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28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28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荷五钱。上二方俱用甘草。俾合之化血。而前有柴胡。后加薄荷。不离风木以行湿土之用。 
相助为理也。黄胆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 
芒硝一两。分作三服。此孙真人方。秦艽恶牛乳。然治黄胆又同用之。须参。小便艰难。或 
转胞腹满闷。不急疗杀人。用秦艽加冬葵子等分。为末。酒服一匙。 
〔论〕 秦艽罗纹错综如织。象形以治经络之病者也。夫三阴经自下而上。所以达阳。 
三阳经自上而下。所以达阴。艽本微温之气。其味苦优而辛逊之。苦先而辛继之。是自下而 
上也。然温气出自地。辛味根于苦。升已而降。自返其始。则又是自上而下也。出地之风。 
能举阴以升。而还能合阴以降。则天地气达。而三阴三阳之经。无或壅遏以为病矣。夫肢节 
痛似为湿病。通身挛急是为风病。而独以风剂名此味。正谓风虚则天气不达于上而病于湿。 
风淫则地气不达于下而病于风。总藉出地之风化。以一升一降转旋之。所以纹贵左旋者。以 
人身之阳(离阴则无阳)自左而升。升者谓天。(肝居左。主人身血分。故阳之升者。必由 
于左。)升已而降。降者谓地。阴降而阳随之。俱返其所自始也。使不本于天气之左旋以为 
东升。乌能俾阳之不离于阴者。遂得右旋以降。且返其所始而转旋不息乎。抑所谓错综如织。 
象形以治经络之病者。经云。阴气从足上行至头。(阴升)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 
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降)盖阴本下降。而阴之升者。乃随阳以升。阳本上升。而阳之 
降者。乃和阴以降。就此而推错综微义。则知人身经络有阳之顺而升。乃得阴之逆而上。有 
阴之顺而降。乃得阳之逆而下。是阴阳之分者。顺不俱顺。逆不俱逆。而阴阳之合者。逆者 
不得不从乎顺。顺者不得不从乎逆。造化元机。付于人身者如此。而是物错综之形。适有合 
焉。不尽如诸风剂。但以生升为功也。至于兹味治病。本草独以风湿为言。因风湿固即阴阳 
之正气所化。(人身惟是水火二气。而水火之体物不遗者土也。内经太阴阳明之异。曰。阳 
者天气也。阴者地气也。夫天包地外。而地气贯于天之中。地有经水。犹人有经脉。故此风 
湿二气。为阴阳之最先流通于经络以为生之本者。)亦即阴阳之戾气所病。(阳受风气。阴受 
湿气。此阴阳之戾气为病于经络者。)举其最切者言之。即可以包诸证之所用矣。或谓艽治 
足阳明风热。如头风口噤。其有湿则为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为日晡潮热骨蒸。又湿热如黄 
疸酒疸。以及手阳明所患。如下牙痛肠风泻血等证。是亦关于经络乎。岂知人身气血。惟责 
化原于中土。而中土必资于活络之风化。以土木交相为用。而互相为病也。如风热病于肝。 
自刑于胃土。湿热病于胃。亦自及于肝。而还乘于胃土。故胃土借此味最切。(其治风木湿 
土合病。有养血活络之功。缘血生于胃。纳于肝也。)此味当与柴胡殊用。而并有功于胃。 
况乎手阳明本于足阳明以下行。尤为乙庚之合者哉。彼夫肠风泻血为病。乃肝之经络不能纳 
血。而风淫于肠胃。使血溢于所合之腑耳。然则胃为气血所生之地。而风木尤为生化之本。 
此其一征矣。 
〔修治〕 拭去黄白毛。水洗。去土用。 

卷七山草部
柴胡
内容: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而银州者为胜。今延安神木县五原城所产。长尺余。微白且软 
。最不易得。北地产者亦如前胡而软。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二八 
