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73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73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汲水服二钱。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五钱。酒一碗。铜秤锤一 
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 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 
三钟。煎减半服。 
〔论〕 疏风之剂多燥血。凉血之味未必能疏风。何以凉血疏风。槐花实兼擅其用。盖 
因气寒味苦。复有酸咸。苦咸应入血分。况导之以酸。而更合于寒。固是入肝凉血之剂。而 
好古乃以为肝经气分药。其义大可参也。周礼四时取火。冬取槐檀。淮南子云。老槐生火。 
天元主物簿云。老槐生丹。然则花与实皆曰纯阴者。固纯乎阴之为用。以成其阳之能化也。 
所以凉血热。即以疏导风热。风木出地。原乘阴以出而达乎阳者也。不然。槐实之用。何以 
上至极顶。而能补脑去头风明目乎。(别录所言益气良不谬)第此乃足厥阴正剂。何以凉大 
肠。曰。乙与庚合。是足厥阴之所首及者。试取凉血诸味相较。则此味不独乙庚相合。盖先 
有金木相媾之义焉。何则。诸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以其阴中有阳也。督为阳 
气之元。肺为阳气之主。风淫为邪。乃阳之戾气也。如血凉而风静。是阴中真阳与天气合和。 
所以补脑去头风明目也。既由木而上媾于金矣。肺大肠固为表里。其乙庚相合之用。不更为 
亲切乎。 (有因风郁于胃以为大肠病者。以风升属乙木。其气郁于胃而不得达。则应归于 
大肠以为病。盖乙庚原相合。而足阳明胃与大肠更相上下也。风病则血病。风之郁者其本。 
至血燥以为病者其标。此不宜纯用寒剂。以风升之气。即元气故耳。)夫肝血热甚则风生。 
迸入肠胃。以此药对待之。可见其益统归阳明。而于乙庚之合尤切。盖阳明燥金也。燥者阴 
欲达而不即达也。风归肠胃。则益其燥。在大肠之主津者尤病。(凡风木不得上达。则其不 
能媾于金者。定反而刑土。以其无所归也。风病则血燥。血燥则随风而入肠胃以为病矣。在 
血热而化风者亦然。) 甚而燥热合湿。致伤阴阳之络以病血溢。惟兹味由纯阴以凉血。乃 
能达其阴而燥平。燥平则阳得合阴以为用。而收令行矣。此肠风泻血所以奏功欤。故花之用 
在凉诸血。而下血尤有专功。实结于秋。似得金气而疏导风热为胜。以实之苦逊于花。而咸 
亦少逊。不能不稍为差等也。(如不少异。何以肠风黑散。花实并用。)抑花开于夏。何以凉 
血较胜。盖当至阳之化育。而得钟纯阴之性味。正与血之原于水而成于火者合也。且气味苦 
平。平亦辛也。统悉斯义。可以知其能矣。 又用以凉血。而却为气分药者。阳出于阴中也。 
肝为从阴达阳。乃阴气首出之脏。而司风木之化者。此树结实于六七月。时值土金递旺。能 
令肝脏血凉。且俾肝气得所养。所以久服而目明且益气也。 
槐性苦寒。凡虚寒脾胃作泻。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虽同。却不宜服。(仲淳) 
〔修治〕 槐实微炒用。 槐花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 拣净。酒浸微炒。若以止血。 
须 
x枝x 
气味苦平。 洗疮及痔核并阴囊下湿痒。 青枝烧沥。涂癣。 黑。揩牙去虫。 八月 
断大枝。候生嫩叶。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 灸痔法。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 
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昔有患痔乘骡。其痔大剧。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 
。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遂失 
胡瓜所在。 
x胶x 
气味苦寒。 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急风口噤。四肢不收顽痹。或毒 
