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24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4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治之。如李某牙齿出血,经年累月治疗,非但牙血不止,反而牙齿松动,嚼食
痛,拟全拔其牙而安假牙。连服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五剂而血止。因齿属肾,继
治以金匮肾气丸,续服十剂,齿牙松动及嚼食痛诸症悉愈。惟论外感风寒阻塞气
机而致吐血者,宜以升散清凉为主,治以桂枝、麻黄、葛根诸方,则一再告诫,
要审病确实,减轻原方分量,始可应用。一般吐血病,纯由外感而发者少,常多
伏有内因,郑氏只论其大要,唐容川《血证论》,较为详实,可以参看。
问曰: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答曰:下血之症,论因则多,论要则二。二者何?即阴、阳两字
也。阴、阳即气、血,夫血固以下行为顺,是顺行其经络之谓,非妄
行之谓也。阳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
溢也。阳虚阴虚,察脉察色,与上辨吐血法同。阳虚之下血,宜培中
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见阳虚门。阴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
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见阴虚门。
或又曰:粪前血、粪后血,何谓也?曰:粪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
度也;粪后血者,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粪之鞕、溏,
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
实自判也。先血而粪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粪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粪鞕而血后来者,心
火旺也,导赤散可用;粪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
汤可医。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
以赤小豆当归散。
黄土汤
地黄八钱白术一两附片一两阿胶八钱
黄芩五钱甘草八钱黄土二两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即小红豆,非太极豆。当归十两
用药意解
按黄土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夫先便后血,是脾阳之衰,
郑钦安医书阐释·108·
补脾必先助火,故用附子以壮元阳而补脾阳,又以白术、甘草、黄土,
专助脾中之气,最妙在地黄、阿胶、黄芩,甘寒苦寒,以滋脾中之阴,
水土合德,火土生成,不寒不燥,乃温和之妙方,可使脾阴立复,而
无漏血之虞,何忧此病之不除哉!
按赤小豆当归散一方,乃解毒清热之方也。病人既先血后便,是
湿热蕴酿已在大肠,而不在脾胃,大肠血液为热所伤,失其常度。当
大便欲出,气机下行,而肠中之血,不啻若沟渠之水,得一团土草以
赶之,而流行不已也。此方重在赤小豆,以清肠中之湿热,又佐以当
归活血行气之品,自然病可立瘳。仲景又立此方于狐惑门,详《金匮
要略》。
【阐释】本条论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阴虚或阳虚。阳虚者宜用四逆汤,理中
汤之类,以培中、下焦之阳;阴虚者宜用泻心汤、六味地黄汤及当归补血汤以培
中、下焦之阴。而粪前血与粪后血,则须由粪之溏、鞕,以判肠胃之虚、实。细
析为胃火旺、脾不摄血、心血旺、心血虚四种,分别以人参白虎汤、麻仁丸、建
中汤、理中汤、导赤散及补血汤、参枣汤施治。末复引《金匮》以黄土汤治远血,
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说,谓前者为先后并补,温凉并进,不寒不
燥之妙方,功专在脾、胃。后者为解毒、清热、活血、行气之妙方,功专在大肠,
故能对远血、近血,各擅其长,均属切要之论。祖国医学对下血,或称便血、泻
血、结阴,有肠风、脏毒、远血、近血之分。近血不专在大肠,亦有小肠出血的
肠炎;远血即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肠出血为多见。其主要
病机不外是火热熏灼,胃、肠脉络受阻,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
溢入肠道,以致发生便血。笔者常按郑氏所析要点,及方药化裁以治此类病症,
无不应手取效。
问曰:小便下血者,何故?