月采根。曝用。十一月根生白 。香美可食。二月生苗甚香。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竹 
叶为胜。其如邪蒿者下也。银州所产白色者。治劳蒸用之。取其入肺而质稍实不轻散也。( 
濒湖)茎长皮赤软细者。名软柴胡。能主血和肝。黑色肥短硬苗者。主发表退热。(嵩) 
根味苦有甘。气微寒。气味俱轻。阴中之阳。升也。手足少阳厥阴四经引经药。半夏为之使 
。行手足少阳佐以黄芩。行手足厥阴佐以黄连。(濒湖)升清阳。达胃气。推陈致新。宣畅 
气血。治阳气下陷。去心腹肠胃结气。胸中邪气。除心下痞。胸膈痛。两胁刺痛。胆瘅痛。 
止偏头痛。目昏赤痛。头昏眩晕。耳聋耳鸣。除湿痹拘挛。散肝胆三焦包络相火。清肌热。 
寒热往来。早晨潮热。并治疟及肥气。寒热热劳。骨节烦痛。升散瘕疝积聚。又主女子胎前 
产后诸热。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诸本草)禀少阳之气。动于 
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复 观于子月即生白 。 
其他草木动机未有如是之早呈其倪者。)生值一阳元始。当入少阳宣甲胆气。用自下而上。 
以奉春升之发陈。顾虽曰一阳。实含全体。不独自下而上。且可自内而外焉。(如不能自下 
而上。致不得从内而外者宜之。如已能自下而上。不能从内而外者。非所宜也。)足少阳。 
主东方分之气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脏居经脉之内。以达阴气。经居脏腑之外。以达 
阳气。故曰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谓柴胡能和解半表半里者此也。)柴胡气微寒而味薄。故 
能行经。是主气也。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又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好古)能引诸药入 
营卫。(陈士良)凡外感内伤。及温疟往来寒热。胸中邪气。胸胁满疼。诸痰热结气。五脏 
游气。皆在经而未入于脏也。宜此行经和中解肌。佐以人参适宜。凡妇人经脉不调。用小柴 
胡合四物。加秦艽丹皮辈调之。若有血积。更加三棱莪术之类。又经行适外感热入血室。夜 
潮谵语。及胎前产后感冒时行寒热。不可汗吐下者。用小柴胡合四物四君和之。又大肠停水。 
作胀发黄。疝瘕积聚。热劳。骨节烦疼。湿痹拘挛。皆在脏而为血分疾也。宜此宣畅血脉。 
佐以黄芩。尤妙。(文清)去心下痰结热烦。用黄连为佐。劳疟热时如火。热从髓出。如用 
刚剂。则气血愈亏。必致枯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能治。若得银柴胡。 
只须一服便效。(濒湖)同四物去当归。加泽兰益母草青蒿。治热入血室。同升麻葛根等。 
能升阳散火。同生地黄柏黄连甘草甘菊元参连翘羌活荆芥穗。治暴赤眼。入小柴胡汤。治伤 
寒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痛无汗。又治少阳经疟。亦治似疟非疟。大便不实。邪不在阳 
明者。入大柴胡汤。治伤寒表里俱急。 
附方 解痢伤寒余热。(邪入经络。体瘦肌热。用此推陈致新。)及时气伏暑仓卒并治。 
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小儿骨热。遍身如火。日渐黄瘦。盗汗。 
咳嗽烦渴。柴胡四两。丹砂三两。为末。 猪胆汁拌和。饭上蒸熟。丸绿豆大。每服一丸。 
桃仁乌梅汤下。日三服。虚劳发热。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姜枣同煎服。湿热黄胆。柴 
胡一两。甘草二钱半。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时时服尽。 
〔论〕 柴胡为少阳胆经药。甲木者少阳春升之气。胆气春升。则万化从之。所以十一 
