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回到清朝当海盗 >

第165章

回到清朝当海盗-第165章

小说: 回到清朝当海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弟,还不谢谢王爷的提携之恩,今天在老佛爷那里,王爷可是力陈你的战功,把你这个统制的职位可拔高了不少,明天的圣旨下了,估计从二品的品级是少不了,这,可比你二哥还强了!”赵尔巽连忙在一旁沉声提醒着赵尔陆。他心里很清楚,老佛爷今年就是70大寿了,还有多少的日子?往后啊,满朝的皇族亲贵,还真跑不了载沣一家继承大统。谁叫醇亲王府的老福晋是老佛爷的亲妹子呢!载沣的亲哥可就是当今圣上了,可瞧着形势,老佛爷能不把后事安排再乘鹤吗?所以,载沣的提携和拉拢,正是赵家求之不得的好事!自己从湖南巡抚任上回京担任户部尚书,不也承了醇亲王的情吗?
    “谢王爷提携之恩!”赵尔陆可不在乎什么一品二品的东西,不过旁边有大哥在,场面上还得恭维着王爷啊!龙督办早就交代过,带自己回京有大用场,得好好理理京城七拐八绕的关系。“赵尔陆一介武夫,能得王爷垂青,实在是有愧于心啊!”
    “乃鸿的话过了,赵大人,您看是不是,过了不是?这里都是自家人,就不要太见外。”载沣一边说着,一边转头看了赵尔巽一眼,眼神里满是得意和放心,看来,下一段话可以出口了。“今天来拜访乃鸿,一是叙叙话,二是向乃鸿讨句话。”
    “王爷有何吩咐,赵尔陆定当鼎力而为。”赵尔陆心里想,戏肉终于要出来了。
    “今儿晚上,老佛爷把众军机和首要的大臣们找去商议着几个事情。一是东北的战事;二是对新军官佐封赏之事;三是对英使萨道义的应对之法。前面两个事情倒也好办,和谈一事,却实在有太多未知变数。乃鸿,依你看,英国人是真心想谈判的吗?会不会是借谈判放烟幕,好趁机调兵来打?”载沣当然不会直别别地去问赵尔陆对龙剑铭的看法,以及赵尔陆对新军的控制力,话,还得从源头上说起。
    赵尔陆瞟了一眼旁边的大哥,赵尔巽用鼓励的眼神示意着。
    “卑职一向投身军旅,对政治外交一窍不通,王爷,您可问错人了呢。”赵尔陆并没有从大哥眼里看到有用的信息,也许,在京城的这个地方,尽管是自己亲生大哥的家里,也不能放松警惕啊!还是再看看载沣的意图吧。
    “乃鸿出身世家,是文武全才,此时是私家宅院叙话,并非朝堂军机言事,但请直言。”载沣尽力地引诱着赵尔陆,打消着这个军人心里的顾虑。
    “那,卑职就姑且说一说鄙识陋见,请王爷莫笑卑职见识短浅。战前,龙督曾有话在先,英人如今一不能联结他国之力,二须提防德国于后,三要支持日本与俄国交恶,兼且刚经过三年布尔战争,国力大减,在亚洲的兵员、战舰两缺。现又失师于西藏,有万余战俘执于大清之手。故而在亚洲的兵力更显得单薄,而英人的海军,在远东不过10余陈旧军舰,断然不敢在没有欧洲大舰队支持下妄动干戈。因此,英人和谈是真,借和谈要挟朝廷也是真。”赵尔陆跟了龙剑铭一年多,哪里会没有长进的呢?一番话简洁而论据充足,对任何人都着强大的说服力。
    赵尔巽愣了一下,这还是前年在自己手下当标统的三弟吗?简直是见识大长,言出惊人嘛!心里当下是又惊又喜。
    “果然!果然是见地非凡,字字珠玑啊!”载沣有点夸张地惊呼着,心里拉拢赵尔陆的决心更坚。如今,象这样有见识会打仗的人才可是凤毛麟角啊!哪里有不趁机收到自己夹带里捂着的呢?想那袁世凯,手下不就能人颇多吗?杨士骧两兄弟、徐世昌、唐绍仪、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真是有文有武,人才济济啊!而自己呢?身边到现在还没有一批能干的死士幕僚,也没有能够切实掌握军队的大将,将来如何执掌一国权柄?赵家兄弟,看来真的是个个不凡,得拉啊!有赵尔巽应对徐世昌、有赵尔丰对付杨士骧、有赵尔陆在军界日益雀升的声威,再加上铁良和良弼等人,怎么也能成一点气候了!当然,把那龙剑铭拉来就更好喽!
    “不敢,王爷抬爱卑职了。”赵尔陆照例要谦虚一下,他不相信载沣这么晚来就是问这个事儿的,不过,具体所为何事呢?现在还只有等这个王爷自己说出来。
    “乃鸿啊!天已经晚了,明天你也要去颐和园的,我就不拐弯子了,今天,实在是想问你一个事情。你和念仁,究竟能不能控制住四川新军?朝廷打算着,若和谈万一不成,英人动武的话,得让龙督办给英国一个交代,这,你可明白?”载沣见气氛已经比较融洽了,遂抛出了主题。毕竟,慈禧交代给自己的事情,才是头等大事。
    “回王爷,龙督离川一月,卑职和协办大人可以控制四川新军;一月之后龙督若无训示、若不能和新军将佐通信联系,又或龙督发生意外,那新军必乱!非尔陆和聂协办所能控制,届时,卑职也只能负罪回京,听凭朝廷发落了。”赵尔陆这下明白了,这不是试探自己麽?看来,督办在京城里的处境还是大大不妙啊!当下也不避讳,直接就把威胁赤裸裸地丢到了桌面上。你要动龙督办啊?好啊,问问四川新军兄弟们手里的家伙答应不?!说白了!四川新军10万精锐,就是龙督办的护身符。龙督办,就是四川新军的灵魂!少了他,甭想得个好结果……