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 汤散丸煎。或杂诸药。任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秦皮
内容:出陕西州郡及河阳。其木似檀。枝干皆青绿。叶细如匙。虚大不光。并无花实。皮上有 
白点。 
味苦。气寒微。沉也。降也。入足厥阴少阳经。 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主治风寒 
湿痹洗洗寒气。(如冷水浇)洗肝益精。除热。疗目中青翳白膜。去两目赤肿疼痛。久热风 
泪不止。治热痢下重。下焦虚。疗妇人崩带。作汤浴小儿惊痫风热。秦皮水浸。即青碧。青 
入肝。风邪为病。先见于色。当为肝之风药。 
〔论〕 本经秦皮首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是所谓除热者。即其散风寒湿之痹。 
不致郁而为热也。继云疗目中青翳白膜。夫东垣论青白翳有曰。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 
青白翳见于大 。乃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厥阴肝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内阻也。以此 
相证。则秦皮退热之功。不专散肝经之风寒湿痹哉。日华子定其用曰洗肝。为能祛寒水之阴 
以达阳。不致郁而为热。得还其敷和之平气也。故伤寒传经至厥阴。仲景用此为主药。可谓 
得先圣之精诣矣。(传经之热。正因寒郁。)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何以明之。张子和 
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属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 
客热郁抑。遂致白物淫溢。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经曰。带脉起于季肋足厥阴之 
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周一身。如束带然。若是。则带下之病。焉得不取责于肝乎。 
夫冲任督皆本于肾。皆以肝行其化。秦皮达其阴之郁阳者。即能祛其阳之伤阴者。如带下之 
疗。在除湿热。即本经达风寒湿痹之气。而便以除热之治也。粗工漫同苦寒之味言其退热。 
岂知本经止言其气微寒。而甑权又言气平。不依然敷和之春气哉。至于男子益精。当思冲任 
督俱起于肾。俱行化于肝。以默识此味之功矣。经曰。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神者。阴阳二气 
也。肝以一阴为独使。下合于任。上会于督。阴阳之相搏 也。岂其微哉。(肝得行其化。 
则阴中之阳。所谓元气者自盛。气盛则精盈。修真家亦是此理。) 
〔辨治〕 去骨取皮。渍水。水色侵碧。书纸纸面略青者真。 

卷二十三乔木部
皂荚
内容:亦名皂角。 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浓多脂良。一种长而瘦薄枯燥者。不取。 
味辛微咸。气温。有小毒。气味俱浓。浮而散。阳也。入足厥阴经气分。及手太阴手足 
阳明经气分。 搜肝风。泻肝气。通关节。开痰涎。治中风口噤。风邪痫疾。并中暑风。中 
气中恶痰厥。鬼魇猝死。(为末吹鼻)急喉痹风。肿塞疼痛。头风猝痛。脑宣。及风涎眩晕。 
痰结(治肺有寒邪。黑痰胶固不可拔。而为喘咳者。)喘咳。(痰嗽咳逆。坐不得卧。为末蜜 
丸服之。)胸膈痞塞。甚为症癖。更痰逆呕吐。除风湿肿满。利二便关格。开胃通肺及大肠 
气。(皂荚一嗅随嚏。若磁石之吸铁然。其亦肺邪出路耶。)治风疠杀虫。散疮肿(和酒煎膏。 
贴一切肿毒止痛。)风痹。除死肌疥癣。烧烟熏久痢脱肛。 活人书治阴毒正气散。用皂荚 
引入厥阴经也。 皂荚禀木气而兼火金之性。(仲淳) 皂荚属金。其味辛。而性燥。金胜 
木。燥胜风。故入厥阴治风木之病。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濒湖)皂荚喜 
铁。得铁即有所生。铁器遇之而坏。有吸铁精华之能。然皂为北方色。铁为五金。水味辛且 
