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5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5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也。阳病而不能为阴之固密。则阴气乃绝于内矣。此复结风客淫气。精乃亡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 
气乃绝。(调养精气神者。当先平秘其阴阳。惟圣人能敷陈其阴阳之和平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 
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露、阴邪也。风、 
阳邪也。寒、阴病也。热、阳病也。言阴阳不能固密。则在天阴阳之邪。伤吾身之阴阳。而为寒热病矣。是以有伤四时 
之阳邪而为阴病者。伤四时之阴邪而为阳病者。皆吾身中之阴阳。上下出入而变化者也。夫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 
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乃为洞泄。阴病 
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此阴阳上下之相乘也。夏伤于暑。暑汗不泄。炎气伏藏。秋时阴气外出。 
与热相遇。发为 疟。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此阴阳出入之气化 
也。夫风为阳邪。洞泄、阴病也。湿为阴邪。喉咳、阳病也。暑为阳邪。 疟、阴疟也。寒为阴邪。温病、热病也。此 
皆人身中之阴阳气化也。天有阴阳之邪。人有阴阳之气。有病天之阴阳。而为寒热者。有感人之气化。而为阴病阳病者。 
邪正阴阳。变化不测。阴阳二气。可不和平而秘密与。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上逆而咳。论阴阳之气 
也。发为痿厥。病有形之筋骨也。杨君举问曰。秋主燥气。而曰秋伤于湿者。何也。曰。长夏湿土主气。是以四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所主。然六淫之邪。止风寒暑湿。伤人阳气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之气。风寒 
暑湿也。言四时之邪。非只病阴阳之气化。而更伤五脏之有形。盖病久则传化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神气生于阴精。五脏之精。生于五味。是以首论气而末论味焉。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 
气则死矣。是以谨和五味。长有天命。盖精神气血。皆由五味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伤在五味 
者。味有所偏胜也。莫仲超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也。)是故味过于 
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酸味入肝。若过于酸。则肝多津液。津溢于肝。则脾气乃绝其转输矣。)味过于咸。大骨气 
劳。短肌。心气抑。(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 
故心气抑郁也。)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则土气实矣。土实。则心气不能传之于子。故喘满 
也。肾主水。其色黑。土亢则伤肾。故色黑而肾气不平。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阳明络属心。子母之气相 
通也。五味入胃。苦先入心。味过于苦。则母气盛而胃气强。胃强则与脾阴相绝矣。脾不为胃转输其津液。而脾气不濡 
矣。脾不转输。故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沮音咀沮、遏抑也。弛、懈弛也。金气偏盛。则肝 
气受伤。故筋脉弛懈也。央殃同。辛甚则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也。)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风客淫气。则邪伤肝而精乃 
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阳气生于阴精。而为阴之外卫。故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 
为固也。知阴阳外内之道。无烦劳以伤其阳。节五味以养其阴。谨能调养如法。则阴阳和平。而长有天命矣。)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属性: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八风、八方之风。经、谓五脏之经俞。五风、五经之风也。上章论阳气。 
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发邪。 
谓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盖言在天则为八方之风。在人则为五经五脏之 
风矣。)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所谓得四时之胜者。 
如春时之西南风。长夏之北风。冬之南风。夏之西风。秋之东风。此得四时所胜之气。而不为风所触。盖五脏因时而旺。 
能胜其所不胜也。上节言八风发邪者。发所胜之风。而克贼所不胜之时也。此言得四时之胜者。得四时所胜之气。而能 
胜所不胜之邪风也。以上皆论四时不正之风气。)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 
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此言四时之正气。而亦 
能为五脏经俞作病也。五营运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盖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 
