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66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66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舌上黑苔
  病人虽舌现黑苔,无论干黑色、青黑色、润黑色、虽现阴象,切不可即作阴证施治。如其人烦躁、口渴、饮冷,恶热身轻,气粗口臭,二便闭结,即当攻下,不可迟延。如其人安静懒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当回阳,不可迟延。
  舌上红黑色。舌上润白苔。舌根独黄色。
  舌上白黄色。舌上黄芒刺。舌尖独青色。
  舌上黑黄色。舌上黑芒刺。舌根独黑色。
  舌上青黄色。舌上白芒刺。舌尖惨红色。
  舌上粉白苔。舌上青红色。舌心独黄色。
  舌上干白苔。舌上淡黄色。舌边独白色。
  舌裂而开瓣。舌如猪腰色。
  舌之分辩,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间、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便知,亦是认证要着。
  【阐释】相舌在《内经》、《难经》少有道及,后世逐渐发展成为望诊一重要部门。,至清·周学海著有《形色外诊简摩》二卷,论舌苔、舌质颇为精详,但一般能遵行者却少。普通虽以舌苔之白、黄、黑、干、润,澡、刺等,定外感、内伤之深浅,亦必结合证象,始能判定。故郑氏谓:“舌之分辨、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问,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因为阴阳实据是全身性的,可靠性大。即如病人虽各种黑苔,亦须见烦躁、口渴、饮冷等证象,始可作阴证施治;如其人安静懒言,困倦不食,不渴,二便自利,即当回阳。可见舌、证不合,仍当和脉、证不合一样,须舍舌从证为是。至于辨舌之精,能为诊病之助,则是肯定的。并可参阅《医理真传》卷一阐释望诊一节。
万病一气说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馀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馀(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推之面色如朱,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常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白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气〕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颏〕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至若审因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徵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平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平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有不可扑灭)。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生〕;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气衰之衰之别,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阐释】此节重要论点,为万病生于一气之盈缩,气盈有馀便是火,气缩不足便是寒。故曰:“盛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此气也。”因人身有形之质,原有一气贯注,才得以生,无气则死,此气为周身躯壳之大用,按先哲理气之辨,气质之论,气本身仍是物质性的,合于科学的,气有盈缩,病即发生,虽各处发病情况不同,皆在一气之中,故用药治病,实以治此气。即是治病要从整体观点着眼,着重于全身机能的调整,并非专以治愈某一部位的疾病为能事。如肺病咳嗽,有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有因肾阳不足,不能收束其水,而水泛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分别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真武汤、潜阳丹怡之而愈。医者当视病者气之盛、衰、升、陷、带、郁、脱、散,而分别用平,助、降、举、行、解、固、效之法以治之。能“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至于如何知其盈缩,则仍赖于熟热练地掌握四诊。郑氏首以辨证观点论脉与气之盈缩关系;次论望色之部位与盛衰;三论闻声以合证,审因以察理;四论问诊饮食起居体气之考辨。末复结合时令六气之变化,与人身六经之关联,以证此万病一气之说,是结合人体与周围环境而立论的。

胎元图说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气,中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谓,胎元之消息也。称为祖气,号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点真气(一)。二气浑为一气,一气中含五气(五气,即青黄赤白黑,秉天也;五气,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肾。《经》云:二五之精,妙合(二)〔而〕凝是也)。五气发生万物(阴阳配合,迭相运用,化生五脏、六腑、百脉、经络。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后,乾坤即在五行之内。五气生万物,一物一太极,一物一阴阳。阳之用从昼,阴之用从夜,此坎离之功用所由分,而万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万理攸分,由万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皆是由明善复初,以知得个中这一点机关,这一点胎元消息也)。其中这一点真消息,逐日运行,无刻休息,子时发动,由下而中而上(阳根于阴,故由下而发上);由上而中而下(阴根于阳,故由上而趋下,此阴阳互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阳已分(下中上为三步,阳主上升,一气分为三步,即太阳、阳明、少阳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阴已定(上中下为三步,阴主下降,阳从背面,阴从腹面。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义于此分,六气六经之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仲景知得六步之精义,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变化万端,不出范围。余初业斯道,即闻诸师云: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阳。终不了了,冥心之馀,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识师言之不谬,仲景之骨髓如见矣。
  敬评:(一)阳精阴血,各具真气。故曰真气寓于凡精凡血之中。
  【阐释】胎元图说,本于祖国医学中先天后天之说,及古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与天人通感之义,阐明人的生命来源于父精母血。由“阴阳配合,迭相运用,化生五脏、六腑、百脉、经络。天夭地所有,人身皆具。”并引儒家“万物皆备于我。”及佛家“一粒粟藏大千世界”以为喻。说明“六气六经之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仲景立六经六步之精义,即随气之常变而移步换形、更名,故病虽变化万端,而终不出其范围。古人“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明阳”之义,亦即由此胎元消息而获得真解。现今科学昌明,由于生物进化,及遗传基因等的研究,对人类生命延续已有较为精确的论述,郑氏所说,虽已过时,但在当时仍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深入,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肺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已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