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37章

医学心理学-第37章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的人,一个自我信任的、有自我意识的人,他本人能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生活。    
校对时间:00…09…19 11:13:22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第二节 根据心理现象的实质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第二节 根据心理现象的实质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在第十七章第阐述心理治疗的机理时,已说明人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由于是有意识的反映,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调节自身内部的机能以保持心身平衡,可以调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与之保持和谐一致。当心理活动被扰乱而不能自我调节时,就需要用心理治疗来改变这一状况。虽然外界信息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反映到脑中,但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最佳的办法还是通过语言的手段。借助语言手段和非语言信息获得的认知,一个人可以改变他被扰乱了的心理状态,但如果要想保持重新获得的心理平衡,还需要通过他自己的活动实践,以恢复与外界环境和谐一致的关系,并将这一信息反馈到脑中,才能巩固治疗的效果。这样,以人的心理实质所认识的心理现象为依据,可将心理治疗区分为如下的三大类:    
一、言语治疗或言语心理治疗(Verbal psychotherapy)    
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言语直接感受到和意识到的。通过言语能使他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发生变化,能使他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忧愁变为喜悦,从消极悲观变为积极开朗,从垂头丧气变成有信心有勇气。很多病人有了这样的精神面貌,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能主动积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前章所述的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其中占主要成分的就是言语治疗。1950年茨让(Throne)在整理前人治疗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归纳出来一套心理治疗方法,称为精神支持疗法(supportive therapy),它采取以对病人的疏导、解释、劝说、保证、训练、培养兴趣和调整环境等方式来帮助病人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这一疗法可运用于来医院就诊的各科病人,特别是患心身疾病的人。目前国内医院采用的大都是与精神支持疗法类似形式的一般性心理治疗。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技术不少也属于言语治疗的范畴。治疗者施行心理治疗时所使用的言语往往依据其理论来设计,用专门的术语解释,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疗法、罗杰斯的询者中心疗法都属于言语治疗。    
二、非言语心理治疗(non…verbal psychotherapy)    
即传入病人脑内的外界信息不一定是言语的,而是形象的。当然这种形象信息迟早要转变成有意识的认知,即通过言语中介成为有意识的认知活动,但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改变病人病态情绪的是非言语的形象。针对病人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特点,安排病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中,使传入到病人大脑的信息与原来的完全不同。病人逐渐感到新颖、轻松、舒适、宁静、愉快,消除了原来的厌烦、紧张、不安、焦虑、忧郁的情绪,从而使原来的症状逐渐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让病人聆听他喜受的乐曲,或让他弹奏、作曲;欣赏色彩鲜艳的画册,或者临摹写生;观看激动心灵的电影、话剧、戏曲、甚至参加演剧;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游,或者到风景如画的疗养院去休养。这一类通过非言语的心理治疗,有的已形成为专门的治疗技术,如音乐疗法、绘画(书法)疗法,雕塑疗法,心理戏剧疗法等等。其中大部分疗法虽然都要病人参与,进行有效的形体动作和认知活动,但是主要通过非言语的音响、色彩、情境和动作信息来改变其心理状态,此外,医院环境的绿化、美化,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对象布置诊室和病房,包括室内灯光、色彩和各种陈设都起着非言语心理治疗的作用。    
三、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    
它和前两种心理治疗不同之处在于前两者主要是使病人改变自己的认识而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动作来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不过这一治疗须在医生或心理治疗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病人经过学习,学会调整一系列身心功能,如控制自己的呼吸,放松自己紧张的肌肉等。虽然病人也须通这言语有意识地了解治疗的动作要领,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心理状态和克服不适合环境(或社会)的异常行为,使自己能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由于行为疗法需要依靠病人的行动来完成治疗,病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将信息反馈到大脑,加深了对治疗疾病的认知,所以取得了比言语治疗和非言语治疗更为明显的疗效,受到病人的欢迎。行为疗法的种类已在上一节介绍,不再另述。    
在70年代中期,美国的行为疗法出现了一个新的方向,称为认知行为疗法,强调了认知在病态行为转变中所起的作用。这一方向实际上说明了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外界环境的任何信息通过认知的中介过程在大脑中枢经过调整和控制,转变为自身经验后才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各种行为都是从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中学习得来的,病态的行为被看作不仅是某种疾病的症状,而且也是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表现 。所以必须分析造成病态行为的环境因素和错误的学习方法,建立正确的认识,用新训练和应对方法来改造和替代旧的病态行为,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行为。    
由此可见,上述三种类型的心理治疗目前愈来愈相互渗透,通过言语治疗改变了病人的认知、信念和态度,也要靠病人自身的自身的积极实践或锻炼才能巩固疗效,即言语治疗中也包含了非言语治疗和行为矫正治疗的成分;同样,行为矫正治疗也包含了言语治疗的成分,在医生和心理治疗家的言语指导下,病人明白了矫正不良行为的机理而产生了意志的行为。    
