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104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04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阴。是以阳明之不言主客者。谓阳明金气司天。则干刚在上。胜于内。则与肺金相合。故不言主客者。论天之道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太阳之气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气。 
即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曰感寒则咳者。谓太阳与寒水之有别也。按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脉在肺。皆积水也。盖水在地之下。故曰至阴。大地之下皆水。故为 
盛水也。与肺金之上下交通。而皆积水者。水上连乎天。而天包乎下也。是以主胜则喉嗌中鸣。乃在下寒水之气。而上 
出于肺也。此乃论主客之末章。故以阳明太阳。兼申明司天在泉之微妙。)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 
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徭同陶。大关节者。手足之十二节也。厥阴在泉。始之客气。乃阳明燥金。厥 
阴主筋。筋燥是以关节不利。次之客气。乃太阳寒水。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寒气淫于内。则太阳受之。 
故内为痉强拘螈。即 证也。终之客气。乃在泉之风木。故外为不便。不便者。亦筋骨之不利也。灵枢根结篇曰。骨徭 
者。筋缓而不收也。所谓骨徭者。摇故也。在泉之主气。乃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节骨徭并。腰腹时痛者。 
三气之为病也。)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脾 足病。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 
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 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四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为腰尻股 足病。皆太阳之经证。 
同气相感也。次之气。乃厥阴风木。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证。盖木淫而土病也。终之客气。乃少阴君火。 
主气乃太阳寒水。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 
火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燥金。客气乃厥阴风木。众痹者。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膈 
中众痹皆作。发于 胁。乃阳明之气。乘于厥阴之经也。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太阳寒水。魄汗、表汗也。汗 
乃阴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气上逆也。以土胜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于表也。再按众痹似属阳 
明。十二经中。惟手足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而交于承浆。故曰。以右应左。以左应右。)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 
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足痿下重。便溲 
不时者。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而下及于内也。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阴之主气自 
病也。隐曲者。乃男女之前阴处。故曰隐曲。谓隐藏委曲之处也。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客气乃司天之湿土。是以主 
胜则寒气逆满。盖水淫而上乘于土。故逆满也。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厥阴风木。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者。湿 
气上逆。而病及于厥阴之经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秋金。客气乃少阴君火。火能制金。故不上胜也。)少阳在泉。客胜则 
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少阳在泉。始之客气。 
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阴湿土。次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秋金。终之客气。乃少阳相火。主气乃太阳寒水。 
腰腹痛而反恶寒者。客胜而太阳之主气病也。太阳之气伤。故恶寒也。甚则溺白下白者。病及于阳明。太阴之主气也。 
盖金主气。气化则溺出。溺白者。气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气伤而大便色白也。因客胜而主气反病。故曰反。主 
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因主胜而 
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阴同候。谓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朱卫公曰。水湿下逆。是以二火反上炎 
而自焚。徐东屏曰。有客之胜气。病在于内者。有主之胜气。病在上者。有因客胜而主气自病于下者。有因主胜而客气 
自病于上者。是以此节又翻一论。学人当引而伸之。)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下为 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清气动下者。清肃之天气而动于下也。少腹坚满而数 
便泻者。太阳寒水之病也。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者。太阳水寒之气发于下也。下为 溏者。水下泄也。寒厥于肠。 
