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46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46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阴而生。在上即由阴而化。阴在上。由阳而生。在下即由阳而化。夏枯草本于阴。遇阳之 
生以生。迨饱历阳气。以至阳极遇阴生遂枯者。非恶阴也。阳极将尽。径趋阴以化也。如人 
身所病。阳盛而不得阴以化。则气结。而血亦结。此味于瘰 鼠 。症 结气。破之有专功。 
可以思其微矣。夫阳遇阴化。则目珠痛之治。如他苦寒品味独非阴乎。何以点之反甚。而夏 
枯草何以独别。盖此味一物。具有阴遇阳生。阳遇阴化之妙。更妙于阳气趋阴以化。气得化 
而即能化血。不等于以阴制阳者。反不能化血也。治失血后不寐。经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宜 
用半夏汤。以半夏得一阴之气而枯。犹是生于阳成于阴者。但其性燥。不宜于血证。代以夏 
枯草饮之。其卧立至。绎此岂非阳得阴以化。故阳入阴中而俾卧至乎。又兹物遇阴而枯。枯 
者告成之会。故曰成于阴。讵知阳之化于阴也。正以成其阳。有阴以成其阳。而阳之用不穷。 
故楼氏谓目珠痛之治。不以阴而以阳也。阳得化于阴。则气化而后血化。诸方用以补肝明目 
。并治血晕血崩。须识此义。 
〔修治〕 用叶茎。其味苦辛。苦胜于辛。但茎之苦辛不及叶。似宜多用叶。 

卷九隰草部
旋复花
内容:即金沸草。又名金钱花。滴滴金。二月生苗。长一二尺。茎柔细。似红兰而无刺。叶如 
大菊及水苏蒿艾辈。六月开金黄色花。亦如菊。香亦胜菊。 
味咸甘。气温。寇氏言苦辛。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治结气。除水。消胸中痰结吐 
如胶漆。又治噫气。利上焦痰水胁满。疗水肿及膀胱留饮。(此即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之义。)利大肠。(与肺一气所贯)通血脉。治风气湿痹。(血脉之所结。则风气不化。 
风气病则湿痹以成。)去头目风。方书治咳嗽头痛。螈 眩晕。黄胆。目疾亦多用之。此消 
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心下水饮。心神自定也。又痰饮结滞而生风热。 
此能散之。故治目中翳 及头风。(嵩)禀冬气而生。故其味首系之以咸。咸能软坚。微温 
故能通行。(仲淳)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复代赭汤。金匮治半产漏下。 
虚寒相搏。其脉弦芤。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胡洽 
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 
〔论〕旋覆花多生下湿地。其味咸。缪氏疑其秉冬气而生。盖以为水气之化。然用者在 
花。花开六月。香色与菊不异。犹是金气之所蕴。故一名夏菊。且曰盗庚也。经曰。地气上 
而生水液。此物禀水气之化。上际于金气之用。犹人身肾气至肺之义。第其华以六月。则金 
气之布化。乃在火土正旺时。是可参也。夫人身之气。固水所生。金水相涵。则水之原裕而 
气生。人身之液又为气所化。金火相合。则气之用全而液化。本经首主结气。正谓其能散液 
中之结气也。(水归金。金归火。乃得水化气。气化液。液化血。是兹物功用之异处。非他 
味之逐痰下水者可比。)夫水谷精微之化液。皆宗气之用。而宗气之归膻中者。(即火之灵) 
又以真火用金而烹炼其液。及能化血。此其主治结气。即其能通血脉者也。夫痰饮皆根于湿。 
水土合德以立地。不有金火合德以为运化。则水积不行。先哲云。水盛与血混杂。则不滋营 
气之运。或不化液而不从卫气之用。聚于经脉以为病。即此语绎之。则所云主治结气除水而 
通血脉者。固了然矣。大抵此味兼治风。次治风寒。而风热亦兼治之。惟视其主剂何如耳。 
丹溪谓为走散之药。病患涉虚者。不宜多服。(仲淳) 
〔修治〕 去梗叶。蒸熟。晒干入药。 

