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30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30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域。从无刚劲之风。多有湿热之患。质脆气虚。多热多痰。其患中风如前等病。外证虽一一 
相似。而其中实非。此则内伤虚邪。与外淫实邪。或攻或补。迥若天渊。若误用风药虚虚。 
贻祸不小。又有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辨治〕 羌活形细而多节。(易简方云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软润。气息极猛烈。 
独活色微白。形虚大。(易简云有臼如鬼眼)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陶隐居) 独活自蜀 
来者。稍类羌活而极大。气亦芳烈。又有槐叶气者。用之极验。(苏颂)去皮及腐朽者用。 
独活易蛀。宜密器藏之。(此亦验真伪之一端) 

卷七山草部
苦参
内容:河北生者无花子。五六十月采根。曝干用。 
味至苦。气寒而沉。纯阴之剂。足少阴肾经君药也。苦燥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 
分之热。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旺者。用之相宜。疗时气恶病。 
大热狂邪。或结胸壮热。行结热。心腹结气积聚。小腹积热苦痛。利疸热。逐水。治伏热肠 
。热毒风。皮肤烦燥。生疮。(古今方治风热疮疹最多)赤癞眉脱。及下部 。(诸本草) 
炒存性。米饮服。杀疳虫。渍酒饮。治疥杀虫。又治疠风鼻。方书治消瘅痿厥。中风虚劳。 
虚烦盗汗。胀满痰饮。身体痛着痹。滞下痔疮。小便不通及不禁。禀润下之寒化。合从至阴。 
对待火热为因。积聚为证者。(之颐)苦参峻补阴气。(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柏 
之苦寒。皆能补肾。)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非伤肾之谓也。(丹溪)本草又 
谓苦参养肝胆。平胃气。本经更言补中。盖血热不能养肝胆。则风木自来侮土。而胃气不平。 
即以病于中气。三者常相因也。同胡麻刺蒺藜荆芥穗甘菊 白芷当归川芎地黄天冬首乌牛 
膝漆叶秦艽龙胆草。治大麻风。同牡蛎粉白术青黛。治童子胃热。羸瘦疳蛔。腊月米醋渍入 
瓮中。封固。主一切天行热病。头疼口渴身热。饮碗许。得吐则愈。汗亦如之。热病狂邪。 
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煎服。天行 
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者。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 
即愈。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遍 
身风疹。(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痒痛不可忍。(始而痒。抓之则痛。渐渐赤烂。遍体无皮。 
发肿。流脓水。)作丹毒治愈甚。惟用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摅取汁。瓦器熬成膏。和苦参末 
一两。丸梧子大。温汤下三十丸。仍以苦参煎水洗之。湿烂者末渗之。次日即愈。此味解热 
杀虫。治疥洗热疮甚效。大风癞疾。苦参五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服。 
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又方。苦参末二两。以猪肚盛之。缝合煮熟。取出去药。先饿一 
日。次早先饮新水一盏。将猪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时。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取 
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后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参末调糊。下首乌末二两。防 
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茶 
下。日三服。仍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之。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皮肤生疥癞。瘙痒。时 
出黄水。并大风手足坏烂。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 
〔论〕 苦参味至苦。气复寒。夫苦为火味。肾中原有真阳。故味之苦者入之。况苦味 
禀乎寒水之气化。其气味固有专至者。所谓纯阴而气降。止宜于肾水弱而相火旺之人。皆确 
论也。其治热毒风之义。更为可参。盖风者阳之淫气。即阳之郁气。气郁化风。渐已化为热 
矣。是浅而病乎卫者也。由卫及营以病乎血。积久而热之壅者。更就血中而为毒。热毒之所 
化。遂病乎肾肝之真阴而为热毒风。(气郁化风者。即已化热气之热不去。因病乎血热之在 
血中者。久而又不去。遂能蚀血。故曰热毒。热毒原是风毒。故曰热毒风。其病变固有浅深 
也。)故风热在卫。止散阳郁之邪而清其气。热毒蚀阴。必直驱其伤阴之邪。而用至阴以胜 
之。如苦参辈是也。第洁古谓为纯阴。而透以气沉二字。可悟。苦参元参。均之入肾。而却 
有迥殊之用存焉。使与病证不相对待。将沉寒直入命门。痼冷大伤元阳矣。其可漫投乎哉。 
又生地苦参凉血。一则虑其寒滞于中。一则虑其寒沉于下。若风之化热。热又鼓风。而未至 
为热毒风者。则本柴胡四物为用。丹栀翘甘辈颇为适宜。(薛新甫法。血分热者。四物加丹 
皮。或小柴胡加山栀芎归。能清肝凉血。又四物加翘甘。能生血清热。如风热则用小柴胡加 
防翘。此可以思营卫之分矣。 
总之。血热为病。不能舍血药。即芍地虑其滞。而芎归固不可少也。)如苦参犹可需次 
以投也。 
缪氏云。虽能泄血中之热而除虫疠。然大苦大寒。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 
弗服。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濒湖) 
〔修治〕少入汤剂。多作丸服。用糯米泔浸一宿。蒸三时久。晒干。治疮浸酒。治肠风 
炒至烟起为末。 