上冲胸中。甚则喘者。寒气逆乘阳明之大肠。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脏也。灵枢经曰。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大肠与肺胃相合。而并主金气。此与阳明司天之大义相合。)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寒复内余者。太阳寒水之客气入于内。而复内有余也。腰尻股胫足痛者。太阳之经证也。屈伸不利者。太阳之主筋也。 
按太阳者。水中之阳。天之气也。寒水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水上通乎天。天行于地下。故曰司天。曰在泉。六气随天 
气而绕地环转。故在阳明司天。而曰清复内余。在太阳在泉。而曰寒复内余。谓司天在泉之气。上下相通。人居于天地 
气交之中。而上下之气。复有余于人之内也。故俱不言主气客气。盖司天在泉。一气贯通。皆论天之道也。张玉师曰。 
按腰尻痛者。病在血也。屈伸不利。病太阳之气也。股胫膝痛者。病在血也。天为阳。地为阴。天主气。地主脉。论天 
地则天包乎地之外。论人又气居于血之中。盖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乃阴阳交互之妙用。)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 
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高者抑之。谓主气之逆于上也。下者举之。谓客气之乘于下也。有余者。胜气也。不足者。所不胜之气而为病也。佐 
以所利者。利其所欲也。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是以厥阴之胜。佐以苦辛。心欲 。急食咸以 之。是以少阴之胜。 
佐以苦咸。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是以太阴之胜。佐以辛甘。肺欲收。急欲酸以收之。是以燥淫所胜。佐以辛酸。肾 
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是以寒淫所胜。佐以甘苦。和其所宜者。利其五味之所宜也。如厥阴色青宜食甘。少阴少阳色赤 
宜食酸。太阴色黄宜食咸。阳明色白宜食苦。太阳色黑宜食辛。安其主客者。使各守其本位也。适其寒温者。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治温以凉。治凉以温也。同者逆之。谓气之相得者宜逆治之。如主客之同司火热。则当治以咸寒。如同司寒 
水。则当治以辛热。温凉亦然。此逆治之法也。异者从之。谓不相得者。当从治之。如寒水司天。加临于二火主气之上。 
客胜当从二火之热以治寒。主胜当从司天之寒以治热。余气皆然。此平治异者之法也。)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 
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此承上文而言四时主客之气。各有本位之正味也。上章论主 
客之胜。已论治于前。故曰余已知之矣。然本气之自有盛衰。其于补泻之正味为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 
其补以辛。(木位之主。厥阴所主之位也。此乃四时不易之定位。故曰位。如未至所主之时。而阳春之气先至。此气之盛 
也。宜泻之以酸。如至而未至。此气之衰也。宜补之以辛。盖木性升。酸则反其性而收之。故为泻。辛则助其发生之气。 
故为补。)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二之气。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气。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 
热之气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气先至。此来气有余也。宜泻之以甘。盖从子而泄其母气也。如至而不至。此气之不 
及也。宜补之以咸。盖以水济火也。王子律曰。肾水不足。则心悬如病饥。水气之不济也。)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 
以甘。(土主于四之气。如主气之时。埃蒸注雨。气之盛也。宜苦以泄之。泻其敦阜之气。如化气不令。风寒并与。主气 
之不足也。宜补之以甘。盖气不足者。补之以味也。)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五之气也。如未及时而清肃之气 
早至。此气之盛也。其泻宜辛。以辛散之也。如至秋深而暑热尚在。气之不及也。其补宜酸。以酸收之也。)水位之主。 
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终之气也。如未及时而天气严寒。冰雪霜雹。气之盛也。宜泻之以咸。盖咸能泄下。从其类而泻 
之也。如已至而天气尚温。此气之不及也。宜补之以苦。盖苦味阴寒。而炎上作苦。助太阳标本之味也。所谓调之正味。 
以平为期。勿使四时不平之气而为民病也。)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此加临之六气。而有太过不 
及之正味也。六气营运。无有定位。如宾客之外至。故曰客。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如气来不及。宜补之以辛。气 
来有余。宜泻之酸。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主气有余。则气行于外。客气太过。则气乘 
于内。故当兼用五脏所欲之味以调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咸当作酸。脏气法时论曰。心苦 
缓。急食酸以收之。按论主气。先言泻而后言补。论客气。先曰补而后曰泻。盖补泻之道。有宜补而不宜泻者。有宜泻 
而不宜补者。有宜先补而后泻者。有宜先泻而后补者。有宜补泻之兼用者。神而明之。在乎其人。)太阴之客。以甘补之。 
以苦泻之。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 之。(脏气法 
时论曰。心欲 。急食咸以 之。盖少阳乃心主之包络也。)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脏气法时论 
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脏气法时论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盖气充肌腠。津随 
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此 
言阴阳之有太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矣。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王子律曰。 
三阴三阳。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气血皆多者。是以用药之有异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 
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