    话落进载沣耳里可就是雷霆万钧了!一直以来,载沣都在和奕劻合力扶持着龙剑铭。当然,载沣和奕劻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奕劻是为钱财,而载沣则一力在拉拢龙剑铭,欲图把这个手里有大把金元的美国财主收为己用,壮大自己的声势,为自己执掌全国的权柄打基础。因此,他可以帮助龙剑铭去四川担任督办,也可以尽量压制铁良等人对龙剑铭的非议,还在慈禧面前为龙剑铭大打保票……如今,赵尔陆的一番话可点醒了沉醉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的载沣——龙剑铭羽翼已成,不再是一年前刚回国的那个美国大财主了!可不是吗?有两镇一协新军和西藏之战的威名,有四川新政的实绩,有赵尔陆这样的死士心腹,还有一个额附的金字招牌。看来,自己以前把龙剑铭的定位太低了!手下和合作对象,有本质上区别。数数地方有权势的汉族督抚们,袁世凯、龙剑铭、张之洞、还有个壮族的岑春煊,这些人可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对这些人,皇族采用的手段也有不同。对袁世凯,皇族子弟是深为戒惧的,近在京畿手握重兵不说,单是维新时那两面派的手法就令皇族们心惊,一个光绪帝,不就折在这家伙手里吗?那皇帝,可是载沣的亲兄弟啊!对张之洞,皇族也是着意的提防,庚子年东南三督互保,对皇家的安危不闻不问,拥兵自重,现在,李鸿章、刘坤一都死了,就留个张之洞把着大清的中央腹地——两湖。岑春煊,则是袁世凯的死对头,拉过来是有好处的,而龙剑铭,跟岑春煊交情菲浅,隐隐然成为两广与四川联手之势。四人中,唯有龙剑铭最为特殊!强大的经济实力自不待言,西藏一战更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全国树立下赫赫声威,四川新政搞得有声有色,全国称颂。而他本人复杂身份背景,也是令人难以琢磨。美国大财主、皇家额附、事实上的四川总督、四川新军的绝对控制者……这些,决定了载沣对龙剑铭只能采用拉的办法,而不是朝廷正在拟议的两种手法,今天在赵尔陆面前已经说出了话,那,龙剑铭明天一早就能得到确实的消息。那就意味着,龙剑铭将对朝廷产生戒心!不!不能这样!有个张之洞、袁世凯已经够烦了,不能让龙剑铭对朝廷产生任何不好的想法!否则,太后老佛爷这座能压住三人的大山一倒!局面将不可收拾……得马上把话圆回来,得马上进宫找老佛爷讨个主意,总之,不能把龙剑铭当成替罪羊推给英国人,那样,四川大乱不可避免!也不能把龙剑铭推到袁世凯那边,只能尽量地拉,把他这个额附培养成朝廷皇族与汉族督抚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亲皇族的势力。只有这样,未来的局势才能掌握得住!
    “乃鸿,载沣也不过是受命而来,其实,对龙督在四川的行事,载沣是大力襄助的。载沣这就进宫,向太后老佛爷禀明龙督之重要性,明日,当有好消息传来,告辞。”载沣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
    赵尔巽忙不迭地拉着赵尔陆把载沣恭送出去,待大轿走远后方才折身进门。这一转头,就对赵尔陆数落开来。
    “乃鸿,你糊涂!醇亲王爷是什么人?太后千秋之后,他载沣就是天下第一人,执牛耳于大清!唉,也怪我事前没机会跟你详细说明。太后老佛爷已经有意思立王爷刚出生的小贝勒溥仪为储君,醇亲王府将重现10年前的尊荣。刚才你那话,既得罪了王爷也陷龙督于极为不利之境地,唉!就看王爷这回宫如何复命了!等吧。”
    “大哥!糊涂的是你!龙督办为大清苦心竭虑,把四川整治得欣欣向荣,为朝廷保全了西藏,击败英军,为大清一雪百年耻辱,功勋彪炳,如此的龙督办,居然要被朝廷出卖给英国人?!大哥,您想想,如果你处在龙督办的位置,您处在我的位置,或者是处在百姓的位置,会怎么样?这样的朝廷还值得你为之效忠吗?”赵尔陆越说越激动,话题显然已经超越了界限。
    “啪!”的一声,赵尔巽又惊又急又恼地给了赵尔陆一个耳光。作为汉军旗人,朝廷重臣,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弟弟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尽管,自己也曾经在心底为龙剑铭抱不平,可是有用吗?政治,向来是冷酷无情只讲利益的!朝廷这样打算,也是迫不得以啊!
    赵尔陆愣了下,转身就回自己房里去了,不同的政见和理想,已经在兄弟间制造了一丝裂痕……





