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81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81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者。有其资始。生精益气之说。岂其诬哉。惟本益阴。而又能化阳。虽化阳而还归益阴。 
是从天气以归于下之阴。即得从地气以达乎上之阳。人身从阴中达阳者。惟肝胆为先。杞子 
之由阴达阳。适合于肝。故入肝疗风而尤能明目也。 
肠滑者禁用。(士材) 
〔修治〕 去蒂及枯者。酒浸一宿。捣烂入药。 
枸杞虫 食枸杞叶。状如蚕。作茧为蛹时。取晒干收。 
味咸。气温。和地黄为丸服之。大能起阳益精。 

卷二十四枳
牡荆
内容:即俗所谓黄荆条。非蔓荆也。处处有之。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如榆 
而长。尖边有锯齿。五月杪间。开红紫花成穗。子如胡荽而有白膜裹之。 
x茎叶x 
味苦。气寒。 
附方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腰脚风湿痛不止。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 
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x荆沥x 
气味甘平。去心闷烦热。头昏旋晕目眩。心头洋洋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 
渴。除痰唾。令人不睡。治心风为第一。(贞白)化痰去风为妙药。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 
竹沥荆沥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濒湖)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 
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丹溪)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煎 
至一升六合。分作四合。日三夜一。 
〔论〕 牡荆汁冷而甜。丹溪故谓气实能食者用荆沥。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则此味似 
能于阳中守阴。所以治心风推为第一。更观心虚惊悸一方 
。即知其有合于离中之坎。而守其 
取沥法 用新采荆茎。截数尺长。加于两砖上。烧其中间。以器两头承取。热服。又法 
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其外。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卷二十四枳
木芙蓉
内容:一名拒霜。处处有之。插条即生。用叶并花根皮俱可。 
味微辛。气平。性滑涎粘。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 
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生研 
或干研末。生蜜调涂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 
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卷二十四枳
蔓荆子
内容: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 
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 
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 。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 
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 
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 
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论〕 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 
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 
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荆从 
苦温而成于辛凉。以升天始。以降地终。夫有温升。始有凉降。而有凉降。乃以成其温升。 
(阳不得阴。则阳无以化也。)东垣曰。诸阳气皆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上乘阳分。而阳 
道不行。此味成于凉降。能凉诸经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阳分。且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绎 
东垣数语。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温升散。推为风剂。孰知有妙于凉降以成其温升。 
不使阳之戾气。化为风眚者乎。(凉血则阳得阴以为守。而风木之气化自平。故此味专治内 
风。凡方书中用疗风证。须识此义。)或曰。本经首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此凉血之故欤。 
抑 
气也。虽水谷之悍气入卫。不能入于脉。然卫气充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遂能入于脉。 
是有充周之气。乃有精专者以入于营。固无二气也。然则如上主治。岂能外于温升之气乎。 
第温升之气无凉降。则阳中无阴。与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者无二义。惟此味本温升之气以归 
凉降。有阴降而阳随之化机。故能使阳入阴中。而营气得以贯注。遂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 
挛者伸耳。先哲言营之机不动。则卫气不布。斯语可互为参也。(即伏虎丹之治瘫痪。拯济 
换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汤之疗心痹。小乌犀汤之治行痹。神效黄 汤蔓荆子汤苦参汤之 
疗着痹。有一不由于营卫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参苦参汤。乃治营虚卫实而肌肉不仁者。可 
知兹味之用。以阴而达阳。即由阳以彻阴也。)再如洁古谓其凉诸经血。又曰气清。别录言 
其益气。大约凉血益气。妙皆以清气为关捩子。盖其气清者。阳得阴以化。东垣所谓阳道得 
行。即此是气益矣。故气虚而头疼。气虚而着痹。气虚而胸次痞。率于补气中用之。不可想 
见其气清即气益之微义欤。至其并能化阳之戾者。以气之虚者欲补。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 
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气以化之。总之于气胥益也。(观螈 一证。有牛黄散治其虚。更 
有胃风汤独活散治其实可见。)然则此味先入何经。乃合于凉血。以奏益气之功欤。曰。手 
太阳小肠受邪。蔓荆子除之。此说最当矣。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 
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主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东垣所谓诸阳气根于 
阴血者也。况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其上而受诸阳之施化者。实下而根 
柢于真阴之熏蒸也。所谓小肠之邪。即病于气化不清。除小肠之邪。非即凉血而令气清。气 
清而令气益乎哉。彼洁古云入太阳者。固包举手足两经而言矣。 
〔修治〕 去膜。打碎用。 