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是以先言风气之伤五脏。而后言五脏之气。禀于五方五气而生也。俞者。 
经气之所注也。首言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发病者。言天之阳邪。始伤阳气。由气而经。由经而脏也。此言东风 
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者。言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是以下文反复以申明之。)故春气者病在头。(所谓气 
者。言四时五脏之气。相为病也。肝俞在颈项。而春病在头者。春气生升。阳气在上也。故病在气者病在头。病在经者 
别下项也。是以下文之有病在气者。有病在经者。有病在脏者。有病鼽衄之在上者。有病洞泄之在内者。有病风疟之在 
外内出入者。分别脏气经俞之有虚实也。)夏气者病在脏。(夏时阳气发越在外。脏气内虚。故风气乘虚而内薄。)秋气者 
病在肩背。(秋气降收。不能主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风气入于俞也。)冬气者病在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冬气内藏。 
阳虚于外。故病在四肢也。以上论四时五脏之气。以下三故字。皆顶上文东风生于春节而言。)故春善病鼽衄。(所谓善 
病者。言五脏之经俞在外。风伤肌腠。则易入于经也。鼽衄。头面之经证也。者气在头。故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 
(心之经俞。在胸胁也。朱济公问曰。此言胸胁。而无所见之证者。何也。曰。上下三节。反复辨论。脏气经俞之有外 
内出入。故曰。有病在头者。有病在脏者。有病在肩背胸胁者。而皆不言病也。至于鼽衄洞泄诸证。言病在经而在头者。 
则有鼽衄之证。在经而在腹者。则为洞泄寒中。然总不重在论病也。)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 
长者湿土主气。风入于经俞。即内薄而为洞泄。风木乘虚而胜土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不能化热而为寒中也。)秋善病风 
疟。(秋时阳气内收。阴气外出。疟论云。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风入于经。即欲内薄。经脉之阴气外出。邪正相持。 
故成风疟也。此言经络受邪。在外则为鼽衄痹厥。在内则为洞泄寒中。在外内之间。邪正相搏。则为风疟也。)冬善病痹 
厥。(四肢为诸阳之本。冬时阳气下藏。经气外虚。风入于经。故手足痹厥也。金匮要略曰。但臂不遂者。名曰痹。厥者。 
手足逆冷也。以上论经络为病。)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飧音孙此覆申明阳气者。卫外而为经俞之固也。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 
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头颈之经病矣。春病在头。邪热而迫于经者 
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灵枢经曰。是主心所生病者。胸胁痛。是主脾所生病者。溏泄。是主肺所生病者。 
肩背痛。所生者。经脉为病也。又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风入于经俞也。此复言阳气固密者。 
四时无经俞之病也。复曰飧泄而汗出者。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 
病在外而汗出也。此复甚言其阳气之不可伤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故春不温病。夏不浮长。 
则暑气伏藏。至秋成风疟。阴阳开阖。生长收藏。此乃平人之脉法也。夫血脉生于阴精。此篇论经脉之道。故曰精者身 
之本。曰此平人之脉法。)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者。阴气在内也。阳中有阳者。阳气在外也。此阴阳 
开阖外内之道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 
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鸡鸣至平旦。阳气始生。应春升之气。故为阴中之阳。平旦 
至日中。阳气正隆。应夏长之气。故为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阳气始衰。应秋收之气。故为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 
阳气在内。应冬藏之气。故为阴中之阴。故曰一日之中。亦有四时。人之阴阳出入。一日之中。而亦有四时也。故平人 
之脉法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 
者为阴。腑者为阳。(此篇始论经脉之道。经脉内连脏腑。外络形身。阴阳出入。外内循环。是以四时之生长收藏。以应 
平人脉法。人之形身脏腑。以应天之阴阳。夫人之始生也。负阳而抱阴。是以背为阳。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 
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也。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 
中有阴阳也。)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经脉生于地之五行。而上应天之六气。 
故凡论经脉。先配合五脏五行。而后论及于六腑。)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 
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冬病在肾。肾为阴中之阴。故冬病在阴。夏病在心。心为阳中之阳。故 
夏病在阳。春病在肝。肝为阴中之阳。故春病在阴。秋病在肺。肺为阳中之阴。故秋病在阳。针石所以治经脉者也。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