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32章

医学心理学-第32章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       
发怒…敌视       
发怒、怨恼、怨气、怀恨、烦恼、不满、悲痛、准备斗争、反抗、失望、狂怒、坏脾气。  
V       
精力…活动性       
充满生气、积极、精力旺盛、快乐、警觉、劲头足、有朝气。  
F       
疲劳…迟钝       
筋疲力尽、倦怠、疲劳、耗竭、怠惰、厌倦、疲管不堪。  
C       
慌乱…迷惑       
慌乱、注意不集中、头脑糊涂、迷惑、有效(负分)、记忆不好、遇事无主意。  
(三)状态…特质性焦虑调查表(STAI)    
此系C。D。Spielberger等所编(1968),目的在于分别调查那些一过性的(状态)和较稳定的(特质)焦虑。自语状态和特质焦虑的各20项,分两式。指导语也分两种方式:①现在感到如何(状态)?按:“全无”、“有一点”、“中等”“很多”来回答;②问一般感觉怎样?按“从未”、“有时”、“常常”、“总是”来回答。两式可单用也可同时用。一般20分钟填完两式。    
记分和解释:每一项目回答分1~4几个等级,得分以等级次为准。最低1分,最高4分。有些是4分表示高的焦虑,有的则是1分为高焦虑。对上述后面情况则要倒过来记分。每式20项,故得分从20~80。最简易的解释是得分越高,焦虑越明显。因为各种人群在两个调查表上的得分不同,原手册上列出的几种人群,为大学入学新生、大学在校生、高中学生、精神病人、内科病人以及犯人的得分均数以及各组人群获得各种原始分的人数比率。这两种常模可资对个体得分的解释(表15…3)。    
表15…3 STAI1式(状态焦虑)    
1。我感到平静  
2。我感到踏实  
3。我紧张  
4。我懊悔  
5。我感到很自在  
6。我感到心烦意乱  
7。我担心遭到不测  
8。我感到安闲  
9。我感到焦虑  
10。我感到舒适       
11。我感到自信  
12。我感到神经过敏  
13。我感到非常紧张不安  
14。我感到有如“拉紧的弦”  
15。我是松弛的  
16。我感到满足  
17。我很担忧  
18。我感到过分激动,以至不知所措。  
19。我感到喜悦  
20。我感到高兴  
(四)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HRSD)    
M。A。Hamilton于1960年在《神经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此量表,1967年在美国《社会和临床心理学》上又发表了它的发展版本。此量表列出了17个症状,以后发展到24项。评分方法,有些症状评为0~5五级,有的0~2三级。此量表适用于抑郁型情感性疾病的病人,包括状态和特质性抑郁。由有训练的临床家使用,Hamiltom提议由两个评定者同时进行,一人主持评定晤谈,另一人在末后补充提问。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的评定由二人评定结果加权决定(表15…4)。    
表15…4 17个抑郁症状    
1。抑郁心境  
2。罪恶感  
3。自杀  
4。入睡困难  
5。睡中易醒  
6。早醒  
7。工作和兴趣  
8。迟钝       
9。激越  
10。焦虑…心理的  
11。焦虑…身体的  
12。身体状态…肠胃道  
13。身体状态…一般的  
14。性症状…无性欲  
15。疑病  
16。无自知力  
17。体重减轻  
Hamilton等人 对本量表作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了四个因素:    
因素1…“抑郁症的一般因素”对抑郁症状严重度作总的测量。    
因素2…“迟钝…激越性抑郁”系双向因素。    
因素3(在妇女中称因素4)…“食欲缺乏,疲劳失眠…罪恶感、自杀、无自知力”双向因素。    
因素4(在妇女中称为因素3)…“疑病、体重减轻、无自知力…各种其他症状”双向因素。    
另有两个附加因素,但意义不清楚。    
信度检验:Hamilton本人与其他研究者们作了评定结果的相关研究,其相分数大都在0。8~0。9之间。    
效度研究:已经有许多文献报告了此量表的应用价值,早期的研究曾用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预测等,均有积极作用。    
(龚耀先)    
校对时间:00…09…19 10:06:15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作者:龚耀先)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为使各项临床评估资料有意义,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解释、并将其结果出报告。    
第一节 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现以目前国内应用的较多的测验为例,讨论在分析和解释心理测验结果时应遵循的共同原则。    
一、分析和解释技术的基础    
要分析和解释好测验结果,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一)对测量对象的知识    
评估者应具备对测量对象,如智力、记忆、人格和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对测验工具的知识    
采用一种工具应充分掌握它的性能、特点和有关文献资料。    
为此,必须使用它的手册,了解它的编制总结。手册不仅提供了实施方法和各种用表,在解释结果时更要利用手册中标准化样本、常模和效度中提供的信息。此外,还要积累自己的经验。    
1。标准化样本和常模 常模是根据样本制定的,我们的测验结果要与常模比较才有意义。结果解释有效与否,取决于受试者的背景情况与常模的可比性。可比性按是否贴切(relevance)、有无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及是否新近(recency)判断(称3R原则)。    