卷九隰草部
刘寄奴
内容:寄奴刘裕小字。此草得名。详见南史。出河中孟州。汉中滁州。江南越州皆有之。苗高 
二三尺。一茎直上。其叶尖长糙涩。面青背白。九月茎端分蕤成穗。每蕤攒簇十数小花。黄 
包白瓣。宛如秋菊。经数日。花心拆裂如絮。随结实。(核)茎实花子皆可用。(濒湖) 
味苦。气温。 主下血胀止痛。及大小便血。折伤瘀血。下气。疗水胀。通妇人经脉症 
结。 
揉之有 
珀散。治 
茶调。 
乱成痢 
〔论〕刘寄奴补血气之虚损而成瘀者。故先哲直谓破血之补药。如止同快瘀以论治。则 
失之 
通行走散之性。专入血分。久服令人下痢。病患胃弱易泻者。勿服。(仲淳) 

卷九隰草部
红蓝花
内容:即红花。 
味甘苦而辛。气温。阴中之阳。入心养血。又为肝经血分药。入酒良。多用破留血。少 
用养 
腹中 
红花汁 
少用多用 
三桶于窗 
死腹中。新 
胡当归生地 
红花捣绞汁 
采头次红花 
服二分。次日 
〔论〕红花开于盛夏。其色正红。火也。其气温。其味辛甘。发散为阳而归于苦。苦又 
火味 
分破 
凡服红花。但令血晕解。留滞行。即止。若过多。能使血行不止而毙。世所不知。(仲 
淳) 
〔修治〕 养血水煎。破血酒煮。 

卷九隰草部
大蓟小蓟
内容:俗呼茨芥。其叶多刺。又名刺蓟。二蓟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 
尺许。叶不皱耳。大蓟生山谷。及平原高阜处。小蓟生平泽。即此亦当有别。 
微有苦。小蓟止有甘。不可不审。 
x大蓟根x(叶同) 
气味甘温苦平。其叶凉。主女子赤白沃。安胎。疗崩中血下。一切鼻衄吐血 
叶治肠痈。腹脏瘀血作晕。扑损。生研。入酒并童便任服。 
x小蓟根x(苗同) 
气味甘温。日华曰凉。主治暴下血。血崩呕血。金疮出血等证。养精保血。治 
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 
下气也。(日华)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不能。( )大小蓟根。 
冲气。日华云凉。当是微寒。其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大蓟较胜。(仲淳)心热吐血 
用刺蓟叶捣。绞取汁一小盏顿服。心上有热。舌上出血如涌泉。小蓟根同升麻茜根艾 
石。水煎。入生地。一二沸温服。食啖辛热。伤肺呕吐血。名为肺疽。大蓟根同犀角 
皮蒲黄杏仁炙草桔梗煎服。下焦结热。尿血成淋。小蓟根同生地滑石通草蒲黄藕节淡 
归山栀炙草同煎服。崩漏不止。大小蓟根白茅根。酒煮服。以上方皆治其热者。气虚 
或吐或呕。或咯或衄。同人参熟地当归川芎蒲黄乌梅肉。水煎服。血虚或嗽血唾血。 
阿胶卷柏生地熟地茯苓紫苏叶五味柏仁人参麦冬远志百部防风山药。炼蜜丸。小麦麦 
以上治气血之虚者。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 
分二服。一日服尽。此治堕下伤血于内者。肠痈腹痈小腹痈。大蓟叶生捣绞汁。同 
牛膝银花四味浓汁。和童便饮之。此治痈疡病血于内外者。 
〔论〕桃仁红花。皆言行血破滞。而大小蓟能止吐衄崩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行血者。 
犹 
谓 
而 
是 
血 
变化。而雨泽乃降。方是下气疗血之义。彼粗工止谓阳能生阴。至病乎阳亢。而犹事益 
阳。可哂也。然则蓟能益阴欤。曰。观大蓟兼疗痈肿。痈肿固营气逆于肉理而生。是则大蓟 
所谓健养下气者。乃营气也。即别录所言令人肥健者。形体为阴也。或曰。治血证宜降气。 
不宜破气。大蓟固合于斯欤。曰。非也。气降虽即火降。然恃降气之剂以降火疗血。岂为中 
的。使大蓟而止以降为功。彼下行之血不益剧乎。何以反能疗之。然则此味之不止血而令血 
止者。固可熟思矣。(不用花。但用根。或并用叶。可参。)大蓟根叶。在别录皆曰甘温。惟 
日华谓其叶凉。小蓟根苗。别录皆曰甘温。而日华皆曰凉。然则用以退热。小蓟根苗皆可。 
大蓟治虚而有热者。须根兼叶用。别录言大蓟令人肥健。小蓟保血养精。是小蓟退热疗血而 
有保血之益。不同于行血而不能保者。若大蓟补养令人肥健。是更能由中充外。所谓其力更 
胜也。凡凉血者多滞。惟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盖从下气以为行也。行血者无补。 
惟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是又不就血以为止也。岂非至贱之物。而有至贵 
之用哉。 
二蓟性能下气。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已极。饮食不思之证。(仲 
淳) 
〔修治〕 五月采叶。九月采根。洗净阴干。微焙。亦可生捣汁服。消肿。捣汁用。止 
血。烧 

