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祖纲目 >

第13章

佛祖纲目-第13章

小说: 佛祖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乙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传法不如蜜多

  婆舍斯多。罽宾国人。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受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亦为王礼重。嫉斯多至。乃于王前论义。谓斯多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斯多曰。孰知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斯多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斯多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斯多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斯多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斯多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时王宫殿忽有异香。斯多肃然。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寻辞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问。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愿为决之。斯多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其一神业。其二鬼业。其三热石。热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汤。鬼业者。谓其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其夙债。神业者。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飨祀。恶业贯盈。宜罚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偿滥祭。王曰。幸尊者验之。三缘中。此果何者所致。斯多曰。此神业所致也。即命爇香临水。为其忏悔。须臾濒水现一长人。前礼斯多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来辞谢耳。已而遂隐。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斯多辞王。王躬罗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潜隐山谷。时彼国王名曰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长曰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次曰不如蜜多。和柔而常婴疾苦。王以问斯多。斯多为陈因果。王敬信受。后六十载。德胜嗣位。信向外道。因致难于斯多。不如蜜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斯多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斯多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年。师从谁得耶。斯多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斯多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斯多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蜜多。蜜多遂求出家。斯多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斯多曰。不为何事。曰不为俗事。斯多曰。当为何事。曰当为佛事。斯多曰。王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斯多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本性。无道亦无理。蜜多受偈已。问衣可传乎。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斯多乃现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瓶浮图而秘之。当此土晋明帝乙酉岁也。

  (戊申)佛图澄尊者入寂

  石勒殂。弟虎袭位。尤倾心事佛图澄。澄谓虎曰。帝王事佛。在恭俭慈忍。显赞法道。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民有为恶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罚乎。但杀不可滥刑。不可不恤耳。永和四年十二月。澄谓弟子曰。石氏当灭吾及其未乱。失逝矣。乃遣人辞虎。虎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即至寺慰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繇增损。有可恨者。国家存心佛法。建寺度僧。当蒙福祉。而布政暴虐。刑罚交滥。特违圣典。终无福祐。能敷仁政。祚或可延。虎号恸悲咽。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至八日安坐而逝。寿一百七十岁。入道一百九年。酒不逾齿。食不过中。非戒不履。立寺八百九十三。所度弟子七千余人。凡澄所在国人。无敢向其方涕唾便利者。每相戒曰。莫起恶心。大和尚知。汝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后有僧自雍州来。见澄西入关。以闻虎。虎命发冢。惟块石存焉○竺佛调久师澄。住常山寺积年。或分身他处。或经岁入山。赍干饭数斗。归常有余。有僧随调。山行。值雪。调入虎窟中宿。虎还共卧。后自克亡日。远近皆至。调曰。人身无常。能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必同契。言讫。端坐而逝。弟子入山。见调坐岩上。众礼曰。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乃不见。众共开棺。惟衣履存。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四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五(闰字号)


  甲子(晋哀帝兴宁二年起)丙寅(帝奕太和元年)辛未(简文咸安元年)癸酉(孝武宁康元年)丙子(改太元)丁酉(安帝隆安元年)壬寅(改元兴)乙巳(改义熙)己未(恭帝元熙元年)庚申(宋高祖永初元年)癸亥(宋文帝景平元年止)

  南北朝 宋。刘姓。八主。共六十年。魏。拓拔姓。十二主。共一百四十九年。分而为东西魏。

  (丁卯)支遁法师隐居剡山

  支遁。字道林。壮岁出家。兴宁二年。至都讲道行般若经。谢安王义之殷浩郗超孙绰许询何充王坦之等。皆与结方外交。太和二年。归隐剡山。尝著铭以勖众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羁谨守明禁。抗志无为。有遗以马者。畜之曰。吾爱其神骏耳。有遗以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晚移石城山。木食涧饮。复至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听者钦服○慧永。内江潘氏子。与慧远同师道安。相期结屋罗浮。及远为安所留。永乃先至。浔阳刺史陶范。留憩庐山舍宅。为西林以居之。峰嵿别立茅室。尝有一虎驯伏。入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

