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4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4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兰秘典论》、《金匮真言论》、《五脏生成篇》、《六节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
① “辰戌丑未”:原书为“辰戌、丑未”,因此四地支同属土,故改
医理真传卷一·15·
及《五运行大论》等篇,虽不一定都正确,但对于辨证论治颇有指导作用,向为
医家所重视,亦为业医者应备之常识。郑氏根据经义,提要钩玄,汇为总括图,
颇便于初学者运用。如欲深究,则有《内经》原文及各家注释可参。
医家的五行说,最重生克胜复制化之理。以相生而言,则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相克而言,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此分别见于《内经·〈天元纪大论〉及〈宝命全形论〉》,历代医家多有
论述,张景岳《类经·五行统论》谓有胜必有败,有败必有复,母败子必救。造
化之机,有生必有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而且生中有克,克中
有用,五行之内,复具五行,五五二十五,有互藏之妙。说较详备,欲探讨五行
者,可以参考。至五行说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运用,并述于后“五行相传为病”节。
三焦部位〔说〕
  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
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
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
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之
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
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
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阐释】三焦自《内经》、《难经》已有不同说法,后世聚讼纷云,莫衷一是。
总其要点,则三焦是六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中渎之腑、孤腑及外腑诸名,其作
用是行水化气。但自《难经》、《千金方》以至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俱谓三
焦有名而无形。明代虞搏,张景岳则谓三焦指腔子,是包罗五脏六腑之外的大腔
子.清代罗美《内经博义》则谓三焦只指阳明胃之匡廓,唐宗海《医经精义》则
谓三焦是人身之油膜,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根本否定三焦,认为本无其事物。
至于以三焦分为三段,则自《内经》、《难经》首出三焦之名,即已显示出来。后
世杨玄操、李东垣、王海藏以至清代叶、薛、吴、王诸温病学家,均不仅以三焦
分部位,而且用以辨病症。郑氏本华陀《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
是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而加以引伸,
以天、地、水分释上、中、下三元之气。谓升则由水而地而天,降则由天而地而
水,行水化气,分三合一,故地居中为调和阴阳之枢机,而三焦为人身最关要之
腑。就在这三焦之气及药品性味上探取化机,即可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道理。
这样论三焦,亦可自成一说。
五运所化



【阐释】“五运所化”与“司天在泉”之说,出于《素问·天元纪大论》。所
谓运气等篇,宋代林亿校定《素问》时已疑其非《素问》原文,或系唐代王冰作
注时取《阴阳大论》之文所补。其中倡五运六气说,以天之六气(风、寒、热、
湿、燥、火),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身脏腑经脉联系一起,而
用干支立年,主客加临等理论,叙述了人体一些发病及病变规律,特别是提及了
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和一些治疗原则,对医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历代医家所持意
见不一,一般医家很少应用。宋代学者沈括《梦溪笔谈》已谓:“医家有五运、
六气说,……今人不知所用,胶于定法,故其术多不验”。明代医家何柏斋说“《天
元纪大论》等篇以年岁之干支分管六气,盖已失先圣之旨矣。年岁之干支,天下
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
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知也。”缪仲醇说:“仲
景、元化、越人、叔和,并未载有是说,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疗之
书也。”但张景岳积三十年精力写成《类经》、《类经图翼》二书,对运气学说作
了详备的说明,认为是医家应具的知识。郑氏简列“五运所化”、“司天在泉图”,
亦可谓尚存此意。今人邹学熹《易学十讲》说:“甲子数在古代有盖天派和浑天
派两家……中医学的一部古典《黄帝内经》就是盖天派的观点,因为《黄帝内经》
中的甲和子是分开纪理和统一分析问题的(见《素问》九大论),而浑天派则把
甲和子配合在一起以纪数,转动一轮为六十,简称六十甲子数……金、元以来一
些医家却把浑天派的六十甲子,用以讲运气学说,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数,以推出
六十年中每年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把六十年的病变都算出来,这完全
是不可能的。”更有认为这是有关“中医气象学”的重要问题,与发病机理甚至
出生都有关系,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尚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无偏盛也。盖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
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
所以东方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
盛衰。南方生热火,司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
有盛衰。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
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发而为病,
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
病有盛衰。此五行本体之为病也。而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而移于
肾是也;子病及母者,如肾病而移于肺是也。有妻病而乘于夫者,如
土病而传于肝是也;有夫病而及于妻者,如肝病而传于土是也。有因
相生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是
也。有因相克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
火传金是也。学者能留心于此,而治病便不难矣。
  【阐释】此节仍本五行配五脏,每脏各因时因地而有所生化,有所偏盛,而
发生各种疾病。不仅本脏可以发病,并可互相传变为病。其传变有四种情况:因
相生而传为病者,有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二种;因相克而传为病者,有夫病及妻
与妻病乘夫二种。如以肺病为例,除肺脏自病外,如因脾土病而影响及于肺金,
或因肺病而影响及肾者,均为母病及子;因肾水病而引起肺金病,或肺病而影响
及脾者,均为子病及母;因心火病而影响及肺金,或肺病而影响肝亦病者,均为
夫病及妻;因肝木病而致肺亦病,或肺病而影响及心亦病者,均为妻病乘夫。因
人身是一个整体,五脏是互相关联影响的,每脏除自病外,均按相生相克规律而
与其余四脏发生传变关系。现仅举肺脏为例,其它各脏可以类推。《难经·五十
难》说:“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徵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
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徵邪,自病
为正邪。”此所谓虚邪、实邪、贼邪、徵邪、正邪,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
病及妻、妻病乘夫及自病五行传变说之所本。历来医家多本此原则指导临床,辨
证论治,视其病在某脏传变之先后及症象之轻重而处方用药,多获良效。故郑氏
谓:“学者能留心于此,治病便不难矣。”至于郑氏治病用药的要点,则阴阳更重
于五行。其具体应用,详见于后三卷阳虚、阴虚及杂问中。
论气血盛衰篇
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
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
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
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
法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
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
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
远矣。
【阐释】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始能健康长寿。如有
偏盛,必发而为病。古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阴必亏,
寒盛者阳必衰”。但又各有几种情况,必须辨证施治。如火旺而体尚盛者,宜人
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直灭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阴。如火旺而现燥灼者,则须用
苦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及寒凉清滋之黄连阿胶汤,始能润燥扶阴。如肾阴亏损,
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则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胶汤、及六味地黄汤之类,以利水
而育阴。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脱,必须重用四逆汤、回阳饮等大辛大热之剂以温
经而回阳。如寒在中焦,脾胃虚弱,则当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等温中以扶阳。
如下焦真元亏损,寒水太盛,则须用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温肾助阳。郑氏对仲
医理真传卷一·19·
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体会,所说甚为切当。宋、金以后,治气有余之症,多改用
滋阴降火之法,如滋阴降火汤及知柏地黄汤等,乃是从仲景救阴、扶阴诸法套出,
当然不能用以治气不足的寒症。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
此阳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
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
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
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
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
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
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
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
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然又有近
似实火处,又当指陈。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
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
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
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
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
着不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