卷二十四枳
金樱子
内容:四月开花白腻。夏秋结实。如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味甚涩。宜九十月半黄时采。 
不尔反令人利。味酸涩。气平温。气薄味浓。阴中阳也。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凡开肠洞泻。便溺遗失。精气溢泻。以及血液妄行。寝汗不禁。皆脱也。虽云涩可待滑。收 
可待脱。还须裁其本。度其标。评其后先。定其缓急。(之颐) 
〔论〕 金樱子味酸涩。木化同金化。夫木之味酸。乃阴不能遽致于阳也。金之味涩。 
乃阳不得即达于阴也。是皆气化为之先。而不得流畅。故归之于味耳。然则阴阳之气俱脱者。 
此 
缪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小便不禁。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者。皆不宜用。 
〔辨治〕 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 
都失本性。大误。 
金樱根 气味与子同。准绳用治阳证脱肛。下寸白虫。取东行根同糯米。水煎。空心服 
。神效。醋煎服。化骨硬。 

卷二十四枳
木棉仁
内容:有草木两种。交广者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叶如胡桃。实大如拳。江南淮北所种。茎弱 
如蔓。叶有三尖如枫。实大如桃。此种本出南番。宋末始入。取其子。去壳用仁。 
气味辛热。微毒。入肝入肾。祛风湿及寒湿之药也。得地中之阳。复感秋金之气以成。 
辛能散风邪。热能除寒湿。凡下部有风寒湿邪者。宜之。(仲淳) 
肝肾虚者。不宜用。一切阴虚火炽。痿弱。下体无力者。咸忌。(仲淳) 

卷二十四枳
石南叶
内容:生于石间向阳处。故名。叶似枇杷。叶之小者。其背无毛。光而不皱。凌冬不凋。 
有二叶为花苞。二月开时如椿花。甚细碎。花罢渐生新叶。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宗 ) 
味辛苦。气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少阴经。五加皮为之使。恶小 
蓟。主益肾气内伤阴衰。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利筋骨皮毛。杀虫。逐诸风。浸酒饮。治 
头风。女子久服。令思男。能强肾治风痹。肾弱为要药。(濒湖)石南得火金之气。观其用 
当是金胜火微。止应有小毒。少阴属水。得金气之浓者。能生水。故养肾气。又肾肝在下而 
主筋骨。得所养则内伤阴衰自起。筋骨皮毛自利。脚弱自健也。(仲淳)同巴戟苁蓉锁阳鹿 
茸山萸枸杞。治肾经虚寒。精滑精冷。同白蒺藜桑叶首乌巴戟仙灵脾五加皮菟丝子威灵仙虎 
骨。治肝肾为风寒湿所乘。以致痹弱不能行动。小儿通睛。因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 
风。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用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 
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 
〔论〕 石南叶凌冬不凋。具足水中之阳。观其花于春。而叶即随发。是本水中元气以 
畅春木生化之用者。其味辛。是木媾于金而元气得以上达也。本经所云益肾气。盖益肾中阴 
气。(惟益阴气。故能疗五脏邪气。除热又逐诸风。)女子久服思男者。乃阴气盛则趋阳以化 
也。夫阴气盛而趋阳以化。则出地之风化得其正而风眚平。(阴气不足。则阳无以化而为风。 
阳 
之微。先于治风。在中风证多用之。亦以疗热痹。若不知本于肾气具足而趋所生。只等于辛 
散之风剂。则失之远矣。 
〔修治〕 三四月采叶。阴干用。 

卷二十四枳
南天烛
内容:似木而类草。江左州郡多有之。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临水生者尤茂。七月开小白 
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秋中绛赤如丹。 
x枝叶x 
味苦。微涩酸。气平凉。入心脾肾三经。主治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 
。令人不饥。变白却老。凡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面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 
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南烛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故有轻身长年等效。 
再变白之药多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仲淳)寒食采其叶。渍水染 
饭 
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治一切风疾。久 
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 
二斗。去渣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便同煎。 
x南烛子x 
味酸甘。气平。主治变白驻颜。轻身却老。功效尤胜枝叶。牧童食之。辄止饥渴。即其 
验矣。 
〔论〕 南天烛叶实。凌冬不凋。临水尤茂。是具足真阴之气者也。寒食日造青精饭。 
能资阳气。是水达于木也。七月结青实。九月乃紫。是本阴中具足之真阳。由金以裕其用。 
而火又达于金也。水达于木。则阴乘阳以升。火达于金。则阳御阴以降。(凡实至秋冬而紫 
赤者甚多。惟合于叶之染饭色青。乃为阴升阳降耳。)宜其变白却老。为修真家所须。 

卷二十四枳
紫荆皮
内容:高树柔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