脏皆取决于胆也。夫胆属六腑之阳。而为地气之所生。经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 
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又曰。胆者中精之腑。谓五腑皆行其浊化。 
而 
故五腑根五脏之阴以达阳。而胆即本腑之阴以达阳。五腑达其阳化而用在泻。胆腑亦达其阳 
化而用在不泻。此乃半表半里之义。而柴胡为和解半表半里之剂也。其又为肝之引经药者。 
夫肝下合于任。上会于督。与命门相火通。本脏固有阴阳也。然胆为甲阳。肝为乙阴。阳为 
阴先。阴随阳转。所谓始于泉。下引阴气。鼓舞而升举之。在天地人之上者甲也。故柴胡能 
和少阳胆气。即为肝之引经药也。其更属手少阳厥阴引经者。以三焦为元气之父。包络为阴 
血之母。气血父母。即不外乎水火。水得交于火则气生。火得交于水则血生。此味引阴气而 
上。使水得交于火。升降相因。(三阴之气至于肺。而阳中之阴自降。阳亦随阴以降矣。)引 
阳气而下。使火得交于水。夫非手少阳厥阴之化欤。要知柴胡和解少阳。乃从泉下而畅其生 
化者。是以功力所着。非徒畅阳。实能举阴。非徒畅郁阳以化滞阴。更俾阳倡而阴随和之。 
故如郁气不达。化原不新。在肝胆则益。由肝胆而之脾胃则益。由脾胃还之肝胆并之他脏则 
亦益。所谓春气升而万物安者也。然则六气之郁。升降俱不前。柴胡并能转其枢欤。曰。升 
降不前。是当审乎谁为窒之者。而尤必参阴阳之虚实以为治也。盖下之阴裕。必藉阳之先导 
以为上际。上之阳裕。亦必资阴之先导以为下蟠。此阴阳相依。以妙于升降。原有不得不然 
者。如下之阴不能裕阳。上之阳不能裕阴。则升降之化原先亏。可期其升降相因以妙于气化 
之推移乎。审是则柴胡为用。在于阳气之不达。而阳气不达。本于阴气之不纾。倘使阴气已 
虚。本之则无。何可辄事升阳乎。又如元气下脱。虚火上炎。以及阴虚发热(此非气聚血凝 
以致病乎寒热者)等类。非可妄投矣。 
缪氏云。柴胡性升而发散。病患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炎者。同禁。第虚劳 
一证。因虚而凝结其气血者固多。此不生则不化也。亦有外淫内伤。先凝结其气血以致虚者。 
此 
〔辨治〕 其根似芦。头有赤毛。其梢如鼠尾。长一二尺。(独窠长者好)香味甚佳。 
凡使。上升用根。酒渍。中行下降用梢。宜生。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三遍。有咳汗者。 
蜜水 

卷七山草部
前胡
内容:最上者出吴中吴兴,其越衢婺睦等处者皆好。七八月采之。外黑里白。又寿春生者气 
更芳烈。味亦浓苦。疗痰下气最胜。 延来者大类柴胡。(此即所谓北柴胡)但柴胡色赤而 
脆。前胡色黄而软。为不同。根味甘辛有苦。气微寒。入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经。阳中之阴。 
降也。主治破结下气。推陈致新。(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续。为痰气 
要药。)散心腹结气。膈上热实。疗痰满。胸胁中痞。反胃呕逆。气喘咳嗽。痰厥头风痛。 
治伤寒寒热。及时气内外俱热。热邪骨节烦闷。并小儿一切疳气。同白前杏仁桑白皮桔梗甘 
草。能豁风热痰壅喘嗽。下气。同羌活葛根柴胡黄芩栝蒌根。治时疫寒热。入礞石滚痰丸。 
代黄芩。治一切实痰有殊功。 
〔论〕柴胡始苦而后微甘。是从下而上。前胡折之有香气。其味始甘。次辛。辛后有苦。 
苦 
谓为得土金之气。而感秋冬之令者是也。(即其采根于七八月可征)第柴胡自下而上。致其 
用于胃与肺。而前胡之自上而下者。亦致其用于胃与肺。故所治胸胁痞满。心腹结气。及寒 
热邪气等病。功用概同。而实有不同者。一升阳于上。为元气之春夏。一降阳于下。为元气 
之秋冬也。大抵前胡下气之功。先在散结。(凡阴之不降。皆由阳结。散结者就阳中而散之。 
故能与柴胡皆致其功于胃与肺也。)凡外淫之侵其正气者。皆能令结。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