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

第19章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19章

小说: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亿股,2008年8月股价达元,投资增值10倍,按照深发展20多亿股计算,新桥用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 1 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又有什么意义?
5。 华夏银行
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元,净赚超过56亿人民币。目前德国人对华夏银行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6。 中国交通银行
汇丰银行持股交通银行的股权,出资亿元购买亿股,每股为元。交通银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汇丰银行净赚近800多亿元,2007年交通银行国内A股发行上市时汇丰银行又赚取500多亿元,合计将近1 400亿元,10倍回报。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3)
7。 中国建设银行
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亿美元购买建设银行9%和的股权,每股定价约港元。发行价格港元,最高市价港元。按照目前建设银行共有2 247亿股计算,两家净赚1 300多亿港元。
8。 浦东发展银行
花旗集团出资6 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的股份,超过亿股,每股约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的股份。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元的数倍。
9。 民生银行
2004年,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以亿美元(约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民生银行亿股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目前该股已达12元多,加上两年送配,市值已达50亿元,淡马锡净赚约40亿元。
上述交易低价转让外资净赚约9 200多亿元,加上下面广发行,损失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转让的损失,再加上已经全部完成合资的等待上市的几十家地方银行,未来损失将越来越惊人。
10。 广东发展银行
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元,就控制了拥有3 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还各搭进去60亿元,共180亿元。把银行白白送人还要再搭进去180亿元,已经完全超越了市场交换的范畴。
11。 渤海银行及地方银行
2005年挂牌成立的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宣布,渣打银行以亿美元购入即将成立的渤海银行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除了参股渤海银行之外,渣打银行参股光大银行当时也在进行中。这段时间里,外资银行在华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中国的银行无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资银行参股或控股。
12。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保险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汇丰2002年投资6亿美元入资平安;平安集团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8港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 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亿元。
13。 新华人寿
新华人寿即将上市,现在苏黎世保险持有新华人寿22 800万股,每股元,持股比例为19%,成为新华人寿的最大单一股东。但实际上,目前新华人寿的实际控制者是东方集团,由于东方实业和东方集团分别持有新华人寿5%和的股权,再加上东方集团持有新华人寿其他股东的股权,东方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人寿的股权肯定超过20%。据说,苏黎世通过中国公司暗中控股已超过56%,投资34亿元,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亿元。
上述廉价卖给外资的银行股,无一不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最低的如兴业银行甚至不到市场价格的1/10。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四家损失就超过7 500亿元,仅2006年一年银行股贱买损失就超过6 000亿元,整个银行金融领域能统计到的损失就超过万亿。根据时任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组长葛延风讲,解决全国的医疗问题每年6 800亿元就够了,可是仅仅几家银行就把全国的医疗费用送给了外资。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1)
为了走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在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外向型的出口经济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短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收到刺激经济的效果,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环比均下降,同比增长只有,创下1992年有季度数据统计以来的新低,但与全球的负增长相比,仍属一枝独秀。由此,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与欧美脱钩说甚嚣尘上。但此时,国内经济政策早已转向,政府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用出口退税维持出口企业菲薄的赢利,让出口企业获得喘息之机,一个历经20多年培育、行之久远的外向型经济体,不可能一夜之间与世界经济脱钩。曾经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表示,中国不存在内生性的经济危机,“中国是出口危机”。而国内的表述方法则是“结构性危机”,表述方法虽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从另一个出口巅峰国日本可以看出,世界现行的出口、消费型经济走向彻底的衰败。欧美经济学家铁口直断,日本经济模式崩溃了。这个经历了“失落的10年”国家,正在经历失落的20年。
日本的数据令人震惊,在连续4个季度的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总量萎缩之后,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一季度萎缩4%,GDP回到1992年的水平。这当然不是世界经济末日,但意味着现有的出口经济模式已经穷途末路。
日本所有一切经济构造都是为出口经济服务的,劳动者的薪酬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压低,日元汇率一直由政府掌握在“恰当”的范围内,银行的贷款与股市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银企联合、互相持股的模式一时蔚为壮观。日本拥有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不用解决建立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难题,日本企业的管理是世界级教材,同时,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瓶颈,日本早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参股全球各大资源性企业,以防止1973年的石油危机重新上演。
如此精密的一部出口机器,简直是工业出口国的样板,即使韩国、亚洲四小龙、中国全都依此模式取得过炫目的成功,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日本国内长期维持的低薪与养老资金的不足一方面鼓励了工薪族的斗志,另一方面抑制了国内的消费。日本政府发布劳动白皮书显示,2006年,反映物价上升率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比2005年减少,但总劳动时间却同比增加,为年间1 811小时。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截至2009年3月,日本家庭平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变动影响)连续13个月出现下降。2008年情况更糟,根据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2008年6月全日制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较2007年少了,为万日元。10年来,首次跌破30万日元大关。
日本人在国内虽然没有享受到高薪消费的乐趣,但相比其他国家,30年来企业的总体薪酬成本还是大有提高,这拜日元升值所赐。198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是美国人的48%,由于工资水平上升与日元汇率飙升,5年后,按美元计算,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便缩短到了区区15个百分点。而到了199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更超出了美国的37%。这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厂,只能成为加工厂的领导者,才能收回高昂的成本。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2)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0年代推出“列岛改造计划”,最近制定的“开拓未来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投资总额高达万亿日元,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仅财政支出就达万亿日元。这些计划有成功有失败,总体而言,在经济起飞时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工业化完成后成功的概率较低。
日本政府推动的高科技项目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机器人方面,或者远远落后于美国,或者商业化前景不明。2009年又有报道,日本政府将推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为期3年,总额达6万亿日元(约合亿美元)。
日本在高科技行业的逐渐落败,说明日本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模式没有刺激企业进行整体创新之功效,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积极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没有能够让日本经济复苏,除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之外,说明日本政府消费已经到达极限,增加在本已十分完备的交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的投资,等同于浪费。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金融模式管制极多,往往在实体赚得厚利通过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将大部分利益返还给美国金融机构。德国同样以银行业为主,但德国的内需启动有统一前的东德为支撑,而后欧盟又为德国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市场,而日本却不具备这些优势。
如此完备的一部出口机器已经走到头了吗?西方人说是的,因为最敢消费的美国人正在深度节俭;但日本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不愿意放弃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
据日本共同通信社报道,日本政府于2009年5月发表的2009年版《制造业白皮书》将目光瞄向持续扩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中产阶层,白皮书建议日本制造业产业积极开发这一群体需要的产品。白皮书分析说,在金砖四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年可支配收入超过5 000美元的消费者已经从2002年的约亿人增加到2007年的约亿人。日本企业应该更多地重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实际上,从2002~2007年,日本经济有微弱却长期的增长,主要依靠强劲的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带动,对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幅度增长,并且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而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价格下降。
如果要继续成为出口强国,也许新兴市场是最好的选择,但前提是这些学习日本以出口兴国的经济体能够找到扩张内需之路。日本不过是个案例,说明在发达国家需求饱和后,全球不得不转向潜在的消费国家。
发达国家消费、东亚地区形成高低不同的产业生产链条的模式,将被全球消费,经济产业链条与货币一体化的模式所取代。传统的出口经济模式宣告崩溃。
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现成老师就是曾经取得成功的日、韩等国,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政府主导色彩更浓,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更低,据克鲁格曼所言,这个数字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到2009年,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而墨西哥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占到美国工人的11%。
中国出口到欧美的产品以低端的生活必需品居多,有刚性需求,但中国显然无法回到过去将全部产能泄泻到欧美市场的老路。美国人开始去杠杆化,开始存钱了。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