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回到清朝当海盗 >

第317章

回到清朝当海盗-第317章

小说: 回到清朝当海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中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标准军人。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凡是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中将和他的参谋长的错,而是中俄两军的差距太大,是因为沙皇尼古拉和前远东军司令一唱一和执行的错误战略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此,维特是很清楚的。他了解眼前的远东军总司令和参谋长,他一直认为这两位将军是目前俄国将领中最有能力的。在总理地构想中,今后民主的临时政府中,这两个人将是军方的当然领导人。所以,维特并没有丝毫责怪中将的意思,当然,让中将担任自己的谈判助手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战前中国人提出的条件,这就是底限。我向沙皇陛下保证过,今天放弃的远东在今后一定会重新回到大俄罗斯帝国的怀抱。我在这里,需要您,还有瓦西里给我一个保证,5年或者10年后,俄罗斯军队将成为一支比中国军队更优秀的武装力量。”维特作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深情凝视着中将的眼睛说道。这个时候,是自己把手伸到军队的最好时机!今天的面临的谈判对眼前的两人来说是一生的耻辱。而自己将给他们雪耻的机会,哪怕是一个空乏得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机会,也能在这个时候收买下两个将军的忠心。他需要军队忠于自己的临时政府而不是尼古拉大公这个摄政王!俄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决策,绝对不可以由三个人在争论后决定。
    两位将军激动地看着略微秃顶的总理,身板挺得笔直地齐声答道:“是,总理阁下,我保证,我以自己的生命来保证!”
    维特满意地点了点头站了起来:“我们还是去看看士兵们吧。这个时候,士兵们需要有人给他们以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今后军队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赤塔,是依靠铁路中转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城镇。现在,这个城市里已经没有多少平民了,只有三三两两垂头丧气的军人。经历了连番的失败和惨重的损失,士气低落的程度几乎达到了最低点。爱国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的宣传已经无法激发起士兵们的激情,因为,这些空洞的口号在强大到几乎无法战胜的中国军队面前是没有杀伤力的。这些口号,如界在势均力敌的时候,还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在战局有利的时候,甚至能够催生出如虹的士气。但是现在,它仅仅是口号而已,是没有人再愿意去提起的口号而已。
    士气的低落,从士兵甚至军官们看到上级从自己面前经过也不站起来敬礼就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是军队秩序在崩溃的征兆。
    可怜的士兵们衣服一如既往的褴褛不堪,赤着脚却把鞋子别在腰带上的士兵比比皆是,看得维特不住地皱着眉头。根据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对西方军队的了解,一支基本装备都不全的军队是不可能有太强战斗力的!就算这些农民士兵很勇敢,可在战场上不是单靠勇敢就可以取得胜利的!博罗西洛夫曾经描述过俄军士兵是如何英勇地冲向中国军阵地的,也用血淋淋的伤亡数字在证明着这一切的真实。但是,维特无法把那些英勇的士兵和眼前这些散漫的士兵联系起来。
    “总理阁下,军队需要有文化,需要更好的装备和给养,士兵需要人们的尊重,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军饷可以养家糊口。他们是为俄罗斯作战,正是他们在不畏牺牲地战斗,他们应该得到荣誉!尽管,我们战败了。战败是将领们的责任,我们的士兵已经尽力了!不可想象让这些士兵靠手中的武器能够战胜中国军队,现在,已经不是单靠勇力的冷兵器时代了,现在,噢,对不起,总理先生。”博罗西洛夫少将跟在总理的后面说着,直到看到总理带着些不悦转过头来瞪了自己一眼后,才打住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将军,俄罗斯需要的不是您随口说说的建议,而是一个详细地可行的计划,我期待着您尽快把这个计划交给政府。谢谢您让我看到军队的现实状况,我想,士兵们不需要我们在这里说些空话,他们需要政府的实际行动,来吧,我们还是先去把停火谈判的事情落实一下。”维特改变了主意,看到眼前的如此低落的士气。原本还想着靠三寸不烂之舌能够振奋起一点军心士气的维特打消了天真的想法。
    中国军队地回应很快。当维特等人回到司令部的时候,通讯军官就送来了中国国防军副总司令蔡锷中将的回电,答应了从1906年9月1日起中俄两军全线停火半个月,同时在涅维琴斯克举行和平谈判。
    蔡锷将军选择涅维琴斯克举行中俄谈判是有道理的,这个地方,中国名字叫——尼布楚。此时,尼布楚已经在中国军队的全面控制之下了。
    100多年前,中国的康熙皇帝派出大臣与俄国人签定了条约,在达成和平的美好愿望下,舍弃了对茂明安诸部原辖地的领土要求,堪定了中俄的国界。实际上这个《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吃了大亏,让出了蒙古北方诸部的旧辖地,开启蒙古族人内迁的大门。
    因此,刚刚赶到齐齐哈尔的唐绍仪极力要求把谈判地点选择在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方。今天的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守成的中国,而是一个面向世界积极进取的中国!这就是帝国皇帝以及外交大臣和国防军将领们要向全国人民和世界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历史具有的戏剧性,也许正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这个谈判的地点,使得英法美德土奥意七国的外交使节作为谈判的列席成员也不得不跟着国防军的脚步到达这个小城。
    青地十八星金龙旗(18星是代表当时中国的18个省)高高地在各国国旗中间迎风招展,直到俄国临时政府总理维特带着代表团到达尼布楚,才又升起了俄国的十字彼得大帝旗。
    “我国政府自来主张和平地解决争端,在战前,大中华帝国政府曾经多次就领土争端问题和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废除问题,与俄国驻华使节磋商。可是,俄国显然无视了我国人民渴望收复领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切愿望。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从来都是把战争当做是不得已的手段。今天在这里,我代表大中华帝国皇帝陛下五万万中国人宣布,领土必须收复,条约必须重新签定,这也是本大臣参加这次和平谈判的唯一驱动因素。离开这个话题,谈判将变得毫无意义,光荣的帝国国防军将继续他们的征程。”唐绍仪一结束了寒暄客套就提纲挈领地把中国的谈判基本要求提了出来,支撑他这么做的,是强大的国防军,是作为他的谈判军事助手的周昆中将。
    等唐绍仪略微欠了下身坐下后,各国列席代表的头“刷”地一下子就转向维特和阿列克谢夫。
    维特对中国人的咄咄逼人是有心理准备的,作为战败一方的政府总理和首席谈判代表,他能够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在这个谈判上实施“暂时退让,拉拢中国”的战略,因此,他对唐绍仪提出的谈判基础问题并不想表示出什么疑义。他需要做的是,把其他国家的代表摈除在这次谈判以外,让中俄双方可以更加顺畅地,毫无顾忌的交流。当然,不是现在就要避开这些人,毕竟英法两国还是在某些问题给俄国以帮助的,要成立条约之外的密约,还是等到谈判休息的时间再私下沟通了。
    这个想法的确立,就决定了俄国人在中国提出的条件基础上并没有多大的争议。毕竟世界上还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战争双方的停火线在哪里,哪里就是今后和平谈判时的基本国界线。如今,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阿拉木图、塞米巴拉金斯克等要地,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他们在和谈上主张的新国界线。而赤塔的俄军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存在,只要这个和谈旷日持久地拖上一两个月,18万在赤塔附近的俄军就会成为“饿”军,更不要说时间再拖长一些,等待隆冬降临后那些衣不敝体的俄军士兵的结局了。因此,谈判协议是越早达成对俄军越有利。
    “尊敬的唐大臣阁下,各位先生们。俄国政府不再是以前的政府了,这一点想来各位是非常清楚的。大中华帝国政府对清帝国政府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予以否认,对俄国前政府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双方发生了局部战争这样不愉快的事件。作为新政府的总理和谈判代表,我能够理解我国前政府的举措,也能够理解中国政府此时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对唐阁下提出的谈判基本问题,我没有异议。请阁下继续。”
    维特也不是外交方面的生手,一番话把他作为俄国现政府总理,代表的是俄国现政府的立场摊了出来,意思很明白:战争责任是前政府,我这个新政府对中国是理解的,中俄两国新政府之间是可以谈判、可以合作的……