答曰: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则为血淋,照上
治淋法治之,不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注
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
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
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饮冷,善
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汤之
类。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医理真传卷四·109·
亦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小柴
胡加芩、连之类是也。学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识也。
【阐释】此条先就小便下血痛与不痛分为血淋及尿血两种。血淋为五淋之一,
按照前述治淋法,须以扶阳固本,交通上下为主。而尿血则有多种,务须根据全
身病情,仔细判定。由于脾阳不能统摄脾中阴血,致与尿混出者,法宜调理脾中
之阴阳,用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诚属妙着。更有由于胃中风火
妄动,逼血下行者,由于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由于冲、任有伏热逼血而
致者,则又宜分别以人参白虎汤、导赤散及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汤等
施治,审因用药,头头是道,不可执一。
问曰: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答曰:反胃者,胃中之气,逆而不下也。有因胃火上冲,阻其下
行之机者,法宜下夺,如大、小承气等汤之类是也。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
之类是也。有冲、任气逆,挟肝气而致食上逆者,法宜疏肝、降逆,
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有朝食而暮吐者,下
元无火不能薰蒸脾胃也,法宜补火,如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之类是
也。有食而即吐者,胃气不降,因火上冲也,法宜清胃、降逆,如人
参白虎重加半夏之类是也。有为胃槁而作,贲门不展者,法宜柔润,
如启(隔)〔膈〕饮之类是也。总而言之,反胃是一个逆字,虽十二
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
【阐释】此条论反胃这病,总由胃中之气逆而不下,细析之约有六种:一为
胃火上冲;二为胃阳不足,中寒顿起;三为冲、任气逆,挟肝气而上;四为下元
无火,朝食暮吐;五为胃气不降,食而即吐;六为胃槁,贲门不展。皆就其病机
而分别论述其治则及方药,使人一目了然。末段谓“十二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
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尤为提纲挈领,示人以活法圆通之妙。笔者在临
症中,见有检查为贲门癌者,实即寒凝贲门,食不得下,即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
味治之,数剂见效。至于胃阳不足,中寒顿起,及下元无火,朝食暮吐之症,以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亦常收到良好效果。
问曰: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答曰:自汗、盗汗者,阴、阳两虚之候也。其说有二,诸书称自
郑钦安医书阐释·110·
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总未畅言其旨,余特为解之。夫阳虚自汗者,
是卫外之阳不足,而不能统卫外之血液也,大象从う;盗汗为阴虚,
是阴不足,而阴中之火浮于外,血亦随之外出,大象从ぅ。人身立命,
就是这二物。凡人昼起目张从う,则真气行于阳分,阴在内而阳在外,
阳不足则不能统内之阴,故自汗出;夜卧目瞑从ぅ,则真气行于阴分,
阴在外而阳在内,阴不足,则真气上浮,而液随之,故盗汗作,此二
汗之实据也。自汗者法宜补阳,如建中加附子汤、芪附汤之类是也;
盗汗者法宜补阴,如参枣汤、补血汤之类是也。亦有阳盛而逼阴于外
者,如阳明之白虎症是也;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者,如厥阴之四逆回阳
是也。汗症虽多,不出此列。
【阐释】本段谓自汗是阳虚,不能统卫外之血液,故宜用建中加附子汤、芪
附汤之类以补阳。盗汗是阴虚,致血随阴中之火溢于外,故宜用参枣汤、补血汤
之类以补阴,可谓握要之论。如有阳盛逼阴于外及阴盛逼阳于外之汗症,则又须
分别用白虎汤以抑阳,四逆汤以回阳。汗症虽多,总不出阴阳二字,握其要点,
自可随宜施治。明代张景岳谓:“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
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
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
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其所提出之治疗
方剂,亦可供临症选用。
问曰:三消症起于何因?
答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
煽,故生消渴诸症。消者化之速,如风前之烛,易于化烬。诸书称渴
而多饮者为上消,为心包之火挟肝风而上刑于肺,肺金受克,不能资
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为援,故渴而多饮,古人用
人参白虎汤以救之。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胃中风火相煽,食入
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心包之火挟肝
风而搅动海水,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
黄汤治之。此皆对症之方,法可遵从。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
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
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
医理真传卷四·111·
查此病缘因风、火为本,厥阴风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借火势,
火借风威,澈上澈下,而消症从此生矣。但治其火,火熄而风亦熄;
治其风,风散而火亦亡。推其至极,风即是气,气即是火,以一火字
统之便了,即以一风字括之亦可。风字宜活看,一年六气,即是六风,
佛家以风轮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风,离风人即死,人活
风犹鱼之活水,鱼离水顷刻即死,学者须知。
【阐释】此答首先阐明“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
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实即将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前所未有的本病从
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因厥阴肝木之风与心包之火,风火相煽,消化加速,故易饥
易渴。风火刑于肺则化源竭,故渴而多饮,为上消;风火刑于胃则化食如转轮,
故食而易饥,为中消;风火刑于肾则不能收摄,故饮一溲二,为下消。分别以人
参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及大剂麦味地黄汤治之,均属对症之方,是为正治。至
于真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之三消症,则多阳虚症象,即不可囿于风火一说,
而须用潜阳、封髓二丹,或白通、四逆一类方剂治之,始能取效。此为郑氏的创
见,特别值得重视。因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尿崩症亦具有本
病的一些特点,其中实有不少阳虚型病例,而一般多用传统方法治之,故不见效。
笔者照郑氏所用诸方加减施治此类病症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