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71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71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藏之血。本于冲脉。冲脉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散于皮肤肌肉之间。充肤热肉生毫毛。卧则归于肝脏。 
寤则随卫气而行于脉外。孙络水溢者。胞中之津水也。水谷之津。流溢于中。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曰水入于经。而血 
乃成。夫经脉之血。从经而脉。脉而络。络而孙。脉外之血。从皮肤而转注于孙脉。从孙络而入于经俞。此脉内脉外之 
血气。互相交通者也。故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此肝有微病。致经水之溢于经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 
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盛经、冲脉也。冲脉 
为经络之海。故曰盛经。虚经。虚而不盛也。久留、候气至也。脉大气至而血复也。张兆璜曰。凡病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此泻邪而兼补其正气也。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此补虚而兼出其微 
邪也。迎之随之。浅深在意。斯尽调经之妙用。二视字宜玩。)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 
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盖血在于络。 
是孙络之水溢。留于络中而成败恶之血矣。此将入于经。故当疾刺以泻出之。)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则胀。灵枢经云。脾气实则经溲不利。盖土气盛 
实。则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蠕叶软。虫行动貌。 
盖风伤卫。卫气行于肌肉之间。故蠕动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阳、谓 
阳明也。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盖皮肤气分为阳。脾所主在肌肉。故当从阳以补泻。泻刺其经者。从内而出于外也。补刺 
其络者。从外而内于内也。)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微风 
伤卫。卫气行于脉外。故当取之分肉。而无伤其经络。所谓病在肉。调之分肉也。索、散也。尽也。)帝曰。善。志有 
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矣。肾为生气 
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骨节有动者。亦为微风所伤也。故下文曰。邪所以能立 
虚。)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血溜。(然、谓然谷穴。在足踝下之两经间。故曰然 
筋。足少阴之荥穴也。荥为火。故有余则当泻其坎中之满。复溜足少阴之经穴也。经属金。虚则补其母也。)帝曰。刺未 
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即取之者。即于骨节有动之处而取之也。邪所。谓邪客而有动之 
所也。此病在骨者调之骨。故无中其经。)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此言五者之有余不足。生于血气之相并也。血气者。阴阳也。阴阳者。皮 
肤气分为阳。经脉血分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气乱于卫者。血并于气也。血逆于经者。 
气并于血也。血并于气。则血离其居。气并于血。则气离其居矣。血离其居。则血虚而气实。气离其居。则气虚而血实。 
故曰一实一虚。盖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也。此节论血气相并之总纲。再按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肺主之气。乃三阳之表 
气。肌腠之元真。故曰气乱于卫。谓乱于卫之部署也。下文曰。取气于卫。病在气。调之卫。皆属此意。盖皮肤肌肉之 
腠理处。皆卫气游行出入之所。谓当取之于皮肤肌腠。而无动其经脉也。当知卫气出于阳明。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大 
会于风府。游行于外内者也。太阳三焦之气。生于下焦水中。从下而上。自内而外。主司于肤表。通会于肌腠。故曰三 
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分别血气生始出入之原。乃上乘之学问。学人当于针经。乃本经针刺诸篇。用心参究。)血并 
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此言血分气分之为阴阳也。脉外气分为阳。脉内血分为阴。阴血满之于外。阳气注于脉中。 
是为阴阳匀平。如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血 
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此言外内之为阴阳也。炅、热也。血并于阳。则阴虚而生内热矣。气并于阴。则阳气内 
盛而为热中矣。故阴阳外内相并。而总属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此分上下之为阴阳也。血并上。则脉气实而心烦惋。气并于下。则气不舒而多怒也。血并于下。则血蓄于下而喜忘。 
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 乱。灵枢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伤寒论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宜抵当汤下之。按抵当汤证。乃血蓄于气分。当知气并于上。非则并于脉外。而兼并于脉中。故曰清浊之气相干。血并 
