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23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23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此推详其正气之虚于上下。故推而上之。不曰下而不上。而曰上而不下。推而下之。 
不曰上而不下。而曰下而不上。莫子晋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邪病正气又当互换外存参。)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 
脊痛而身有痹也。(此反结上文而言。所谓外内上下者。非浮沉举按之法也。若谓浮为在外。沉为在内。病腰脊痛而身有 
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积。又当何如而按之。圣贤反复辨论。曲尽婆心。杨元如曰。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 
之至骨。此复以浮沉举复。以候皮肉筋骨之浅深。类而推之。亦可内合于五脏。然又一法也。) 



卷三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属性: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平人、平常无病之人。无病之人。自有平常之脉。反常则为病矣。故曰平人气象论。气者。 
经脉之气。象者。脉之形象也。)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平人之脉。一呼再动。一息再动。呼吸定息。脉计五动。盖闰 
以太息。故五动也。闰、余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时。有余不尽。而脉又一动。如岁余之有闰也。盖人之呼吸。乃阴 
阳之气。出入循环。有若寒暑往来而成岁。故宜闰以太息之有余。)当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 
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乱。医者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是为候诊之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 
气。(荣气宗气行于脉外。卫气行于脉中。荣卫相将。脉随气转。人一呼一动。一吸一动。减于平人过半。故主气之衰微。)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一息之中。脉六动者。气之太过也。躁、 
急也。吸而躁者。有余之邪。从外而内也。温病者。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冬伤于风。至春发为风温。此皆伏匿之 
邪。由内而外。从阴而阳。故尺中热也。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故尺不热。气分之邪。留而不去。则迫于经。故脉滑也。 
痹者闭也。邪积而不行。故脉涩泣也。盖言从内而外者为温病。从外而内者为风邪。留着于外内之间者为痹也。上节言 
不及者。缘正气衰少。此言太过者。乃邪气有余。而有余之邪。又有阴阳外内出入之别。)人一呼吸四动以上曰死。脉绝 
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四动以上。太过之极也。脉绝不至。不及之极也。乍疏乍数。或太过。或不及。气之乱也。 
此皆不平之甚。故为死脉。以上论脉平者。命曰平人。太过不及则病。剧者死矣。)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 
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论四时之脉。当以胃气为本也。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 
受气。故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是生机已绝。绝则死矣。)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 
气者。中土柔和之气也。弦乃东方春木之象。微乃胃气之和。故春得胃气而脉微弦曰平。弦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肝病。但 
弦无胃曰死。杨元如曰。春胃微弦者。言四时之中。有此胃气。由胃气而养此五脏之真。此节以四时而合于五脏。末 
节以五脏之气。而合于四时。)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毛为秋脉。属金。如春虽得微弦之平脉。而兼有轻浮之 
毛。此金来克木。至秋金令之时。则当病矣。如毛脉过甚。此木受金刑。当主即病。此复言四时之脉。各有所主之气。 
如见克贼之脉。虽有胃气。而亦能为病也。)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上脏叶脏下脏叶脏脏真者。真脏所藏之神 
也。神在脏为肝。在体为筋。言真脏之神散于肝。而主藏筋膜之气。如春木微弦之脉。乃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故曰脉 
不得胃气。肝不弦。肾不石。是弦钩毛石之脉。亦皆胃气之所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钩乃南方夏火之象。微则柔和之胃气也。夏得胃气而脉微钩曰平。钩甚而少微和之气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 
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石乃冬令之脉。微钩而带石。乃火中有水。至冬水气所主之时而为病矣。如水气太甚。此火受 
水克。当即病矣。)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夏脏之元真通于心。而主藏血脉之气。)长夏胃微 弱曰平。弱多胃 
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叶软。长夏湿土主气。微 弱者。中土柔和之气也。代者。相离之脉。盖脾主四季。四时 
有交相更代之气。是以柔和相离。脾之平脉也。如但代而无微 之和。此胃气已绝。故为死脉。盖脾之得以灌溉于四脏 
者。由胃气之所生。故但代无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弱有石。是所不胜之水气。反来侮土。至冬 
时水气反虚而为病矣。弱甚者。脾气太弱。当主即病。盖言乘侮太甚者即病。而本气虚者。亦即病也。)脏真濡于脾。脾 
藏肌肉之气也。(土藏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气。杨元如曰。肝主疏泄。故曰散。心主血脉。故曰通。脾主灌溉。 