    第五章 生存空间 第四十八节 吴良归来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2…8 9:36:43 本章字数:4440

    在夏威夷和日本逗留考察了很长时间的美联集团总裁吴良总算在中俄和平谈判开始后的第二天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张家港军港内,当美联远洋最大的商船“复兴”号在战舰的护卫下停靠在码头上时,军港内响起了隆隆的礼炮声。本来,这应该是国宾的待遇,作为中国人的吴良不应该享受这样的殊荣,可海军参谋长李仲华却刻意安排了这个虽不盛大却足够尊荣的欢迎仪式。
    民兴会和国防军高层人士都知道美联集团为中国民族独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知道在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中,美联集团作为一叮,“美国”企业将起到的作用。龙剑铭领导民兴会逐步从几个人的一个小团体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规模,有经济上的强力支撑是最主要的因素。
    王镛、郑安邦两人在海军少将参谋长的陪同下迎上了被太平洋上的太阳晒得黝黑的吴良。
    “陛下最近在忙着应付北京城里的洋人们,中俄谈判是天大的事情,洋人们可比咱们上心多了。所以抽不开身来接你,豪生兄,你什么时候变成黑人了?”王镛亲热地拉着吴良边走边说道,栈桥两边是威武肃立的海军官兵们。
    “朴之,周昆的事情怎么样了?”吴良答非所问地说着,这个事情是他一路上都在牵挂着的。当初是自己和王镛把周昆和王坤联系上,拉到旧金山来,才有了目前国防军的军官底子,可出了这么一码子事,他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因此一搭上话就把这个事情捅了开来。
    “这个,还是你自己看看报纸吧,刚好我有带来。”王镝觉得一时也说不清楚,干脆塞了张报纸给吴良吴良匆匆展开报纸瞟了一眼标题就站住了。那是一份《中国时事报》,在头版上用几乎全版刊登了司徒燕的一篇文章——《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在海参崴帕罗里齐的201高地,国防军用658名无畏战士的忠魂谱写了一曲激昂的战歌,那在满洲里的撤退,则充分展现了国防军将领的睿智与无私……不计较个人的名誉与得失,在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中、在受到全国人民误解的强大压力下、我们的周昆将军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示弱与敌的战略任务,又出色地指挥了收复满洲里、攻克外贝加尔的战役……逃跑将军,是任何一个军人,任何一位将领都不愿意承受的污名,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都摆脱不了一个名节的禁锢。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过江东,他无颜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