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

第17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17章

小说: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例5: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很愿意自己走路,不愿意别人牵着。自己走路就免不了摔跤。孩子稍大一点,会跑了,也会跌跤。摔倒了,如果不是摔得很厉害,家长就不要管,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以鼓励,说:“宝宝真勇敢,不怕疼,自己爬起来!”孩子也许听不懂家长说的什么意思,但是孩子会从家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中受到鼓舞,会自己爬起来,而且不哭。家长都希望孩子坚强,希望孩子遇到挫折时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孩子的坚强意志不是家长希望出来的,也不是家长说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劳作练出来的。有的家长在孩子摔跤之后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摔疼了吧?宝宝勇敢,宝宝不哭,宝宝乖!”家长这样做是不合适的。首先,孩子摔倒了之后,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才能体现出孩子的勇敢精神,立即把孩子抱起来就否定了孩子的勇敢精神;其次,家长说“宝宝不哭”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可怜,本来不想哭也得哭起来,再说“宝宝乖”也就没有用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9)

    有的家长很有意思。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把孩子绊倒了,会朝着绊倒孩子的东西夸张地猛踩两脚,嘴里还说:“我叫你绊(倒)宝宝,我叫你绊(倒)宝宝!”这样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会助长孩子的“报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对孩子说:“宝宝下次多注意,走路多看着点儿脚底下。”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好品德。好品德大多数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为了教育孩子,家长应该处处留心自己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利。

    事例6:能不抱就不抱

    以上所介绍的教孩子翻身、爬行、走路和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方法,都是由常贺实践过了的,效果都很不错。常贺发育良好,身体特别结实。他非常喜欢在房间里推着他的小椅子来回跑,从客厅推到卧室里,又从卧室推到客厅里,一推就是几十分钟,有时推个把小时。他家住在4楼,常贺2岁多了之后,上下楼梯都是自己走。一次幼儿园的老师打电话来说常贺发烧了,让家长把他接回来。奶奶到幼儿园时,老师说烧到了摄氏392°(腋下)。奶奶摸摸常贺的脑袋很热,说:“奶奶抱常贺回家吧。”

    常贺说:“常贺自己走,常贺自己回家。”

    就这样,常贺从幼儿园走回了家,还上了4层楼,硬是没让抱一步。应当说这是与平时对孩子的训练有关系。常启先生家有一个习惯,孩子不让抱,就让他自己走。常贺所在的班是托班,有30多名小朋友。老师说:“别看常贺看着不胖,可他的肉瓷实,抱起来显得特别沉。这个班里顶数他抱着沉了。”老师还说:“有的孩子看着胖,可是肉不瓷实,抱起来就显得很轻。”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少给孩子帮助,多让孩子劳作吧。舍此,你的孩子是不会健壮的。孩子可能很胖,但是暄胖;孩子也会走路,但更愿意抱他走;孩子跌倒了,会委屈得没完没了;孩子可能发育没有问题,就是经常闹病。

    事例7: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十分有效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勤奋、自信、自尊、负责的品质。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玩具。孩子玩完玩具之后,家长要教孩子把玩具收起来放回原处或指定的地方。玩具是孩子的。他有权利玩,也应该有义务收拾,不能只管玩,不管收拾。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次没有收拾好,下次就不能玩。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做不了。这是不对的。一般说来,孩子会走路了,能把玩具找出来,就具有把玩具放回去的能力,而不用等到孩子会说话了才要求他收拾玩具。这是因为孩子会说话之前就已经有了理解力、记忆力和模仿力。这时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听懂大人的话,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让孩子收拾玩具不能是说教式的、命令式的,要采取示范的方式。家长要边说边做,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家长要为孩子准备装玩具的器具,譬如,把小人书放在盒子里;稍大一些的布娃娃、汽车之类的玩具放在大一点的纸箱子里;积木、跳棋、围棋、扑克之类的小玩具放到买来时所带的盒子里。让孩子收拾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收拾玩具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劳动。、爱整洁、负责任的品质。常立和常民小时候玩过的积木、跳棋、扑克,过了30多年了,现在还在,又拿出来给常贺玩了。孩子做事容易形成习惯,越小越容易形成。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习惯的教育。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10)

    孩子的鞋、衣服和其他东西最好放在固定的地方。常贺不到3岁的时候,就知道把自己穿过的鞋放在他房间靠墙的地方,排成整齐的一排。

    孩子再长大一些之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例如,外出捡的漂亮的小石子、收集的一些小画片等。这时家长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收藏东西的地方。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孩子通过家长对他的尊重会觉得自己长大了。

    孩子大一些要和家长分床睡觉,再大以后要和家长分房间居住。这时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之后要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

    有一位妈妈对常启先生说,她的孩子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问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常启先生对这位妈妈说:“孩子马虎、丢三落四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参加劳作少是主要原因。克服这种毛病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劳作,先从与孩子关系密切的事做起,比如,孩子上学的书包一定要让他自己收拾,家长不要替他收拾。”

    这位妈妈说:“那哪儿行啊!我帮他收拾有时还落东西呢,让孩子自己收拾更不知道他会落什么了。”

    常启先生说:“问题就在这里。你给他收拾(书包),你知道他上什么课、用什么东西吗?”