于下。非则并于脉中。而兼并于脉外。故其人喜忘。经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营卫留之于下。 
久之不以时上。故喜忘也。)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 
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此复申明血气。各自并居而成虚也。 
离、分也。泣、涩也。夫血满于外。气注于阴。是阴阳相合而为和平。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是血气各自分其居矣。 
故血气喜其温和相合。而恶其寒涩独居。如血并于阴。则寒泣而不能流行。血不流行。则气不得以和之矣。气并于阳。 
则气温而血消去。气热消铄。则血不得以和之矣。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也。张兆璜问曰。血并于阴。 
则气亦并于阳矣。故谓血气离居。似血气皆当为实。而以血并为气虚。气并为血虚。两者皆虚。何也。曰。血并于阴者。 
血并而气不并也。血并于阴。则阴盛而寒。寒则血中之气。亦涩而不能流行矣。气并于阳者。气并而血不并也。气并于 
阳则阳盛而热。热则气分之血。亦消烁而去矣。故曰。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 
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此再申明血气并而成虚者。因无而为虚也。如血并于阴。则阴寒盛而血中之气亦无矣。如气并于阳。则阳热 
盛而气分之血亦消去矣。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而不能相和。故皆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 
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申明血气共并之为 
实也。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内通于十二大络。外通于肤腠皮毛。五脏 
之血气。从大络而出于孙脉。从孙脉而出于肤表。表阳之气。从孙络而入于大络。从大络而注于经俞。此外内交通血气 
之径路也。是络脉之血气。孙络之气血。俱输于经。是血与气。共并于血分。则为实也。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 
逆。逆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血与气共并于上。则为实也。王芳侯曰。气复反则生。谓复归于下也。盖 
阳气生于下而升于上。血气并逆。则气机不转而暴死。反则旋转而复生。)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 
之要。愿闻其故。(道、谓血气出入之道路。来则为实。去则为虚。有来有往。则和平矣。)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 
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此言血气相通。阴阳交互之为和平也。俞者。 
谓三百六十五俞穴。乃血脉之所流注。会者。谓三百六十五会。乃神气之所游行。皆阴阳血气之所输会者也。脉外之阳 
气。从孙脉而注于阴中。在内之阴血。从经俞而满之脉外。此阴阳相和。是为匀平。血气相通。以充其形。则三部九候 
之脉。上下若一。是为平人矣。)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 
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上节论阴阳不和。血气相并。而有虚实之分。此复论外因于风雨寒暑。内因于饮食七情。而亦有 
阴阳虚实之分焉。外为阳。内为阴。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朱永年曰。 
风暑、天之阳邪。寒湿、天之阴邪。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 
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 
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此论外因之风雨寒暑而有虚有实也。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而次入于里。血气与邪。并客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此邪在于分腠之阳。 
迫及于脉而为坚大。未入于里。故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 
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此言寒湿之伤人肌肉也。夫表阳之 
气。主于皮肤。寒湿之阴邪。伤人阳气。是以皮肤不收。阳气不能外御。致邪入于肌肉。而肌肉坚紧也。荣血泣而不行。 
卫气去于肤表。故为虚也。聂、HT 同。辟、积也。灵枢经曰。血气竭枯。肠胃HT 辟。盖言此虚者。虚于外而辟积于 
内也。此表气不足。故按摩之则里气出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此二节论阳受之风雨寒湿。阳气主于肤表。盖以阳气实 
者为实。而阳气虚者为虚也。)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 
之。故曰实矣。(此论内因之虚实也。夫内为阴。外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身半以上为阳。喜怒之气。由衷而发。故不节。 
则阴气上逆。逆则下虚。虚则阳气相乘。而下走之。故为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心藏神。喜则神气散而下。肺藏气。悲则伤肺而气消。神 
气消而脉空虚者。脉随气而消长也。饮食于胃。喜温而恶寒。兼之寒饮。致寒气熏满于胸中。则血泣而气去。盖荣卫血 
气。皆阳明之所生也。此二节论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皆生于阴。故论在内之气。及经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