  (己卯)道安法师至长安

  道安。常山卫氏子。世业儒。年十一出家。师事佛图澄。读书日记万言。才辩无敌。性聪而貌丑。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澄殁。率徒众依陆浑山。宁康元年。至襄阳立檀溪寺。时有高士习凿齿。诣安。自称曰四海习凿齿。安应声答曰。弥天释道安。太元四年。秦主符坚攻拔襄阳。得安而喜。谓左右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才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大弘法化。

  (丙戌)慧远法师住庐山

  慧远。雁门贾氏子。少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宿儒先进。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与弟慧持。造道安法席。闻出世法。而悦之叹曰。儒道九流。特糠秕耳。遂出家。时门徒数千。远居第一座。安尝谓众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及关中扰乱。安散其徒。各随所往。靡不谆谆规诲。独远不闻一言。因怪问之。安曰。若汝者吾尚何言哉。遂自荆州。将之罗浮。抵浔阳。见庐山爱之。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学侣渐众。远虑居隘。非弘道之所。其夜山神忽见梦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母他往。一夕天大雷雨。诘旦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刺史大相感动。乃为建刹。丙戌毕功。名其殿曰神运。号曰东林。先是陶侃刺广州。渔人见海中有神光。网之得金像文殊。后商人于海东。获一圆光。持以就像。若弥缝然。侃以送武昌寒溪寺。及侃移督江州。迎像将还。至舟而溺。及寺成。远至江上。虔祷。像忽浮出。遂迎至神运殿。造重阁以奉之。

  (戊子)二十六祖不如蜜多传法般若多罗

  不如蜜多。姓刹帝利。南印度王之次子。既得法于婆舍斯多。后行化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蜜多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曰。此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徒众。议曰。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蜜多至。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忿。即以幻法。化一大山于蜜多顶上。蜜多指之。忽移化山。还压彼头。复以手按地。地动。五百外道皆不能立。梵志怖惧。忏礼蜜多。蜜多复按地。地静。指山。山灭。王异日大治斋。集诸外道。恳蜜多预会。蜜多初不欲行。而知所会地将陷。乃往。王喜曰。师肯来耶。蜜多曰。吾非应供。来救死耳。此地已为龙窟。须臾当下陷。王大恐。与其众俱如高原。反顾其地。已渊然成湫矣。王益敬信。蜜多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且曰。王国有圣人。当继我法。先是东印有婆罗门子。年二十。幼失殳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人。遂名曰璎珞童子。丐行闾里。有问汝行何急。即曰。汝行何缓。问何姓。即曰。与汝同姓。人莫测之。一日王与蜜多。同车而出。璎珞稽首于前。蜜多曰。汝忆往事否。答曰。我忆往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演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蜜多谓王曰。此大势至菩萨也。继后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九年却返此方。遂以昔因。名童子为般若多罗。付正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蜜多既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现形如日。少顷复呈十八变。出三昧火。自焚。雨金色舍利。王以金塔閟之。当此土晋武帝戊子岁也。

  (己丑)道安法师入寂

  太元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道安见有异僧出入窗隙。安以生处问之。异僧手指西北。即时云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一日感庞眉尊者降。安出所制似之。尊者钦叹。以为尽契佛心。仍许以密助弘通。安识其为宾头卢。因设日供。门弟子通其业者数十人。有法遇者。传教长沙。徒众数百中。有一人私饮。遇纵而不举。安廉知之。即封荆以寄。遇抱荆泣曰。董众无状。远遗师忧。于是俯伏受谴。安左臂有一肉串。隆起如印。捋可上下。而不出腕。时号印手菩萨。

  (庚寅)慧远法师结莲社

  晋室式微。天下奇才。绝俗之士。多隐居不仕。来归慧远。远曰。诸君倘有心。净土之游。宜加勉励。于是率众共结莲社。一心念佛。期生净土。令刘程之。著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远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夫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暗蹈大方者哉。请言其始。菩萨初登道位。甫窥玄门。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其神变也。则令修短葺常度。巨细互相违。三光回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怀矣。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穷玄极微。尊号如来。神体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