受试者的情况如包括在常模样本中,就是贴切的;常模样本是根据哪些有关层次(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背景等)入组的,以及样本的大小,说明其有无代表性;样本材料是新近的,时间相隔太久,时过境迁,可比性低。    
常模种类颇多,按代表性来说,分区域性,全国性和特殊常模(盲人、智力低下、特殊职业等)。制定全国常模非常不易,许多测验都难办到。即使是全国性常模。取样仍然有偏向性,不过代表比较广泛一些的人群而已。样本大而无代表性也不好。只要有代表性,样本适当大即可。受试者如与常模不贴切,在解释结果时要申明,作判断时采取保留态度。    
常模的形式很多,要了解其制作原理和意义。在写报告时要能用通俗语言表达受试者的测验结果在人群中的位置。    
2。效度 在解释测验时特别注意已分布的效度研究,这在手册中往往不充分。要参考文献资料。以临床测验而言,有关某测验的每一个临床研究及有关测验的因素分析都是效度研究。参考这些资料就是利用别人的经验,这在临床应用中以及科研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同利用常模一样,也要遵循三R原则。    
二、结果分析步骤和方法    
这里以韦氏量表为例。为了使分析系统清晰,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分析总智力水平;②比较量表之间的平衡性;③比较各分测验之间的平衡性;④分析分测验之内的波动性;⑤对回答作质的分析。    
(一)总智力(FIQ)的分析    
任何标准化了的智力量表都可提出一个IQ总数,在韦氏量表便是FIQ。    
IQ值常不是该受试者的“真正”值,而是估计值。不过通过它可估计“真正”值在何范围内,这可通过标准测量误来计算。IQ±1标准测量误,“真正”IQ在这个限度内的可能性只有68%。±1标准测量误的数值增大,可信度便加宽。有些标准化量表手册上列出标准测量误,可供使用。    
因此在报告中分析受试者的智力水平时,不能只看测得的IQ值,更要考虑它的可信限度。    
(二)分量表的平衡性    
可通过VIQ和PIQ的比较来进行分析,VIQ代表言语智力, 基本代表言语理解因素。 VIQ大于、等于或小于PIQ以及二者相差到何种程度而决定其意义。如同FIQ的可信限度一样,这在各量表是不相同的。但综合各套韦氏量表的计算结果来看,儿童量表VIQ与PIQ相差12时有意义;WAIS相差15时IQ有意义。进一步的研究,还应注意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关于差异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 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条件不同,儿童的VIQ与PIQ也出现差异。据文献报告,文化程度高的儿童一般呈VIQ高于PIQ,相反,文化程度低的儿童是PIQ》VIQ。    
2。个人的智力结构特点 言语量表中多数分测验负荷着言语理解因素;操作量表中多数分测验负荷知觉组织因素。如果某人的智力结构中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便影响二者的平衡。    
3。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 一般而言,言语智力与左半球(右利手)的关系大;操作智商与右半球的关系大。两种智力比重不同,可能与两半球的功能水平不同有关。这在测量脑病损病人时应特别注意。    
4。与智力一般水平的关系 一般来说,智力很高的人,通常是VIQ》PIQ;智力偏低的人则相反,PIQ》VIQ。    
总之,在分析中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三)分测验之间的平衡性分析    
一个分测验基本代表一种智力功能,分析它们的强点和弱点,便于智力特点诊断。    
分析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分测验与平均量表分的差异:即个人的各分测验与该分测验所属分量表的平均数比较,计算其偏离度。计算是按量表分(一种标准分)进行的,相差要达到一定程度才有意义。有些研究者将韦氏量表的这些差异水平计算出来,制成表格供临床和研究使用。为了方便起见,Kanfman提出一个所谓“±3”的方法,即某一分测验的量表分与该分量表平均表大于3(+3)或小于3(…3)均有意义。前者说明该分测验所测量的智力因素强,后者说明弱。    
(四)分测验内部的平衡性分析    
分测验虽然属于同质项目,但具体内容仍有不同。例如知识领悟及相似测验都是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观察到受试者在哪一类的能力特别强,哪一方面特别弱。另外还可发现在哪一类问题上有特殊的情绪反应。    
(五)回答质量分析    
计分的依据是作业结果和时间,未包括操作方式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测验也是一种自然观察方式。所以测验者应重视这种观察。此外,智力测验也有投射测验的作用;可以反映人格的特点。受试者在进行作业时,有反应型和冲动型等不同人格类型的差别。这些都可以反映到操作和回答质量中,应注意观察和分析。    
以上是分析和解释结果的大致步骤和方法。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解释行为的假说。然后又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对其进行考验和修正,同时参照其他渠道来的信息,形成概念,作出总解释。    
校对时间:00…09…19 09:57:51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第二节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    
书写测验报告是测验工作的重要步骤,评估人员通过评估了解被评估者,再通过评估报告使申请评估的人也了解被评估者。一个好的报告应能起到这种沟通作用。如何写好报告,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