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013-本草纲目 >

第148章

013-本草纲目-第148章

小说: 013-本草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解】志曰∶《广志》云∶甘松出姑臧、凉州诸山,细叶,引蔓丛生,可合诸香及 
衣。 
颂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 
汤浴令人身香。 
x根x 
【气味】甘,温,无毒。好古曰∶平。 
【主治】恶气,猝心腹痛满,下气(《开宝》)。黑皮 ,风疳齿 ,野鸡痔。得白芷、 
附子良(藏器)。理元气,去气郁(好古)。香港脚膝浮,煎汤淋洗(时珍)。 
【发明】时珍曰∶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杜宝《拾遗录》云∶ 
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更加别药,止渴兼补益最妙。一、沉香饮;二、丁香饮;三、檀 
香饮;四、泽兰饮;五、甘松饮也。 
【附方】新四。 
劳瘵熏法∶甘松六两,玄参一斤。为末。每日焚之。(《奇效方》)风疳虫牙,蚀肉至尽。 
甘松、腻粉各二钱半,芦荟半两,猪肾一对(切,炙)。为末。夜漱口后贴之,有涎吐出。(《圣 
济总录》) 
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神效。(《经效济世方》) 
面 风疮∶香附子、甘松各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山柰
内容:(《纲目》) 
【释名】山辣(《纲目》)、三柰。 
时珍曰∶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 
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 
【集解】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 
食姜,切断曝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柰只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 
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按此说颇似山柰,故附 
之。 
x根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时珍)。 
【附方】新六。 
一切牙痛∶三柰子一钱(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为末。随左右 一字入鼻内,口含 
温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 
字散。(《普济方》) 
风虫牙痛∶《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 
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穣),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 
面包 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 
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醒头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水 
云录》) 
心腹冷痛∶三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集简方》)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廉姜
内容:(《拾遗》) 
【释名】姜汇(《纲目》)、蔟 (音族绥)。 
【集解】弘景曰∶杜若苗似廉姜。 
藏器曰∶廉姜似姜,生岭南、剑南,人多食之。 
时珍曰∶按《异物志》云∶生沙石中,似姜,大如螺,气猛近于臭。南人以为齑。其法 
削皮,以黑梅及盐汁渍之,乃成也。又郑樵云∶廉姜似山姜而根大。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藏器)。温中下气 
,消食益智(时珍)。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杜若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图经》外类山姜。 
【释名】杜衡(《本经》)、杜莲(《别录》) 
子姜( 音爪。《药性论》)、 
颂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 
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 
云∶杂杜衡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 
有识者。 
【集解】《别录》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似姜而有纹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复根,殆 
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阴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云,似旋复根者, 
即真杜若也。 
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岭南、硖州者甚好。《范 
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 
颂曰∶卫州一种山姜,茎叶如姜,开紫花,不结子,八月采根入药。 
时珍曰∶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甄权 
注豆蔻所谓 子姜,苏颂《图经》外类所谓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 
杜若。唐时峡州贡之。 
【修治】 曰∶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采得根,以刀刮去黄赤 
皮,细锉,用三重绢袋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x根x 
【气味】辛,微温,无毒。 
之才曰∶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苏颂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主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 
不忘(《本经》)。治眩倒目 ,止痛,除口臭气(《别录》)。山姜∶去皮间风热,可作炸 
汤。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乱腹痛 
【发明】时珍曰∶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山姜
内容:(《拾遗》) 
【释名】美草。 
弘景曰∶东人呼为山姜,南人呼为美草。 
时珍曰∶与杜若之山姜,名同物异也。 
【集解】藏器曰∶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 子姜,黄色 
而紧,辛辣,破血气殊强于此姜。 
颂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闽广皆有之。刘恂《岭表录异》云∶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 
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 
之含胎花,以盐水淹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色,辛香可爱,用为 ,无以加矣。又以盐杀 
治曝干者,煎汤服之,极除冷气,甚佳。 
时珍曰∶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 
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x根x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谷止饥(弘景)。去恶气,温中,中恶霍 
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x花及子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下气,破冷气作痛,止霍乱,消食,杀酒毒(大明)。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高良姜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开宝本草》红豆蔻。 
【释名】蛮姜(《纲目》),子名红豆蔻。 
时珍曰∶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 
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采根。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恭曰∶出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人呼细者为杜若, 
大者,为高良姜,亦非也。 
颂曰∶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 
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 
曰∶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叶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 
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无他要使 
也。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始发,初开花抽 
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 
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时珍曰∶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 
药用者。 
x根x 
【气味】辛,大温,无毒。志曰∶辛、苦,大热,无毒。 
张元素曰∶辛,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别录》)。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 
(藏器)。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甄权)。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 
消宿食(大明)。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为末, 
煎饮(苏颂)。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时珍)。 
【发明】杨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 
中风邪也。 
时珍曰∶《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姜,细锉微炒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太 
祖高皇帝御制周颠仙碑文,亦载其有验云。又秽迹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 
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以 
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病因寒得,用姜末二钱,附末一钱; 
因怒得,用附末二钱,姜末一钱;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 
服之立止。韩飞霞《医通》书亦称其功云。 
【附方】旧三,新十。 
霍乱吐利∶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中 
恶。(《外台》) 
霍乱腹痛∶高良姜一两(锉)。以水三大盏,煎二盏半,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 
便止。(《圣惠方》)霍乱呕甚不止。用高良姜(生锉)二钱,大枣一枚。水煎冷服,立定。 
名冰壶汤。(《普济方》) 
香港脚欲吐∶苏恭曰∶凡患香港脚人,每旦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若饥,可食豉粥。 
若觉不消,欲致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尽,即消。若猝无者,以 
母姜一两代之,清酒煎服。虽不及高良姜,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姜丸∶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作四分∶一两用陈廪米半合,炒黄去米; 
一两用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用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用斑蝥三十四个, 
炒黄去蝥),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同姜再炒)。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 
姜汤下五十丸。《永类钤方》∶用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大治心脾疼及一切冷物所伤。用高良姜、干姜等分。 
炮研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食后橘皮汤下十五丸。妊妇勿服。(《和剂局方》)脾虚寒疟,寒 
多热少,饮食不思。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五钱,用猪胆汁 
调成膏子,临发时热酒调服。以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吴开内翰,政和丁酉居 
全椒县,岁疟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计。张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发于胆, 
用猪胆引二姜入胆,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热,阴阳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