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

第3章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第3章

小说: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么是什么”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 注意观照自己的苦,来学习实践佛教的本质


  在接近尾声之际,所要讲的要点是:“宗教”这个名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请各位好好的观察思考。“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悟些什么呢?其实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才这么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么是什么”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后,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各位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固且确定地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进,这必须以明了“什么是什么”做为基础,也就是真正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一般世间的“知识”,也不是那一知半解错误的“知识”-使自己迷失在不好的却误以为是好的,或迷失于会生起苦,却误以为不会生起苦的事物中。这两句话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己能逐渐明了“苦”的真相,如此才是正确符合佛教的本质。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若每天只顾埋首于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为什么像我们这一群,偶尔也会有明觉的心念,但却没有能力去观察出“什么是什么”的真理?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后,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么?所生起的“苦”正停留在内心煎熬着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是从那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带来的苦受,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着经典来学习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只是沉迷在经典中读死书的方法,以为这样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什么是什么”的。虽然在经藏中充满着“法”的解释,这个东西是怎样的,那个东西又是如何的,听了之后也不过像鹦鹉学话一般,只是记住罢了,但却无法进入万事万物的真相,只有在观照着身心的真理中,才能进入“苦、烦恼、大自然及所接触之事物”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质。


  那些不曾听过或看过三藏经典的人,却曾微细地去审察、观照每一次所生起的“苦”和正在燃烧着内心的“苦”,比起那些打开书研读三藏经典,但只是将它记住和明白的人,更能直接正确而又清楚地学习着经典。我们试着想想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着经藏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存留于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什么是什么”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着苦,有着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我们还不认识那正在形成的自己,那主宰着生命的自己,或者被称为“自己”的“我们”。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着“感受”和“思考”,正处于欲望中,有意地随着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不必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只要一开始我们就能明了“什么是什么”,就能正确地去实行,那时,我们就立刻成为佛陀或证果的圣者。同时,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是那么圆满无缺,能最正确又直接的明了“什么是什么”后,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果、涅槃的境界。   
 
第二章 三法印



一切事物皆在“无常、苦、无我”的状态之下。
佛教所有教诲的目的,就在指出这三种性质。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前篇已经述说过,道德和宗教有着不同的界限,我们应该好好地将这个题目划分清楚,以免出现任何冲突或混淆。在此重申一次:道德是属于社会、世间的基本修行原则,为的是熄灭世间不同程度的苦和不安,让人们生活在和平安乐中。至于宗教的任务则更为超越,能熄灭并拔除各式各样的忧悲苦恼,这是超越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烦恼;譬如自己内心的纷乱,从生、老、病、死及至细微的烦恼所生起的苦,那不是道德性质所能拔除的,而属于宗教性质的范围,是宗教的责任。它能够直接协助我们拔除种种的苦,因此说它们在不同的界限范围内。虽然我们把道德纳入宗教的一部份,但只是被划定于某一个范围内,它的任务也只是这一些罢了,远不如宗教范围所包含的广阔。


  总而言之,道德比不上佛教或其它宗教之戒律和法所共有的原则来的完善,戒条的五个共同原则是:


  (一)不要存心以身、口侵犯残害别人 (不论用那一种方式生活都应如此),相反的要有慈悲心、仁爱心,不要互相鄙视,而应团结合作;不应执持己见,应有感恩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都难免会生、老、病、死,所有的人和动物相互之间,都有着不能避免的亲切与恩惠。


  (二)不要偷盗、争夺。在社会或人群中,不论在人前人后,都不要占人便宜,应该以合法的方式谋生。对于学问和善业,人们都必须互相帮忙、尊重,乐于助人,精进地为前途而求上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奋地负起责任,不要成为小偷,而应将优良传统的德行延续下去,为大众利益着想,彻底地实行民主生活方式。


  (三)不要侵犯别人所喜爱的人和物,不要放逸自己,随着欲望的洪流而流转;相反地要满足于自己以合理的方式争取和拥有的事物,也随喜别人所喜爱的东西。不要纵情于欲乐享受,应生活简朴,不要因贪心而违反法律。


  (四)不要以身口或文字来欺骗造恶,相反的应做一位可信赖的人,对人有利益、正直、不偏私、不虚伪。


  (五)不要成为六恶行“酗酒、嫖妓、赌博、结交损友、半夜游荡、好吃懒做”其中任何一项的俘虏,也不要耽迷于色法和心法,而导致沉迷、上瘾,使我们放逸、迷醉,失去醒觉的心念。相反的应有正见、正确信仰,不迷信,有圆满的觉智,不粗心大意。对于我们的教育,要耐心学习,能自我控制,不论是朋友或敌人,都能好好对待。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时间地点,少欲知足,懂得社会人事关系,谨慎、有礼,有教养,不固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罪恶有羞耻和惭愧心,害怕造恶。有良好的品行和善良的朋友,喜欢行善,不为人所鄙视,懂得因才施用和结交益友等等。


  一切道德的目标,只是为社会带来安宁、秩序及基本的和平安乐。道德是一般人所应有的品行,并不是那可断除一切习气烦恼成为圣者的崇高灭苦目标,后者正是宗教的任务,这个重点必定要把它区分出来。


  我要重提所谓佛教,即是那简短又被制定的主题-“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这原则应该牢固的限定着,因为它可使我们更容易明白佛教。尽管佛教有数以万计的理论,我们却能轻易地明白,这只不过是去了解“什么是什么”罢了!若我们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虽没人教导,也有能力正确地去实行一切事务;否则即证明我们还不能完全地了解“事情是什么”这个要点,希望大家能将它视为一般基本而又不能缺少的原则。假如我们已真正了解“什么是什么”,其意即是我们必定晓得应如何去履行某一件事务,譬如能彻底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的责任、工作、职业是什么?生命最终的来去是什么?....等等。我们就有能力圆满地去实行一切人生的责任,直到所谓的涅槃,这就是我们最终的行程,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去实践的天职。因此才这样简单的总结:明了“什么是什么”就是佛陀觉悟的真理。当我们完全明了“什么是什么”或“生命是什么”,才有能力熄灭苦,使我们的生命没有苦,那就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证悟的真理。



  ● 宇宙三种特性──无常、苦、无我


  现在,我要继续谈谈所谓的“什么是什么”这个题目,如果依照佛教的原理,就要了解万物都有着三法印的特性。因此,今天就讲解这三种特性。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三种特性,即是老年人所常说的无常、苦、无我 (译者注:北传的佛法三法印即是无常、无我、空) ,但是这三种特性的含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深奥的,内容错综复杂,难以明白。我们一定要特别用心去了解它们,当我们要回答“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就会显得轻而易举。我们可直接了当地回答:每一种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这就是万物的真理。


  “无常”(Anicca) 译为不永恒,一切的“诸行”,都是因缘和合,不断地变化,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苦”即一切“行”都有苦的特性,当清楚地观照,就会感触到惊愕并为受者带来苦受;“无我”译为“不是自我”,不论是“行”或“非行”的事物,都没“自我”的感觉,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执持为“自我”,假如我们已经确实清楚洞悉一切事物,则将自然产生“没有自我”的感觉。但是我们却迷失地认为有个“我”、有个“自性”,这是因为不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希望各位能知悉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是世尊最常用来教导众生的法语,若将一切的教诲浓缩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