    第四章 大革命时代 第九节 巧为转圜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0…28 11:26:37 本章字数:4299

    慈禧早上的状态显得比晚上要低迷得多,也许是因为昨天晚上在深夜还要召见载沣的原因使然。一个70岁的老太婆照理来讲,应该是没有多少睡眠的,可现在在座上的慈禧,状态却不是太理想。
    昨天晚上载沣带来的消息不得不让慈禧通盘考虑了一下对策。对英国人、对龙剑铭、对朝廷的权威和臣民百姓的骚动之间的关系,重新作了评估。就朝廷而言,还存在着皇权和后权的矛盾,慈禧是绝对不考虑放手的!只有权力在手,才能使得她的晚年能过得安生。不可想象的是让光绪来亲政,那,帝后之间的矛盾将再度升级……其次,是满族和汉族之争。自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为镇压起义,朝廷允许地方办理团练,催生出湘军、淮军。如今,湘军没落了,甚至是名存实亡;淮军在甲午战争以后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两种军队都是汉族官僚的私人武装,而在军事上式微的皇族自然对此极为担忧,汉人肥,满人危的话,正是皇族心理的写照,满汉争权在李鸿章死之前还不明显,可是到了1903年开始,在新军编练问题上,在官制改良的问题上,这个矛盾就愈加突出了!皇族希望通过编练新军,统一军权;希望通过改良官制,限制地方权利,实施中央高度集权。而汉族大臣则希望通过正式的新军编练,加强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对地方的财政诸事,也是怎么也不放手,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