故曰濡。肺脏居尊。故曰高。肾为水脏。故曰下。)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乃秋金之脉。 
微则柔和之胃气也。秋得胃气。而脉微毛曰平。毛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 
病。(毛而有弦。是所不胜之木气。反来侮金。则木虚其本位矣。至春当木旺之时。而木气反虚。是以为病。所谓侮反受 
邪。寡于畏也。弦甚者乘侮太过。而金气当即病矣。按平脉篇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是四时之中。皆有纵有横。纵者。虽得胃气而所不胜乘之。故曰。胃而有毛。胃而有石。 
横者。脏气不足而所胜妄行。故曰毛而有弦。石而有钩。此脏气横行。是以本位虚而反招仇复。按四季长夏之中。文义 
三换。当知四时之气。皆有纵有横。有客气甚而有本气虚也。)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金藏之元真。高居于肺。 
而主行荣卫阴阳。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元如曰。相传之官。燮理阴阳。宣布政令。)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 
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乃冬藏之脉。微则柔和之胃气也。肾得胃气而脉微石曰平。石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肾病。但石而 
无胃气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石而有钩。火侮水也。立夏火气反虚。而为病矣。若乘侮太甚。当主 
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水藏之元真。下藏于肾。而主藏骨髓之气。五营运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此言五脏之脉。资生于胃。而胃气之通于五脏者。 
乃宗气也。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 
气。胃之大络。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而动应衣者。乃胃腑宗气之所出。此脉以候宗气者也。杨元如曰。首句之其 
动应衣。跟着脉宗气而言。言乳下之应衣而动者。此宗气所出之脉也。后句之其动应衣。跟着宗气泄也而言。言动而应 
衣。此宗气外泄。盖动之甚矣。)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此言四时胃少曰病者。宗气之为病也。五脏无胃气曰死者。宗气或绝于内。而或泄于外也。宗脉贯膈络肺。如喘盛而 
乳下之脉数绝者。宗气病于膻中也。如脉结而有止者。虚里之横络有积滞也。是胃气少而为五脏之病者。宗气之有虚有 
实也。如虚里之脉绝不至者。胃腑之生气绝于内也。乳之下其动甚而应衣者。宗气欲泄于外也。此无胃气而为五脏之死 
脉也。)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 
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为阳。尺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皮肉筋骨为阳。 
腹中胁内为阴。盖天地四时之气。从外而内。由阳而阴。故以寸口之浮沉。以候外因之外内也。寸口之脉。中手短者。 
此惟在寸之阳部。故主头痛。诸阳气之在上也。寸口脉中手长者。寸脉直下于尺中。此阳邪直行于下部。故主足胫痛也。 
中手促上击者。浮而搏击应手。此阳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 
为在里。浮主在外。寸口脉沉而坚。主病邪坚积在里。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别外邪之在形身之 
外内也。寸为阳。沉为阴。寸口脉沉而弱。此正气虚而阳邪直入于里阴。阴阳相乘。故主寒热。阳邪入里。故又主疝瘕 
而少腹痛也。此缘正气弱而阳邪直入于里阴之下也。胁下主身半之中。腹中为形身之里。寸口脉沉而横。是外邪入于里 
阴之中。故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也。邪气上逆则喘。寸口脉沉而喘。此外因之阳邪。入于里阴而上逆。阴阳相搏。故为寒 
热。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于里阴。而亦有上中下之别也。莫子晋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钩。乃天地四时之 
气。而合于人之五脏也。是以天地四时之邪。亦从外而内。故当以寸口之浮沉别之。)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 
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 
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此复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内新故也。曰脉盛脉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 
浮沉。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候表里阴阳之气也。盖天地四时之邪。始伤气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然亦有始终留于 
气分者。有即转入于经者。邪之中人。变幻不一。故当以脉征之。是以气分之邪。只见寸口之浮沉长短。如入于经。则 
有滑涩紧急之形象矣。夫脉乃阴血。气分之阳邪入经。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是以脉盛滑者病在外。有余之病。故坚而 
有力也。夫经脉外络形身。内连脏腑。病在内者。故小实而坚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实。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始 
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则血脉已伤。故小弱以涩也。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滑主阳热。故主风邪在阳。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别邪病之在阳络阴络也。痹者闭也。风寒湿邪。皆能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或内舍于五脏 
六腑。故痹病于外内之间者。其脉皆主涩也。缓为脾脉。滑则热盛于中。紧则为寒。故主腹胀也。此外因之邪。入于腹 
中。而有寒热之分也。)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