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53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53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时。叶生花落。即不堪用。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 据图经。荛花恐即芫花。说详纲 
味辛苦。气微温。有小毒。内搜肠胃。外达毛孔。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主咳逆上 
气。 
在五 
花 
开鬼 
内 
于 
流 
令 
徐 
通 
〔论〕 芫花春月生苗。其花随吐。尽春而落。全禀风木之气。以致其用于水气。本经 
首主 
辛温 
气所 
不 
而气 
海藏云。水者肺脾肾三经所主。有脏腑十二经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脚。外 
而皮 
方可 
用。 
〔修治〕 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如是则毒 
减。 

卷十毒草部
蓖麻子
内容:夏生苗叶。秋吐细花。随即结实。 
气味甘辛。有毒热。 善收吸。开通关窍经络。治偏风不遂。口眼 邪。失音口噤。及 
头风 
味颇 
产胞衣剩 
应。(丹 
外用累奏 
摩数次。 
经宿而 
丹田。 
右。右 
不可忍 
粒。研油 
取油。作捻 
去。不尔则 
上。托入。 
可忍。蓖麻仁 
〔论〕 丹溪谓蓖麻子属阴。主吸出有形质之滞物。第观其苗叶盛于夏。穗实结于秋。 
得毋 
脏腑 
此物捣膏。以筋点于鹅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点肛内。即下血死。其毒可知。 凡 
服 
薄肠 
〔修治〕 蓖麻子无刺者良。有刺者毒。 凡使以盐汤煮半日。去皮取仁。研用。 

卷十毒草部
蓖麻叶
内容:有毒。 治香港脚风肿不仁。(蒸捣裹之。日二三易。即消。)止鼻衄。(油涂炙热。 
上。大验。) 千金神草方。专治风湿瘫痪。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酸疼。 
歪斜。并皆神效。取蓖麻子草。秋夏用叶。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置大锅上 
蒸半熟。取起。先将绵布数尺双折。浸入蒸叶子汤内。取出乘热敷患处。却将热叶子铺布上 
一层。候温。再换热叶子一层。如此蒸换。至汗出为度。重者蒸五次。轻者三次。其病即愈 
。内服疏风活血药助之。 

