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 >

第5章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说得对极了,在愤怒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的家人就不断透过各种信息来向我们灌输他们对我们的期待,包括我们应该做什么来让我们的需求获得满足,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感觉,哪些特质和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特质和行为又是应该克制甚至禁止的。父母是孩童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角色模范,他们如何表达包括愤怒在内的种种强烈情绪,往往成为孩童主要的模仿对象。 
  
    前面说过,愤怒是普世性的情绪,只要是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它,然而,我们最后却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加以管理,而且往往跟我们从小到大在家人身上看到的非常相像。有些人生气时会在别人面前大声咆哮,像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而且我现在就要!〃)。有些人则学会压抑负面情绪,尽管怒火已经在心中熊熊燃烧,他们却谨慎地加以克制,装出一副冷静自持的样子(〃没事没事,我真的没事,我并没有不高兴啊。〃)。还有些人则养成消极的攻击性格(passive…aggressive),尽管无法直接表达愤怒,却总是找得到间接的方式来加以表达,进而造成别人的痛苦。譬如,你可能听过李董在董事会上酸溜溜地说:〃先让我们听听吉姆怎么说,之后再来讨论真正有趣的主题。〃或听到你妈妈说:〃我有说要开车载你去赴约吗?哦,天啊!我真的忘了。〃另外,包括迟到、说闲话传八卦、对已经说定的事情临时反悔或变卦,也都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愤怒,而且这些方式流传已久。通常,当事人并不会觉察到自己的愤怒:〃什么!我讨厌吉姆?不不不!我真的喜欢他。我那句话并没有别的意思。你们这些心理学家为什么老爱过度解读别人讲的话。说真的,这才真的叫我生气!〃 
  
    成年后,我们处理愤怒的个人风格已经形成。换句话说,我们表达愤怒的方式成了我们性格的一部分,而且,这些方式往往是我们跟同性的父母模仿而来的。因此,女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通常跟母亲或其他主要的女性照顾者大同小异,而男孩子也多半以父亲或其他具有父亲形象者为蓝本,学会了〃男性化的〃愤怒情绪表达方式所谓男性化的愤怒表达方式,通常是冲动而直接的(这个过程在本书第3章会做更详尽的探讨)。
  
  第八节:健全的家庭也会生气      
  
    谈到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生气并没有什么不对。这是种正常、健康的情绪,它是在释放一个重要的信息:有人觉得哪里不对劲了。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里头,子女和父母都被允许表现真实的自己,因此,适当地表达愤怒,事实上代表这个家庭的成员能够彼此信任,而且沟通无碍。一个能适当表达自己怒气的孩子,知道自己就算偶尔和兄弟姐妹发生争执,或者顶撞父母,家人还是会爱他的。同样地,一个有安全感的爸爸妈妈,则知道自己就算偶尔为了管教子女而大呼小叫,他也不会失去子女对他的爱。 
  
    父母亲在管教子女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立下合理的规定,并有效地加以执行。相对地,子女的任务则是去测试这些界线。一个孩子如果不敢挑战界线,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威权,他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凡事都听从别人的指示,而无法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懂得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愤怒,而且做起来似乎轻而易举。这些人是幸运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成熟的成年人作为他们的角色模范,让他们看到,愤怒是可以用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的,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界线,而不需要用咒骂、威胁、操控或肢体暴力等手段来达成目的。其他人或许没这么幸运,但他们仍然可以在成年以后回头去检视这些问题,进而改变其管理愤怒的方式。 
  
    既然各位正阅读这本书,表示你很可能亲身体验过,和愤怒的问题搏斗是什么滋味。或许,就像本书一开始描述的那个家庭中的成员一样,你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忽然变得怒不可遏,之后更惊讶地发现,你对待子女的方式跟你母亲当初对待你的方式怎么如此相似。或许,你也曾经跟我一样,很惊讶地发现:我讲话的口气居然跟我父亲一模一样?又或许,你习惯在生气时把语言当武器,说出一些连你自己稍后都觉得胆寒的话来。又或许,你发现自己习惯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或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譬如欺负比你弱势的人,或借由高声咆哮来迫使家人让步。相信各位应该都已经发现到,在这个世界,小孩子虽然可以用嚎啕大哭等方式来得逞,但这一招在成年人身上通常是行不通的。 
  
    你可能不禁要问:我的暴躁性格难道是宿命?一辈子都不可能改变?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是〃,也是〃否〃。事情的真相是,愤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以适当的方式发脾气其实是健康的,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风格并非出生时就已注定,也就是说,你并非天生就喜欢发火、大声咆哮,或以被动的方式表达愤怒。一个人管理愤怒的方式,多半是学来的,通常是在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从我们的原生家庭里头一点一滴耳濡目染来的。等到我们自己也当上了父母,我们就会把这些源自于过去的影响力带入我们与子女的关系当中。 
  
    这样的恶性循环除非加以打破,否则很容易代代相传、永无止息;还好,既然愤怒的风格是学来的,代表我们可以学会另外一套来加以取代。如今已成年的你,可以从成人的观点去反省并检讨你对愤怒所抱持的种种信念,再进一步为你的子女创造出更健康、更有爱的心灵遗产。 
  
    在检视过愤怒的一些根源之后,我们现在可以进一步对愤怒本身做更详细的探讨,包括:从古至今,人类是如何理解或误解愤怒的?愤怒如何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如何将这个极具杀伤力的恶性循环一举打破?
  
