盛,疾病自然痊愈,这两点都是值得重视的。最末
几句,谓滋阴降火,杀人无数,措辞未免过激。
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
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笔者常用
郑钦安医书阐释·4·
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离卦诗

地产天成号火王,阴阳互合隐维皇,
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离卦解
  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
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
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坎中真阳,
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
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
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阐释】八卦离う为火,在五脏配心,在方位居南。古人君皆南面而朝,故
谓有人君之象。《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为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离为火,属阳、气也,而中一
爻来自坤元,真阴寄在其中。坎为水,而其中一爻来自乾元,真阳寄在其中。合
二为一,互为消长,故说是地产天成,阴阳互合。在天时每年夏至一阴生,冬至
一阳生,每日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在人身则肾中真阳升发,能使水上交于
心,心中真阴能使火下交于肾。气血循环,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阴平阳秘,使
人身体健康,心智焕发,与天地自然相适应,都由于这乾坤坎离,即天地水火的
互济交融,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用。故说是“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祖国医学谓“心主神明”;“心藏神”,而少言及脑,常被认为不科学。实则
藏神而出神明的心,不仅指心脏,而亦兼及脑与神经系统。《素问·脉要精微论》
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
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已指出脑
与视、听、触、动、感觉、知觉等精神活动的关系。以后隋代杨上善注《太素》
谓“头是心神所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说:“脑神曰觉元。”明代
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以后清代汪昂、王清任等参以西说,而有脑主记忆
灵机之论。程杏轩《医述》所引《医参》之说,尤为详明。其说谓:“脑髓纯者
灵,杂者钝,耳目皆由以禀令,故聪明焉。思则心气上通于卤(即俗说脑门心),

   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古人
造字时,思字从卤从心,明指思维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