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55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55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恒之病也。夫奇恒之病。不应四时。多主厥逆。是以六经之厥。能为诸脉作病者。皆属奇恒。因于论厥。故列于厥论 
篇中。原属厥逆奇恒之病。故先提曰病能。而列于病能篇之前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挟脊。抵腰中。下贯臀。入 
中。循 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 仆。太阳为 
诸阳主气也。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里。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 
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 
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 不可以营运。)太阴之厥。则 
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音嗔。引起也。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 胀。食饮 
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 
腹满心痛。(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 
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 
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 
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经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 
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 。厥阴木火主气。荥俞厥逆。故 内肿热也。阴阳二气。皆起于足。故只论足之六经 
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厥在经脉。故当随经以治之。如经气盛者。用针泻而疏之。经 
气虚者。以针补之。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此复论 
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夫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五脏六腑之所生也。脏腑之气逆于内。则阴阳之气厥于外矣。故复论手足十 
二经气之厥逆也。中土之气。主溉四旁。足太阴气厥。故 为之急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 
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按首言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 
里。是以先论足六经脉之厥状。次言阴阳二气。出中焦水谷之所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是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 
为之行气于三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复论手足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按呕变当作变呕。灵枢经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言苦寒之味。过伤少阴。转致中胃虚寒。而变为呕逆。与此节 
大义相同。且有声无物曰呕。故不当作呕出变异之物解。)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挛者。 
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输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三阴 
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 
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 
状病能。而不至于死矣。)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太阳主诸阳之气。阳气厥逆。故僵仆也。阳气上逆 
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也。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 
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 
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瓦斯干脏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厥则身热。经云。三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 
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此病在气而及于经血。故皆曰善。)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太阴 
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夫阴阳 
之气。皆出于足。此论脏腑之气。故并及于手焉。)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心主者。手厥阴 
包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藏之气也。包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 
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 
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营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 
会也。)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治主病者。(手阳明者。肺之府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 
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 也。张兆 
璜问曰。手之六经。独心主少阴。与阳明少阳合论者。何也。曰。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 
五脏配合五腑。是只五脏五腑。以应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数也。所谓六脏六腑者。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 
而无形。合为六脏六腑。复应天之六气。是以论手心主而兼于少阴。论手阳明而合少阳也。曰手厥阴为心脏之包络。固 
可合并而论。手阳明与少阳并论者。其义何居。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中上二焦。并出于胃口。下焦别手阳明之回肠 
而出。故论手阳明。而兼于少阳也。) 



卷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属性: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按以下四篇论奇恒之为病。篇名病能者。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时六气。而能为 
脏腑经脉作病也。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方盛衰论曰。诊有 
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 
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盖言本经之上经。论气之通于天。下经言病之变化。临病之士。 
审证辨脉。察色观形。分时候气。别正甄邪。再当比类奇恒。合之病能。诊可十全。方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自 
热病论至厥论。论疾病之变化。而以奇恒四篇。续于其后。谓疾病变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诊恒病之脉证。又当合 
参之于病能。庶不致有五过四失之误。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 
四时六淫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张兆璜曰。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 
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 
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此言胃不和而卧 
不安也。夫五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脏。如脏有所伤。乃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 
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上节论胃中气逆。则 
为脘痈。此言胃腑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 
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张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 
处。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悬其病。玉师曰。奇恒之病。病经气之厥逆。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先论阳明 
精气之逆。)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 
中。(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矣。偃、仰也。奇恒阴阳中。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张兆璜曰。此处提奇恒二字。)帝曰。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 
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 
关在肺。当腰痛也(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 
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太阴肺金。相 
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 
涉之于肺也。)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此言五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等、 
类也。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灵枢痈疽篇曰。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