咸。子母相生。默相感召如此。(卢不远)黑龙膏。治九种喉痹。(急喉痹。缠喉风。结喉。 
烂 
煎至一斗半。入人参末半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渣。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 
如饧。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含甘草片。 
按是木本金气之化。故以化气从治之。况其味兼咸。又为液之原。宜乎风壅痰涎诸证。取为 
首治。用釜煤者。所以活血也。下方用白矾者。分膈下涎也。 稀涎散。治卒中风。昏昏如 
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斯须不治。便危。此证风涎上潮。胸痹不通。急 
用大皂荚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明矾一两。为末。每用半钱。重者三字温水调灌。不大 
呕吐。只微微令稀冷涎出一二升。当待惺。惺乃用药调治。不可便大吐之。恐过剂伤人。 脑 
宣不止。不蛀皂荚去皮子。蜜炙捶碎。入水。 取浓汁。熬成膏。搐鼻。口内咬定。良久涎 
出为度。 痰喘咳嗽。长皂荚三条。去皮子。一荚入麻油制巴豆十粒。一荚入蜜制半夏十粒。 
一荚入姜汁制杏仁十粒。火炙黄色为末。每用一字。安手心。临卧以姜汁调服之。神效。 胸 
中痰结。钓痰膏。用醋煮半夏研末。以皂荚膏和匀。入明矾少许。加柿饼捣膏。丸如弹子。 
噙之。 五痫膏。治风痫诸痰。取痰如神。大皂荚半斤。去皮子。以蜜四两涂上。慢火炙透。 
捶碎。以热水浸一时。 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少许。摊夹绵纸上。晒干。剪作纸花。每 
用三四片。入淡浆水一小盏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内。待痰涎流尽。吃脂麻饼一个。涎尽 
即愈。 胸腹胀满欲令瘦者。猪牙皂角相续量长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捣筛。蜜丸如梧子 
大。先吃羊肉两脔。汁三两口。后以肉汁吞药十丸。快利为度。觉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 
止。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诸油腻。 二便关格。皂荚炙。去皮子。为末。酒面糊丸。每服 
皂荚烧烟于桶内。坐上熏之即通。 便毒肿痛。用猪牙皂荚七片。 
煨黄。去皮弦。出火毒。为末。空心温酒服五钱。 
〔论〕 皂荚木有不结实者。凿孔而灌以生铁。用泥封之。便有荚。是兹木生化之原在 
金也。夫风木变眚。皆由于不得化气耳。风木阳也。阳极于上。而不能得阴以化。阳盛则阴 
从之。故中风喉痹之证。皆痰涎随风而上涌。癫痫证肝风合于心火。亦痰涎壅伏于包络。又 
阳实而阴不化。如风湿之胸腹肿满。及二便关格。皆风木之化穷也。惟皂荚禀金之辛。归水 
之咸。(色之皂者亦水)使木得金之化气以趋水。而后木之生气乃能孕育以无穷。所谓有化 
乃有生也。(观其采以九月十月可知)以此对待风木之不得金化。如阳盛而阴上从。及阳实 
而阴不化者。庶几可以转其化气。裕其生气耳。视他风剂之以祛散为功。迥乎不侔矣。抑其 
多主痰涎谓何。曰。肝胆同为津液府。而风升肝胆之气。固与元气无二也。风之淫者。阳实 
而阴虚。大非阴阳合和而化之元气矣。气病而液亦病。并后天水谷所化之液。皆乏真气以化 
营卫。止聚而为痰涎矣。痰涎之聚。转病乎气。而升降之化阻。于是有肺气壅滞咳嗽上气者。 
有肺胃俱伤气奔于上。喘咳烦悸。涕唾稠粘者有咳嗽喘闷。胸膈痞塞者。有胸腹结为症癖。 
支满。两胁抢心疼痛者。有痰逆呕吐。饮食不下者。有痰厥头痛。风涎眩晕者。有风痫惊骇。 
旋晕潮搐。口吐痰沫。仆地不省者。以上均由气病以病液。还因液病以病气。气之病于液者。 
始于肝。液之病乎气者。归于肺胃。此味以辛而咸者。为风木化源。并为水液化源。是先天 
之气化也。又辛咸中有甘。风木又以中土为化源。是后天之气化也。故随证而投主剂。佐以 
皂荚。无不奏功。大抵海藏所谓搜肝风。泻肝气。日华所云开胃。濒湖所云通肺及大肠气。 
三者合而此味乃能以风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