    这位妈妈说:“我每天晚上问他第二天上什么课,再根据明天上什么课给他(往书包里)装东西。”

    常启先生说:“到底是你上学,还是孩子上学?你这样做,孩子会觉得他是在为你上学,自然你就应该伺候他,伺候不好还得朝你发脾气。”

    这位妈妈说:“可不是嘛,忘了带东西经常朝我发脾气。”

    常启先生说:“你要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他自己的事,是为他自己上学。从今往后你不要管他了,他愿意带什么就带什么,忘带了就别用,没得用就做不成,做不成,就得挨老师的批评,挨老师几次批评就记住了。”

    这位妈妈迟疑了一下,说:“这能行吗?这不是叫孩子出丑吗?”

    常启先生说:“上学了,连上学该带什么东西还要妈妈管,这本身就是能力弱的一种表现,就是一件‘丑事’。你这样帮他,他将来到了社会上还能做什么?你就照我说的去做吧。不光上学该带什么你不用管,外出旅游、同学聚会该带什么你也不用管,总之,孩子自己的事要孩子自己去管,养成习惯了就好了。”

    后来,这位妈妈照常启先生说的做了,孩子真的克服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事例8:让孩子自己吃饭

    吃饭是孩子的天性,学会吃饭是孩子的本能,因此,孩子吃饭是最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一件事。遗憾的是,这个最不该成为问题的事却在不少家长那里成了问题。他们认为孩子小,怕孩子撒饭,怕弄脏衣服,嫌孩子自己吃得慢……总之,有许多理由不让孩子自己吃饭,非要喂孩子。

    不让孩子自己吃饭是错误的,错在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力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自己吃饭是天性,家长不给予支持,偏要喂,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就必然遭到孩子的抗拒。家长往孩子嘴里喂饭,孩子不吃,偏要动手抓勺子自己往嘴里弄,这就是抗拒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捣乱,训斥孩子,强行往孩子嘴里喂饭。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孩子的不满,有时孩子甚至会突然挥动小手把饭勺从妈妈的手里打飞出去。仔细想一想,这不是孩子跟大人捣乱,而是大人跟孩子捣乱,只是孩子不会说罢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11)

    一个2岁零2个月的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不会自己吃饭。在幼儿园阿姨的精心教育下很快学会了自己吃饭,可是回到家之后,姥姥非要喂,于是形成了在幼儿园自己吃饭,回到家里大人喂饭的现象。至于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是难免的。脏了就洗嘛!不是为了孩子吗?家长可以花一个上午的时间陪孩子学琴,为什么就不能多给孩子多洗几次衣服呢?这主要是认识问题,认为孩子学琴是学习,花时间值得;孩子学吃饭不是学习,花时间给孩子洗衣服不值得。有这种认识的家长把事情弄颠倒了。孩子学吃饭在3岁之前,是在孩子大脑发育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孩子自己吃饭比学琴重要得多。

    常立和常民小时候都是自己学会吃饭的。在他们有了自己吃东西的意向时就让他们自己吃。吃饭对于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眼睛、手、嘴协调才能完成。孩子学会用勺子吃饭之后,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在桌子上吃饭。吃饭时,孩子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当然硬的、扎嘴的除外),只要孩子能自己弄到碗里、嘴里,就让孩子自己弄,能不帮助的就不给帮助,能少帮助的就少给帮助。这样做了,孩子吃得香、吃得饱、吃得愉快。孩子把饭掉到桌子上要叫孩子拣起来吃掉。

    事例9: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

    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孩子是愿意自己洗手洗脸的,家长要为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创造条件,不要嫌孩子洗得慢,不要怕往外弄水,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好了。孩子2岁时就可以教他自己洗手和洗脸,一般3岁就完全可以自己洗手洗脸了。

    事例10:让孩子自己洗衣服

    常立、常民很小的时候,刚会走路不久,看见大人洗衣服就凑过来争着和大人一起洗。那时候他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家里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就在院子里。每当孩子凑过来和大人争着洗衣服的时候,常启先生或他的妻子,就给孩子弄一个盆,盆里放一点水,让孩子自己搬个小板凳,坐下来洗他们自己的手绢儿或袜子什么的。孩子洗得非常起劲儿,一会儿坐着洗,一会儿弯腰洗,一会儿又蹲下来洗。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年龄太小,除了“瞎闹腾”,什么也没洗成。不但没洗成,还弄得满地都是水,有时连鞋也弄湿了,衣服也弄脏了,事后大人还得给孩子刷鞋、洗衣服。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认为孩子是“捣乱”,是想弄水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害的。“错”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