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祖纲目 >

第29章

佛祖纲目-第29章

小说: 佛祖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子(唐德宗兴元元年起)乙丑(改元贞元)乙酉(顺宗永贞元年)丙戌(宪宗元和元年)辛丑(穆宗长庆元年)乙巳(敬宗宝历元年)丁未(文宗太和元年)丙辰(改元开成)辛酉(武宗会昌元年)癸亥(唐武宗会昌三年止)


  (甲子)怀海禅师开法百丈

  怀海。既传心印。无何住洪州大雄山。山号百丈。道一令人持书并酱三瓮至。海集众上堂。开书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海便打破。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又曰。圣地习凡。因佛入众生中。同类诱引化导。同渠饿鬼肢节火然。与渠说般若波罗蜜。令渠发心。若一向住在圣地。凭何得至彼共渠语。佛入苦处。亦同众生受苦。只是去住自繇。不同众生。

  ○明瓒禅师说法衡岳

  明瓒。即懒残。执役衡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宰相李泌。为德宗言其高行。有诏征之。使者至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谢恩。瓒寒涕垂膺。使者见而笑。令拭涕。瓒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竟不能致。刺史将祭岳祠。方修磴道。中夜风雷。一峰陨巨石。当道横卧。修磴者以十牛挽之。而又以数百人助挽。屹不动。瓒笑曰。无烦多力。遂履石。石盘旋而动。声若震雷疾下。路遂开。人始神之。寺门外虎豹忽成群。瓒语众僧曰。为尔尽驱彼。授我棰。众以棰授。瓒才出寺。一虎遽衔瓒去。而虎豹亦随绝踪。瓒尝有歌曰。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吗。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多言复多语。繇来反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谤天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须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高。吃饭从头'打…丁+聿'。将功用功。展转冥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湛然法师入寂(天台宗)

  兴元元年。湛然将入灭。告其徒曰。大道无方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聊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斯而已。言讫而化。翰林梁肃题其碑阴。称为命世。亚圣云。

  (乙丑)居士庞蕴参希迁禅师

  庞蕴。字道玄。襄阳人。父任衡阳太守。寓居城南。蕴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建庵修行于宅西。贞元初。首谒希迁。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迁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迁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对曰。若问蕴日用事。直下无开口处。迁曰。知子恁么。方始问子。蕴遂呈偈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迁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法常禅师住大梅

  法常。襄阳郑氏子。幼岁出家。初参道一。问如何是佛。一曰。即心是佛。常即大悟。贞元初。遂往鄞县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缚芽燕处。示众。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但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一。常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曰作么生。僧曰。又道非心非佛。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举似一。一曰。梅子熟也。

  ○惟俨禅师住药山

  惟俨。自传心印。贞元初。因憩药山。喟然叹曰。吾生寄世。若萍蓬耳。又何效其飘转耶。遂披蓁结庵。才庇趺坐。乡人赍携饮食。奔走而往。俨曰。吾无德于人。何以劳人乎哉。并谢不受。乡人跪曰。愿闻日费之具。曰米一升足矣。自是尝以山蔬佐食。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槃。昼夜若一。后数岁而僧徒葺居僧室。梁栋鳞差。参学之众。不可胜数。示众曰。祖师只教保护。若贪嗔起来。切须防御。莫教掁触。是你欲知。枯木石头却须担荷。实无枝叶可得。虽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绝却言语。我今为你说这个语。显无语底。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又曰。如今出头来。尽是多事人。觅个痴钝人。不可得。莫只记策子中言语。以为自己见。知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此辈尽是阐提外道。

  ○灵默禅师住五泄(马祖一法嗣)

  灵默。初谒道一。一接之。因披剃受具。次谒希迁。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迁据坐。默便行。迁随后召曰阇黎。默回首。迁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什么。默于言下大悟。遂拗折拄杖。而栖止焉。贞元初。入天台。住白沙。复居五泄。僧问。何物大于天地。曰无人识得伊。曰还可雕琢也无。曰汝试下手看。

  (丙寅)马祖道一传法庞蕴

  庞蕴。至江西。参道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一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又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一曰。我这里无水亦无舟。说甚么筋骨。蕴于言下大悟。作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悟后以舟尽载珍橐数万沉之洞庭湘右。舍宅为寺。自是生涯惟一叶。蕴妻庞婆。及一男一女。女名灵照。鬻竹器以供朝夕。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一日蕴坐次。问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作么生。照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蕴乃笑。又一日蕴宴坐。蓦地曰。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庞婆接声曰。易易。饥来吃饭困来睡。照曰。也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又一日卖笊篱。下桥乞扑照见亦去身边卧。蕴曰。你作甚么。照曰。见爹倒地。特来扶起。蕴曰。赖是无人见。一日庞婆入鹿门寺作斋。维那请疏意回向。婆拈梳子插向髻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

  ○昙藏禅师隐居衡岳

  昙藏。受心印于马祖。后谒石头。莹然明彻。贞元二年。遁衡岳绝嵿。人罕参访。寻以脚疾。移止西园。禅侣日盛。一日自烧浴次。僧问。何不使沙弥。藏乃抚掌三下。尝养一灵犬。夜经行次。其犬衔藏衣。藏即归于丈。又于门侧伏守。忽一夜频吠。奋身作猛噬势。诘旦东厨有一大蟒。长数丈。张口呀气。毒焰炽然。侍者请避之。藏曰。死可逃乎。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实性。激发则强。慈苟无缘。冤亲一揆。言讫。其蟒按首徐行。倏然不见。一夕有群盗至。犬亦衔藏衣。藏语盗曰。茅舍有可意物。一任取去。终无所吝。盗感其言。稽首而散。

  ○隐士李源访比丘圆泽

  初安禄山。陷东都。李憕为留守死之。憕子源。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舍第为慧林寺。寺僧圆泽。与源厚善。相率游峨眉。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繇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汲水。泽指而泣曰。所不欲繇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下。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吾以三生为比丘习禅。于湘西岳麓寺有巨石。源闻悲悔。至暮泽亡妇乳三日。源往视之。儿果笑。后如期至吴。赴其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乃呼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桌上瞿塘。遂隐不见。源居寺五十余年。卒年八十余。

  ○梁肃居士修天台止观论成

  梁肃。自谏议入翰林。深于台宗之学。修天台止观论。建中五年甲子。首事笔削三年。贞元二年丙寅。功毕著止观统例。略曰。夫止观何为也。导万化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证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御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而体神。语其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玄之门可窥也。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繇作也。夫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也者。相对之义。中道也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繇本以垂迹。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一三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法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中。举假则无法非假。举空则无法不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