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63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63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人四五日,发热恶热,烦躁不宁,张目不眠,时而妄言,脉健者,此热邪气盛,气主上升,故张目不眠,谵语频临,属邪热乘心,而神昏也。法宜清热,热清而正复,张目谵语自已。若瞑目谵语,脉空无神,又当回阳,不可养阴。
口渴饮冷不止
  病人六七日,发热不退,脉洪有力,饮冷不止者,此邪热太甚,伤及津液也,法宜灭火存阴为主。
大汗如雨
  病人或六七日,发热汗出如雨,脉大有力,口臭气粗,声音洪亮,口渴饮冷,此乃热蒸于内,胃火旺极也。法宜急清肌热,此有余之候,并非久病亡阳可比。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舌苔干黄,烦躁不宁,脉健身轻,肠胃已实,此胃火太甚,津液将枯,急宜滋阴攻下为主。
狂叫不避亲疏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气粗身轻,脉健狂叫,目无亲疏,弃衣奔走,此邪火旺极,乱其神明,神无所主也。急宜清凉攻下,灭去邪火,不可迟延。
二便不利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恶(注:此处与原文不符,疑是原文有误)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脉健身轻,二便不利,此邪热伤阴,血液不能滋润沟渠,通体皆是一团邪火,急宜攻下,不可迟延。
鼻如煤烟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烦躁饮冷,胸满不食,口臭气粗,忽现鼻如煤烟,此由邪火旺极,炎薰于上也。急宜坆下。
肛门似烙
  病人或十馀日,发热不退,脉健气粗,烦躁不宁,饮水不已,自觉肛门似烙,此邪热下攻于大肠,真阴有立亡之(热)〔势〕,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
小便涓滴作痛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恶热,烦渴饮冷,舌黄而芒刺满口,脉健身轻,小便涓滴痛者,此邪热下趋小肠,结于膀胱也,急宜清热利水。
食入即吐
  病人发热恶热,口臭气粗,脉健,食入即吐者,此是邪热伏于胃口,阻其下行之机,热主上升,此刻邪热为崇,升多降少,故食入即吐,急宜攻其邪火,邪火一灭,食自能下矣。
昏沉不省人事
  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肢厥(立)〔逆〕,人虽昏沉,其口气极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病人或八九日,十馀日,外邪未解,入于里分,身虽发热,日晡更甚,饮冷不已,妄言鬼神,此是热甚伤血,神昏无主,急宜养血滋阴,并非阴火上腾,元气外越可比。
呃逆不止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口渴转增,饮水不辍,忽见呃逆连声,此由邪热隔中,阻其交通之气机也,法宜攻下。
鼻血如注
  病人发热烦燥,二便不利,口臭气粗,忽见鼻血如注,发热更甚者,此由邪火太甚,逼血妄行也。法宜清热攻下,苟血出而热退便通,又是解病佳兆。
斑疹频发
  病人发热不退,烦躁不宁,饮冷气粗,脉健神健,忽发现斑疹,此邪热尽越于外,解病之兆,急宜随机而升解之。
干咳无痰,吐涎胶粘
  病人七八日,发热不退,或热已退,舌上干粗,脉健声洪,烦渴饮冷,人时恍惚,干咳不已,吐涎胶粘,此乃火旺津枯,热逼于肺,宜润燥清金泻火为要。
喉痛厥逆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口气极热,小便短赤,神气衰减,肌肤干粗,忽见喉痛厥逆,此邪入厥阴,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是也。急宜清润泻火,养阴为主。
脓血下行不止
  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或身不热,时而烦渴,时而厥逆,烦躁不宁,此厥阴邪热下攻于肠也。法宜清火养阴为主。
皮毛干粗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或身不热,必烦气衰,小便短而咽中干,忽见皮肤干粗,毛发枯槁,此邪火伤阴,血液失运。急宜泻火养阴为主。
筋挛拘急
  病人或七八日,或十馀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烦渴咽干,小便短赤,恶热喜冷,忽然四肢拘急不仁,此由邪火伤阴,血液不荣于筋,故见拘急。法宜滋阴泻火为主。
阴囊如斗
  病人或十馀日,身热未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心烦口渴,声音洪亮,忽见阴囊红肿,其大如斗,疼痛异常,此热邪下攻宗筋,宗筋之脉贯于阴囊。急宜泻火养阴滋肝为主。
周身红块
  病人身热脉健,烦躁不宁,忽现周身红块,痛痒异常,此是邪热壅于肌肉也。宜解肌清热泻火为主。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忽见身冷如冰,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内伏,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阴,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口气中求之,二便处求之。余经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切切不可妄用姜、附。
头面肿痛
  病人二三日,头面肿痛,此邪热壅于三阳也。急宜宣散清热为主。
  以上数十条,略言其概,其中尚有许多火证情形。有当用甘寒养阴法者,有当用苦寒攻下存阴法者,有当用清凉滋阴法者,有当用利水育阴法者,有当用润燥救阴法者,有当用甘温回阳救阴法者,种种不一,全在临时变通。总之正气生人,邪气死人,用养阴等法,皆为阳证邪火立说,而非为阴气上腾之阴火立说。当知阳证邪火,其人脉息声音,一切有神,若阴气上腾之阴火,脉息起居,一切无神,阴象全具,此乃认证关健,不可不知。