  第四部分 对愤怒的误解
  
  从古圣贤时代流传至今的许多箴言与轶事,几乎个个都指出了控制愤怒有多困难,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它所宰制。然而在今天,我们却听到了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个想法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怒气一定要发泄出来,否则就会受害。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节:对愤怒的误解影响我们表达愤怒的方式    
  
    将时光倒流至公元1492年以前,当时的人类仍相信地球是平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你,正在离家很远的海上航行着。忽然,暴风雨大作,你的船在暴风的拉扯下滑向地平线,你吓坏了,心想要是掉出地球的话怎么办?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因此,今天的水手不必担心自己会掉出地球的边缘,而能够全神贯注地掌舵,以躲避暴风雨的侵袭。然而,15世纪水手们的这种恐惧,从他们的观点来看是合理的他们的反应很合乎逻辑,尽管信念是错误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相信经常压抑愤怒或压抑过多,会令你在不恰当的时刻〃爆发〃,或使你罹患心脏病、中风或高血压。我们对真相的看法,对我们的行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如何活着,都深受这些信念的影响。然而,各位很快就会看到,所谓怒气一定要〃发泄出来〃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其谬误的程度一如〃地球是平的〃这个想法。
  
  第二节:古人如何看待愤怒(1)   
  
    愤怒这个东西,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是许多作家与哲学家探讨的对象了。在圣经时代,〃不轻易发怒〃被视为美德,如《旧约圣经·箴言》第十六章第三十二节所说:〃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古罗马著名诗人、讽刺作家贺拉西(Horace;公元前65…前8)则写道:〃愤怒是暂时性的疯狂,你必须克制它,否则就会被它所宰制。〃 
  
    从古圣贤时代流传至今的许多箴言与轶事,几乎个个都指出了控制愤怒有多困难,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它所宰制。然而在今天,我们却听到了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个想法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怒气一定要发泄出来,否则就会受害。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不愤怒会气炸吗 
  
    心理学这门学问,一直到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正规化、系统化的科学。现代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是最早对心理与精神疾病提出完整论述的学者之一。他当初所提出的概念,有许多都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的社会文化当中,以至于我们习焉不察,把这些都视为真理。起源于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词汇,比方说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原欲、潜抑、分离焦虑、升华、自由联想、移情、手足竞争、伊底帕斯情结;否认、合理化、投射等防卫机制;执念、强迫等心理症状,如今都成了我们共通词汇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此甚至可以琅琅上口。不少人对这些概念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就像我们的老祖宗相信地球是平的一样。你一直到今天才知道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啊?惊讶吧! 
  
    奇怪的是,弗洛伊德的论述中其实很少纯粹谈论愤怒。在他24册的著作全集中,他谈到愤怒的部分其实不多,而且篇幅都很短。相反的,有一个概念他则着墨甚多,那就是攻击冲动(aggressivedrive);弗洛伊德认为,攻击冲动才是人类情境中更根本的东西。根据他的论点,所有人都被两种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驱动:一是性;一是攻击。弗洛伊德将这两种冲动比喻成创造力与毁灭力,或物理上的吸引力与排斥力,他相信,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这两股冲动彼此互动消长的结果。而我们的人格,也就是我们的自我,则不断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那么,究竟何谓冲动呢?根据定义,冲动是〃基因所决定的兴奋或紧张状态,它会驱使一个人产生行动〃,驱使人去寻求满足。不过,冲动无法直接观察得到,只能透过行为来加以推论。根据精神分析学说,愤怒这个可观察的行为,便是攻击冲动展现于外的表现。受到性冲动驱使的行为,很容易观察得到;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人人都有性冲动〃这样的信念。然而,攻击冲动又是另一回事了。事实上,现代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已经不再相信弗洛伊德及其信徒所发展出来的那套〃攻击冲动普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论点。
  
  第三节:古人如何看待愤怒(2)      
  
    弗洛伊德对所谓攻击冲动,抱持着极悲观的看法。他相信,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也就是本我里头,都潜藏着毁灭与杀戮的冲动。弗洛伊德将本我描述为:〃人格中幽暗、难以碰触之处……阴暗的力量在此蠢蠢欲动……逻辑思考在此完全发挥不了作用。〃想窥见本我的运作方式,可以观察年幼孩童玩耍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幻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