卷十毒草部
藜芦
内容:黎黑色。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犹葱之有须) 俗名葱管藜芦。北人谓 
之 
须 
味辛苦。气寒。有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 
参苦 
亦 
热 
生。其 
一二年 
饥。采 
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 
憨葱苗。即本草藜芦也。(子和) 中 
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 
如曳锯。口流涎沫。用葱管藜芦二两。 
淬数次。滤净。将雄猪胆十个取汁。 
分。装瓷罐内。黄蜡封口。每用黄豆大一 
若牙关紧闭。将口挖开。其痰得出。任 
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时 
结聚如骇。骇不去者。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 
每吞一二丸。按藜芦用专于吐。而巴豆畏藜芦。后二方猛吐与峻下者。合而入胃。驱痰逐结。 
使上下之壅 
为末 
〔论〕 藜芦气寒。味辛而苦。发散涌泄。专主吐越风痰。盖风木以水为母。火为子。 
寒者 
于下 
风 
甚 
气而大畅子气。俾风邪之壅而不下者。义取从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极。则亦不能取效于 
俄顷。而几其必吐也。观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药。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 
获 
〔修治〕 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卷十毒草部
附子
内容:出犍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绵州(今属成都。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 
十。惟赤水为多。)龙州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十一月播种。入春生苗。 
野艾而泽。叶类地麻而浓。花则瓣紫蕤黄。苞长而圆。实类桑葚。子细且黑。九月采 
其品凡七。初种之化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 
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 
锥。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蓝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 
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若子特生。则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 
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 
侧子。卑卑不数也。漏蓝即雷 所谓木鳖子。日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 
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耳。(核)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浓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 
命门 
虚。 
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 
。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痈疽久漏。 全禀地 
中 
一点 
质。 
不足 
抟) 
子 
脉 
用。 
正宜速入。(述) 治湿药中。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 
是也 
则拒 
妙也 
栀子 
用 
圣药 
以行参 
得桂则补 
藉其同气以 
冷病。( 
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参肉桂五味。补命门相火不 
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虚人暴寒入腹。痛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 得参 芍 
味陈皮甘草。主痈疽溃去脓血过多。致饮食不进。恶心欲呕。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疮。 
人参芍药炙草陈皮砂仁。主小儿慢惊。加莲肉扁豆。治吐泻不止。 得术桂牛膝木瓜橘皮 
立止寒疝痛极。 得白术木瓜石斛萆 薏苡橘皮茯苓。治风湿麻痹肿痛。及香港脚之无热证者 
。得人参橘皮。主久病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阳虚痹气。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血不 
行。一身如从水中出。此阳虚阴盛。名曰痹气。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乌(通锉碎炒黄) 官 
桂 
。温酒下。 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 
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黑附子独活防风各七分。川芎丹参萆 天麻白术 
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细辛各三分。当归一钱。黄 七分。枳壳四分。生姜五 
片 
再 
熟 
子 
丸 
捣 
积 
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斤。沉香一钱 
。 
用 
毒攻 
一盏 
气上 
满椒 
也。 
以余 
每 
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 
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小便虚闭。两尺脉沉微。用利水药不效者。虚寒也。附子一个。炮 
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 
阳虚阴盛之证。乃有 
请更悉之。脱 
为最急。救 
冷汗自出。亦系 
八片。白术干姜各 
一帖。合渣并煎。再 
葱白三七根研细。酒 
熨脐及气海。勿令气冷 
还自苏。若便放开。必死 
〔论〕 附子为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所禀辛热。有合于壬水配丁。由命门而生心。故 
其效 
主血 
阴翳 
火不足。 
阳微。而 
之阴气。 
于阳虚。 
是即消 
之类。 
即于 
建殊 
强阳。 
自散。 
浮中沉无不至。其有开关夺将之猛者。原于龙火燔腾无前也。但 
者。投之祸烈。即水不足而火 
阳。是混于阳中之阴以论也。 
乌头 其形象乌之头。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以此别之。(天雄乌 
喙侧 
出彰 
之草 
主除寒湿。行经散风邪。治诸风痹血 
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 
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 
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又) 
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守 
口眼 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 
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 
而痊。 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遂。生川乌头末。 
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 
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 
乌山栀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此湿热 
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 寒疝 
用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 
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 有二种。一是蜀人种附子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如种芋形状不一 
之类)一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药须用蜀产。更经酿制。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东垣) 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 
多热性 
皆下焦命 
若是上 
是误认 
〔总论〕 乌头即附子之母。何以乌治风。附治寒。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是乌头生子 
已成 
风木之 
缓于附 
痹矣。 
其力当 
火热。若 
靡不立毙。 
然必面赤 
干舌干。 
饮食无味 
日光。兼 
梦寐纷纭 
并盛。中风 
发热。血行 
病属阴虚。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 
好。 
干用 
以东 
水姜 

卷十毒草部
草乌头
内容: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惟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然毒则甚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乌喙即偶生两歧者。今俗呼为两头尖。因形而名。其实 
也。又附子天雄之偶生两歧者。亦称乌喙。功亦同于天雄。非此乌头也。(濒湖) 
气味苦辛而 。大热大毒。 主破积聚寒热。除寒湿痹。咳逆上气。消胸上痰冷。食不 
下。 
痰。 
其通经 
及损伤 
涂。未 
(清 
〔论〕 草乌头为至毒之药。如用以去病。必须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 
聚 
虚则病 
用此以 
草乌射罔。非若川乌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有 
因风癣。误服草乌而麻痹遂至不救者。可不慎乎。(濒湖) 
〔修治〕 或生用。或炮用。或以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卷十毒草部
半夏
内容:二月生苗。夏至后即枯。五月采根。圆白。秋后则皮。多黑。味辛微苦。气温性燥。有 
毒。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中阴。阴中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亦入手少阴经。射干为之。 
和胃气。燥脾湿下气止时气呕逆。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消痰满。开痰结。(治 
寒痰更宜)并形寒饮冷伤肺而咳。疗痰厥头痛。痰饮胁痛。眉棱骨痛。并白浊梦遗带下。胃 
冷呕哕为最要。(颂)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无己得土金之 
气。而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辛温故善散。苦则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盖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水胜则 
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时 
呷之。便已也。(宗 )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贝母代之。不知贝母肺药。半夏乃脾胃药。何 
得而相代耶。若虚劳吐咯痰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