卷九隰草部
续断
内容: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至苏恭苏颂并言根似大蓟。叶似苎麻。而别录复出 
条。究其实则二苏所云。当以为正。今用川产。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 
x根x 
味苦甘辛。气微温。入足厥阴少阴经。主治益阴气。补不足。补五劳七伤。去诸温毒。 
通宣血脉。利关机缓急。疗折伤。续筋骨。并 伤恶血腰痛。治崩中血漏。金疮血内漏。痈 
疡伤内溃。止痛生肌肉。与桑寄生。治腰痛脚软。同杜仲。防女子胎坠。产前胎漏。临产乳 
难。并产后血晕。久服益气力。(伤去血生之效)补风虚。(海藏)得土金之气。而兼禀乎天 
之 
根节 
与蓟功 
膝肉 
不足 
续断 
细嚼。 
肉桂炙 
活各三 
用)煮。 
断丸。 
子大。 
各三钱 
水煎。 
〔论〕 大蓟与续断茎叶有别。功用相近。但大蓟本于阳中之阴。气化原属上。而不离 
乎中 
之阳 
血。 
劳伤。 
温和之 
寒也。 
补。续 
有益于 
而不 
最要 
跌损 
奏功 
气。 
表之 
血痢 
治血病。禁与苦寒药同用。胎前。禁与大辛热药同用。(仲淳) 
〔辨治〕川中来者。皮皱色黄。状如鸡脚。折之烟尘起者良。草茆根真似续断。误用之。 
令 

卷九隰草部
苎麻
内容:x根x 
气味甘寒。治小儿赤白丹毒。安胎。疗胎漏下血。产后血晕。除心膈热。天行热疾大渴 
大 
将苎 
别录专 
大妙。亦 
白银一 
x叶x 
气味同根。苎麻叶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锻石捣作团。晒干收贮。遇有金疮折损者 
。研末敷之。即时止血。且易痂也。(濒湖)凡诸伤瘀血不散者。五六月收野苎叶苏叶捣烂。 
敷金疮上。如瘀在腹内。顺流水绞汁服。即通。血皆化水。以生猪血试之可验。秋冬用干叶 
亦可。冷痢白冻。五月五日采麻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小儿半钱。冷水调下。勿吃热物 
。令人闷倒。只吃冷物。 
〔论〕苎根味甘气寒。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是以补为行也。夫寒水在泉为咸化。此味兼 
有土 
能止 

卷九隰草部
葫芦巴
内容:一名苦豆。种出海南诸番。其国芦菔子也。今广州黔州俱有。不及舶上者佳。 
夏结子。至秋采。 
味苦。气大温纯阳。命门药也。主治元阳不足。肾脏虚冷。元阳衰冷。气潜伏不能归元 
者。 
效。 
坠。 
肉四 
囊肿 
渐明 
无力。 
顶合住 
荞麦 
服至 
内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 
五七十丸。盐酒下。 
〔论〕 葫芦巴味苦大温。从水摄火。即从火温水。能敛互水火两肾之元阳。参之归元 
主治 
腰痛 
并 
( 
于二 
胱。 
取 
上 
〔修治〕 入药淘净。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 

卷九隰草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