校对时间:00…09…19 11:15:1120 Mar 2001 21:17:15 +0800 陈卫                                  
  参见:医疗中心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A…v综合征                
                  第三节 根据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方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第三节 根据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方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按照这一分类方式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下列两种:    
一、个别(个体)心理治疗(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治疗者与病人是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谈,即只有两个人――医生与病人。除明显的精神异常外,凡存在心理障碍的各科病人,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心理创伤,但因种种原因不愿轻易吐露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痛苦的病人最适合于这种类型的心理治疗。谈知过程中常以医生为主 ,有时则以病人为主。针对疾病和与疾病有关的问题,进行从表面到深入的谈话。根据各家理论的不同,其谈话方式、环境布置及有无辅助性器械,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心理疗法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疗法都是采用个别心理治疗的形式。    
二、集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    
治疗者和病人是一对几或几对几的方式,即一个医生向两个以上的病人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有时医生、心理治疗家、护士、社会工作者与许多病人一起进行集体的言语交流。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向病人和与病人有关的一些人员如家人、亲属或同事同时进行谈话,这对病人来说是治疗性的,对其他人为说则是教育性的,但同时又造成一种使病人感到周围人都关怀他、同情他的治疗气氛。医护人员用言语和动作向病人传递如何治疗疾病的信息,例如向高血压病人讲解有关防治血压病的知识,教导他们作气功或医疗体操;或者组织病人进行小组讨论,由病人自己谈在医生指导下战胜疾病的经验,现身说法。这些都是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在西方国家,由于集体心理治疗节约医生时间和病人的医疗费用,同时病人存在的许多心理上的障碍大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障碍(如夫妇之间、家庭各成员之间在或集体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也需要有关成员参与病人的心理治疗,所以近年来颇多采用这一治疗方式。此外也发现,患同一性质心理障碍的病人,如同性恋、酗酒者,集中在一起进行心理治疗,相互以对方借鉴,有时效果更好。属于这类治疗的有家庭疗法、婚姻疗法及聚会交流法等。    
校对时间:00…09…19 11:17:2420 Mar 2001 21:17:15 +0800 陈卫                                  
  参见:医疗中心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A…v综合征                
                  第四节 根据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第四节 根据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根据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以下三种。    
一、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或觉醒治疗)    
病人的神志处在清醒状态,医生的谈话能完全、清楚地被意识到,使病人了解自己的处境、引起心理障碍(特别情绪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在觉醒状态下,根据医生表达的信息(不论是明确无误的话语,还是从其言谈中举止中流露的潜在或暗示性含义),病人能自觉地进行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调整其情绪,从而使治疗因病人的主动合作及参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心理治疗时病人最好处在完全的觉醒状态。    
二、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或半觉醒治疗)    
在安静、温暖、光线柔和的房间内,让病人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集中注意倾听医生的谈话或指导,也可让病人集中回忆过去的精神创伤,使病人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这时病人的意识范围是相对狭窄的。医生认为处在这种半清醒状态下的病人,比较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特别是暗示性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参看专栏19…1)。在暗示性较高的病人中,特别是癔症和某些焦虑症、恐怖症者接受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疗效。    
三、催眠治疗    
病人意识处在极度狭窄的状态下,只保持与医生的接触,接受医生的言语指导。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可将在意识中已经忘却的心理创伤回忆起来,使其心理障碍或某些神经症、心身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    
专栏19…1 什么是暗示    
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的意思。受暗示性一个从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借助言语、手势、表情等所表达的内容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而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暗示究竟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还没有研究得十分清楚。巴甫洛夫提出:“词,由于成年人过去全部的生活经验,与那些达到大脑半球的一切外来和内在的刺激相联系着,并随时成为这些刺激的信号,随时代替这些刺激,因此也能随时对机体引起那些刺激所能引起的行为和反应。由此可见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的、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词(言语)传入脑内能对心理和生理过程起巨大作用,这一作用如果被清楚地意识到就是明示作用,如果未被清楚地意识到就是暗示作用。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