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13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3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天。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此言地之九九。人之九九。而 
通乎天之六六者。皆本于阴阳。阴阳者。五行所生之三气也。是以地之九州。人之九窍。皆通乎天气。盖天有此三气。 
地有此三气。人有此三气也。)故其生五。其气三。(生五者。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也。气三者。五行所生三阴三阳 
之气也。承上文而言。以五行所生之三气。而后能合六六九九之数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此三气。 
三而三之。以成天之六气。地之六气。人之六气也。天之六气者。以冬至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 
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厥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所谓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也。地之六气 
者。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 
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此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也。人之六气者。脏腑三阴三阳之气也。 
是以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所谓 
亢则害。承乃制。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也。)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再以天地人之六气。三 
而三之。合则为九九。九九分为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盖以九州配九窍。九野配九藏。故曰九野为九藏也。以地之九州。 
通乎天气。天之三气。分为九野。是地以九九制会。而合天之六六也。以人之九窍。通乎天气。天之三气。分为九藏。 
是人以九九制会。而合天之六六也。高士宗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附城郭者也。胀论曰。胸腹、 
肠胃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盖以九野在内。九州在八方之外。九藏在内。九窍在形身之外。故曰。九野为九 
藏也。以九野之草生五色。普遍于九州八荒。是五色之变。不可胜视矣。五气五味。藏于心肺肠胃。外使九窍之五色修 
明。音声能彰。此五味之美。不可胜极矣。是人之九窍。与天气相通。而九藏之又与地气相通也。)故形脏四。神脏五。 
合为九藏以应之也。(形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五脏之 
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以养五脏之神气。故以 
形藏神藏。合而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脏腑各六。止五脏藏神。肠胃膀胱。受盛水谷。胆乃奇恒之府。不藏 
有形。三焦虽主决渎。乃无形之气。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九藏在内。以应九野。九窍在外。以应九州。而王氏诸贤。 
妄以头角耳目为形藏。即三部九候论之所谓天以候头角之气者。候足太阳膀胱之气也。地以候口齿之气者。候足阳明胃 
腑之气也。小肠之脉。至目锐 。却入耳中。人以候耳目之气者。候手太阳小肠之气也。岂可以头角耳目为形藏乎。张 
兆璜曰。若谓耳目口齿。是属九窍而非九藏矣。)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 
子发蒙解惑焉。(三五十五日为一气。每一气盈二十一刻有奇。合气盈朔虚而生闰。故曰。积气盈闰也。此以下论五运之 
主岁主时。各有太过不及。故复设此问。)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上帝贵道而秘密。师所以传教者也。莫 
子晋曰。上帝、天帝也。天不言而四时代序。惟师能阐明而传道之。)帝曰。请遂言之。(王氏曰。遂、尽也。)岐伯曰。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月令曰。立春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 
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故五日谓之候。候物气之生长变化也。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气。六气九十日而为一时。四时 
合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以四时之气。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 
端。候亦同法。(此论五运之主岁也。甲己之岁。土运主之。乙庚之岁。金运主之。丙辛之岁。水运主之。丁壬之岁。木 
运主之。戊癸之岁。火运主之。以五行之相生。沿袭而各主一岁。一岁之中。所主之气而皆治之。终期年之三百六十日。 
五岁一周而复始也。时立气布者。一岁之中。又分立五运所主之时。而分布五行之气。五气相传而如环无端。其候环转 
之气。亦如五岁沿袭之法同也。)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每岁有六气之加临。 
五运之太过不及。气有盛衰。则虚实之乘侮胜复所由起也。岁气之盛虚。主民病之生死。故不知气运者。不可为良工也。)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五运之始。始于甲己化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复生 
土。五岁而右迁。如环无端。五行所主之岁。而各有太过不及。)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五运之气。五岁更立。太过之年。则胜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不及之年。则为己所不胜而胜之。己所胜而侮之。故各 
有所胜也。所胜之气。不务其德。则反虚其本位。而复受其乘侮。此盛虚之变。理之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 
无过者也。(无太过不及之岁。是为平气。故曰无过者。谓不愆常候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此 
篇乃岁运之提纲。后天元纪、五营运、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诸篇。详论天地。有淫胜郁复之变。生物有草 
木昆虫之眚。民病有胸胁腹背之灾。故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此言五运之所胜也。春应木。木胜土。长夏应土。土胜水。冬应水。水胜 
火。夏应火。火胜金。秋应金。金胜木。所谓得五行之主时而为胜也。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长夏土合脾。秋金合肺。 
冬水合肾。各以四时五行之气。以名其藏焉。)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此论岁运之气至。有太过不及。而皆归始于春。盖春 
为气之始也。六元正纪大论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 
岁。其至当其时也。是以春未至而天气温和。此为至先。运之太过也。主岁之气太过。则薄己所不胜之气。而乘侮己所 
胜之气也。至真要大论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如所主岁运之气。惟 
太过淫胜而不分。则民之邪僻内生。虽有良工。不能禁也。下经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是以太过之岁。如木淫不政。冲阳绝者。死不治。岁火太过。太渊绝者。死不治。故不及之气。止云所生受病。而不致 
于工不能禁也。)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春已至而天未温和。是 
至而不至。此谓气之不及也。主岁之运气不及。则所胜之气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如岁木不及。则己所胜 
之土气妄行。而所生我之水气受病矣。木火之气虚。则己所不胜之金气。薄而侮之也。名曰气迫。谓主气不及。而所胜 
所不胜之气。交相逼迫也。)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 
能禁也。(此复申明气淫不分之义。所谓求其至者。求其四时之气。应至而至之时也。谨候其春夏秋冬之时。则春时之气。 
可期而温。夏时之气。可期而热。秋时之气。可期而凉。冬时之气。可期而寒。失时反候。而五行所主之时气不分。以 
致邪僻内生。而工不能禁也。朱济公曰。此节添一也字有意。)帝曰。有不袭乎。(袭、承袭也。木承水而王于春。火 
承木而王于夏。土承火而王于长夏。金承土而王于秋。水承金而王于冬。五运之气。交相沿袭而主治也。)岐伯曰。苍天 
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言苍天之气。四时代序。自有经常。然五运之气。有德化政令。 
变异灾眚之不同。设有不袭。是谓反常而变易矣。变易则为民病之灾眚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 
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五运相袭。气之常也。反常则为变易矣。 
变常之气至。则为民病矣。如春木主时。其变为骤注。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湿土。变气为主气之所胜。而民病则微。 
如变为肃杀。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燥金。变气为主气之所不胜。而民病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变易之气至。 
非其克我之时。为病则微。当其克我之时。为病则甚。)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此复言地气与 
天气相合。而后化生万物之有形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然而五味所 
资。生化有薄浓。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盖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合而化生万物。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变已成而后定名。此皆天地之运。阴阳之化。然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故帝设此问焉。)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 
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所谓太虚辽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 
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万物咸章。故曰大神灵问。神灵、指天地阴阳而言。言大哉天地阴阳之问也。 
陈其方。言其略也。)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草者。五谷五菜。概及果木 
而言也。盖天三生木。故先言草木。而及于昆虫万物也。草生五色者。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 
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色为黑。其化为肃。物极而象变。不可胜视也。草生五味者。其味为酸。 
其味为苦。其味为甘。其味为辛。其味为咸。以草生之五味。而及于五菜五谷。五果五畜之美。不可胜极也。)嗜欲不同。 
各有所通。(言人之嗜欲不同。而五味各归所喜。如苦先入心。酸先入肝。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以养五气。 
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 
味。故食人以五味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 
内入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