卷七山草部
升麻
内容:蜀川者佳。根如蒿。多须而紫黑细小。极坚。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功力 
殊胜。虚大黄白色者。不堪用。一种外黑里白。质虽紧实。谓之鬼脸升麻。一种纯青色。质 
亦坚。功力俱逊。川产青绿者。 
根味微苦甘。气平性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得葱白白 
芷。亦入手阳明太阴经。升清阳。奉生气。治阳陷眩晕。举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 
血淋下血。并发散本经风邪。解肌肉风热。消斑疹及游风肿毒。辟时气毒疠邪气。蛊毒入口 
皆吐。疗喉痛口疮。牙龈烂臭。又治小儿热壅惊痫。(诸本草)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 
一也。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肤风邪。三也。治阳明头痛。四也。补脾 
胃药非此引用不效。治脾痹非其梢不能除。(洁古)引参 上行。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又 
缓带脉之缩急。又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东垣)凡 
醉饱房劳。阳气致陷于至下之乡。或呕吐下痢过伤。而小腹急痛。或大小便难腰滞。而后重 
窘迫。或疮肿下陷黑紫。并湿盛脾痹者。非此无以升提发散。扶正而驱邪也。(能)升麻葛 
根汤。本发散阳明风寒药也。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殊效。一人寒月 
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 
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口。则必卧下。大便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 
吐水。或作泻。厥逆阳痿。得酒得热。病亦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入房劳役。或怒或饥。即 
时举发。一止则诸证泯然。甚则日发数次。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微止随发。此乃饥 
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加柴胡苍术黄 煎服。 
仍饮酒一二杯助之。其药入腹。即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头目精明。诸证如扫。 
每发一服即止。若减升葛。或不饮酒。则效便迟。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 
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 
同郁金服。治蛊毒。不吐则下。(毒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君 
人参莲肉。拣绿色升麻醋炒。治噤口痢有神。同石膏知母麦冬竹叶。治阳明热极发斑。头疼 
口渴。同荆防芩甘白芷。去皮肤风邪。同葛根荆芥菊花甘草。解肌肉间风热。兼发浮汗。同 
生地麦冬元参连翘甘草葛根。治牙根浮烂恶臭。同生地麦冬牛膝蒲黄。治小儿尿血。同黄连 
红曲滑石白芍莲肉甘草。治一切滞下为要药。升麻葛根汤。散胃经热邪。发斑疹。及天行豌 
豆疮。(水煎棉沾湿之)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或加生地麦冬知母 
丹皮黄柏连翘元参弥良。入升阳散火汤。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不足。阳气下陷。为小儿斑疹 
及痘疮圣药。未见点时可用。见标后不可用。 
〔论〕 升麻禀春阳之气以生。华于夏。(四月)实于季夏后。(六月)是气畅于火而宿 
于土也。其实黑色。其根紫黑色。是畅于火宿于土者。归根于至阴之水也。本水土合德以立 
地。然后火土合德以际天。即其气味之薄。先苦后甘者。非从下而上。毕达其升浮之功乎。 
夫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何以与中土相关。盖胃之阳根于脾之阴。而脾与肝肾同会于关元。(经 
云。脐下三寸。关元也。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升麻直入阳明太阴之元。引清气以上行。 
即 
缪氏云。凡吐衄咳嗽。阴虚火动。气逆呕吐。及惊悸怔忡。癫狂等病。咸忌。 
〔辨治〕质轻而坚。色黑者佳。发散生用。补中酒炒。止咳汗蜜炒。治滞下醋拌炒。 

卷七山草部
延胡索
内容:根丛生蔓延。状似半夏。黄色。立夏掘起。阴干者良。 
味苦微辛微甘。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厥阴。亦入手少阴经。活血化 
气。治心气小腹痛。膜外气块痛。理肾气。止暴腰痛。通经络。活精血。调女子月经。腹中 
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诸血病。血晕。暴血冲上。并扑损瘀血。(诸本草)专治一身上下诸 
痛。(濒湖)以一春而备四气。叶必三之。具木生数。(复)以言疾疚之证。因主治之功力判 
属血中气药。气中用药。盖气主嘘之。血主濡之。气之所不嘘。即血之所不濡也。如腹中结 
块。膜络症瘕。此血留营实之为因。如胪腹气块盘绕疝 。此气滞卫实之为因。如崩中淋露 
晕衄冲暴。此血菀营泣之为因。如奔豚逆厥百体疼烦。此气弛卫薄之为因。元胡立鼓血中之 
气。震行气中之用。虚则补。实则平。推陈致新之良物也。(之颐)气之所不嘘。即血之所 
不濡。二语历参医案可见。有如食荞面而怒。痛于胃脘当心。医用吐下行气化滞药。反吐且 
便秘。盖不知气之所留。即病乎血也。以此味为末。温酒调服愈。又衰年病痢腹痛几危。此 
湿热伤气。即病乎血凝也。亦用此末米饮调服愈。又遍体痛极。治以中风中湿香港脚俱不应。 
盖冷滞乎气。即泣其血也。同当归桂心为末。温酒调服愈。又有导引失节肢节拘挛者。亦用 
此末而愈。然则就气病以泣血。欲活血而即化气者。元胡果为要剂矣。君生地当归牛膝益母 
草童便。主产后血晕有神。得四物白胶牛膝香附。主妇人经阻。少腹作痛。或结块。 
附方 膜外气疼及气块。元胡不拘多少为末。猪胰一具。切作块子。炙熟。蘸末频食之。 
疝气危急。元胡盐炒。全蝎去毒生用。等分为末。每服半钱。空心盐酒下。偏正头痛不可忍。 
元胡七枚。青黛二钱。牙皂二个去皮子。为末。水和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