  【阐释】郑氏对于阳虚阴虚病情体认深切,达到一见病者便能判别的境地,已在《医理真传》中分别详论。在写此《医法圆通》时,对于二证的危笃病情的各种表现,有更深切而较全面的认识。为改正当时不按阴阳至理,只凭几个通套方子治病的通弊,指示后学以活人济世的正道,故又各举数十条实例以资印证。此节二十五条全系邪盛热炽血伤病情,皆为阳症邪火立说。每条均能摄其要点,出其治则,简要易从。其间亦有不易着手者,如“昏沉不省人事”条,及“身冷如冰,形如死人”条,均系热深厥深,假寒真热之证,非老有经验,不易辨认。至其治法,此类火热阳症,只宜清热救阴。而具体细分,则有宜甘寒养阴的,如导赤散之类;有宜苦寒攻下存阴的,如大、小承气之类;有宜清凉滋阴的,如人参白虎汤之类;(注:此处标点疑是原文有误)有宜利水育阴的,如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之类;(注:此处标点疑是原文有误)有宜润燥救阴的,如黄连阿胶扬、芍甘汤之类;还有须要甘温扶阳救阴的,(注:此处标点疑是原文有误)其方药均备载《医理真传》阐释,故不再赘述。最后指出阳证邪火与阴气上腾之阴火,其差别全在脉息、声音、起居一切有神或无神。所谓有神无神,主要指有力无力,能掌握此点枢要,识别阳阴二证,并无神秘之处,可谓明白易晓。
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头痛如劈
  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隔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笔者曾用潜阳丹治此类病者,一剂减轻,重者四、五剂全愈)。
目痛如裂
  察非外感,非邪火上攻,或脉象与上条同,病情有一二同者,急宜回阳,若滋阴解散则死。
耳痒欲死
  审无口若咽干,寒热往来,即非肝胆为病,此是肾气上腾,欲从耳脱也,必有阴象足征,急宜回阳收纳(笔者曾治一耳痒欲死病人,用四逆汤加僵蚕治之一剂而痒止。复以原方去僵蚕加党参、枸杞、苁蓉以补肾,连服四剂而全愈)。
印堂如镜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印堂光明如镜,此是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征。若不忍而救之,急宜大剂回阳收纳,光敛而饮食渐加,过七日而精神更健者,即有生机,否则未敢遽许。
唇赤如朱
  久病虚极之人,无邪火可征,忽见唇赤如朱,此真阳从唇而脱,旦夕死亡之征,急服回阳,十中可救二三。
两颧发赤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两颧发赤,此真元竭于上也。急宜回阳收纳,误治则死。
鼻涕如注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鼻涕如注,此元气将脱,旦夕死亡之征。急宜回阳收纳,或救一二(笔者曾治一鼻涕如注之患者,因其来之骤然,而又无丝毫外感症象,乃用四逆汤加上桂治之,而鼻涕减少。因其久病虚极,连续服附子理中汤加味二十剂而全愈)。
口张气出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口张气出,此元气将绝,旦夕死亡之征,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收纳,以尽人事。
眼胞下陷
  久病之人,忽见眼胞下陷。此五脏元气竭于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大剂回阳,十中或可救一二。
白眼轮青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白晴青而人无神,此真阳衰极,死亡之征。急宜回阳,十中可救五六。
目肿如桃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目肿如桃,满身纯阴,并无一点邪火风热可验,此是元气从目脱出,急宜回阳收纳,可保无虞。
目常直视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目常直视,此真气将绝,不能运动,法在死例。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或可十中救一二(笔者治此症,用白通汤加吴茱萸治之)。
目光如华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见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五六。(笔者治此症,用四逆汤加上肉桂治之)。
面色光彩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面色鲜艳,如无病之人,此是真阳已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客)〔容〕,若欲救之,急宜回阳,光敛而神稍健,过七日不变者,方有生机,否则不救。
面如枯骨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面如枯骨,此真元已绝,精气全无,旦夕死亡之征,可预为办理后事,急服回阳,十中或可救得一二。
面赤(沭)如朱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久病虚极之人,并无邪火足征,忽见面赤如朱者,此真阳已竭于上也,法在不治。惟回阳一法,或可十中救一二。更有如瘀、如纸、如煤、如枯草之类,皆在死例,不可勉强施治。
齿牙血出
  素秉阳虚之人,并无邪火足征,阴象全具,忽见满口齿牙血出,此是肾中之阳虚,不能统摄血液,阴血外溢,只有扶阳收纳一法最妥。若以滋阴之六味地黄汤治之,是速其危也(笔者治此症,常用大剂炮姜甘草汤以止其血,然后用四逆汤加补肾药物治之而愈,屡用屡效者)。
牙肿如茄
  凡牙肿之人,察其非胃火风热,各部有阴象足征,此是元气浮于上而不潜藏,急宜回阳收纳封固为要。若以养阴清火治之,是速其亡也(笔者治此症,或牙龈肿痛,有阴象足征,常用潜阳丹治之而愈)。
耳肿不痛
  凡耳肿之人,其皮色必定如常,即或微红,多含青色,各部定有阴象足征,急宜大剂回阳,切勿谓肝胆风热,照常法外感治之,是速其死也。
喉痛饮滚
  凡喉痛饮滚之人,必非风热上攻,定见脉息声音,一切无神,阴象毕露,急宜回阳之药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阳浮于上,不安其宅,今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