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51章

医学心理学-第51章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是我们对情绪本身所进行的概括和描述。是企图对情绪有个一般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或者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人们总是侧重某一具体的特征。有的是强调情绪的历程,有的强调情绪的作用,有的则是强调情绪的机制。然而,只有对情绪有了正确的一般性理解,才能保证具体分析和研究情绪问题时不走向片面。    
(郭念峰)    
一、焦虑    
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的威胁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这种情感就是“焦虑”(anxiety)。换言之,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当其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panic state)。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经验。人们在考试前、即将登台演讲或表演,会见重要人物,都常有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快,常驱使人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因此,从心理学上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但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被视为是一个医学问题。    
焦虑表现有三组症状:①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②伴发的心理症状。如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敏感和易激惹。③伴发的躯体症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导致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肝糖原分解、血压升高、心跳过速、胸闷、吸气困难、过度呼吸、骨骼肌紧张、头痛、颤抖、口干、两手湿冷;副交感性症状如多尿、肠蠕动加快、腹泻乃至大小便不自主排出、毛发竖起等也可能同时出现。    
焦虑时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成为求诊的申诉。如焦虑时心悸可能找心脏科医生;呼吸困难时去找肺科医生;胃不适、吞咽困难时去找消化科医生;头痛、手足发麻去找神经科医生等等。因此,认识焦虑有重要临床意义。    
以过度焦虑为突发症状的病理心理状态,临床上称为焦虑症。有两种类型:    
1。惊恐发作( panic attacks),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钟左右。发作可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还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后者称为广场恐怖症伴发惊恐发作(agoraphobia with panic attacks)。    
例,女,26岁,一年前被毒蛇咬伤左腿,当时剧烈肿痛、心慌、神志不清、经抢救恢复。但此后经常发生心中恐惧、胸闷、气透不过来、手脚发麻、身体摇晃发抖,有“就要死亡的感觉”,每日发作1~2次,每次约一刻钟自行缓解。见到绳子、带子一类的东西也会诱发发作。    
2。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表现为广泛而持久的焦虑。程度比急性焦虑轻,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常诉额、枕头痛、失眠易紧张、不能放松、易惊跳、有出汗、心跳、口干、头昏、喉部梗塞感等。检查可见焦虑面容、肢端震颤、腱反射活跃、心动过速或瞳孔扩大等。    
由于焦虑还可见于其他疾病,故应避免混淆。如低糖血症、甲亢等可有类似焦虑征象。药瘾撤药症状亦可被误认为焦虑症。焦虑亦可为脑器质性病变的早期症状或与抑郁症一起出现。焦虑症亦可被误诊为神经衰弱与癔症,或被误诊为心脏病等躯体疾病。    
引起焦虑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冲突的情境或事件。个体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能适应客观情势的要求时,焦虑就迅速产生。焦虑亦能形成条件反射。个体的焦虑素质是产生焦虑的基础。有些焦虑性人格者从童年起就比别人胆怯、易紧张、自信不足,发生焦虑的倾向特别显著。由于焦虑的人过分紧张、戒备,对事件的意义常发生歪曲的判断,因此,解释病情时应避免加剧焦虑,多采取鼓励和必要的保证是有益的。不适当的过度检查也会加剧焦虑,甚至引起疑病症状。    
二、恐惧    
恐惧(fear)是指个体面临危险时的情感体验。与焦虑的不同在于,焦虑时危险尚未出现,而恐惧时个体意识到危险的现实存在。通常个体认为自己是无力克服这种危险的,因而试图回避。恐惧可以是正常人面临危险的合理反应,也可见于有错觉、幻觉和妄想的精神病人。以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发生恐惧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性障碍,称为恐怖症(phobia)(图23…6)。    
恐怖症通常分为三类:①单纯恐怖症(simple phobia);如动物恐怖、登高恐怖、幽暗恐怖等。②广场恐怖症,表现为对拥挤人群、商店、餐馆、公共车辆等不易迅速离开的环境发生焦虑,常伴发惊恐发作。患者多有特殊的回避行为模式。③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表现为对需要讲话或被人观看的情境有焦虑反应,多有回避行为。患者常有面红、震颤、恶心等症状。    
例,女,55岁,教师,2年前乘公共汽车赶往学校上课,突然一个急刹车使她跌倒。当日到教室上课时突感胸闷、心慌、恶心、中途停止上课,离开教室好转。此后,一进教室则有类似发作,以致不能再上大课。曾怀疑心脏病,经8次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除了不能进教室上课外,有两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亦因类似发作,从电影院逃走,诊断为广场恐怖症。    
图23…6恐怖症幻视    
恐怖症的形成可以用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予以解释。实验证明,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可以造成恐怖症。因此,通过相反的步骤也可以使恐怖症消除。    
恐怖症患者,尤其是广场恐怖症,常伴抑郁症状,有时还有强迫症状与人格解体。这类心理障碍常不为同事、亲友所理解,有些患者怕被人们看做有精神病,往往感到很痛苦。    
三、抑郁    
抑郁(depression)时心境同悲伤相似但持久。其特征性症状为:①悲观心境、自身感觉很坏;②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③食欲很差;④动力不足,缺乏活力;⑤兴趣和愉快感丧失;⑥自责自罪、消极想死;⑦体重下降;⑧性欲降低(图23…7)。    
抑郁症常有便秘和各种疼痛申诉,焦虑、恐怖、疑病或强迫症状亦很常见,尤多见抑郁性的先占观念。    
抑郁症目前分类为:    
1。原发性抑郁症    
 双相抑郁症    
 单相抑郁症    
2。继发性抑郁症    
 继发于其他精神疾病    
 继发于躯体疾病    
图23…7抑郁症    
(一)原发性抑郁症    
所谓原发性抑郁症是指以往无其他症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其中每次发作均为抑郁者,叫做单相抑郁症;如果病史中有过躁狂发作,即情绪高涨、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思维加速、动作增多、睡眠需要减少,那么,这种抑郁症称为双相抑郁症(躁狂抑郁症)。根据症状组合模式,又将抑郁症区分为精神病性抑郁症(伴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症性抑郁症(伴焦虑、恐怖、强迫等神经症症状,抑郁程度较轻)。P。Kielholz又从抑郁症中区分出一个特殊类型,叫做隐匿性抑郁症(masked depression),着重指出躯体症状突出、抑郁症状被掩盖的类型,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可能是有益的。    
(二)继发性抑郁症    
继发性抑郁症除了继发于焦虑性障碍、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外,继发于躯体疾病的抑郁症也不少见,但易被忽略。例如病毒感染、肝炎、流感、甲状腺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病以及某些药物,如利血平、皮质激素等都可继发抑郁症状。    
抑郁症发生原因尚未完全阐明,遗传素质肯定在一部分病人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如意外灾害、亲人丧亡、失恋、被诬陷等也往往有一定作用,这种类型的抑郁症曾被称为“反应性抑郁症”,以便与“内源性抑郁症”区别,但后来发现所谓“内源性抑郁症”也可在心理社会应激之下发病,故目前倾向于不再采用这种分类名称。    
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抑郁症,由于情感低落,往往导致自我贬抑,自责自罪,消极厌世。所以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相当常见。鉴于这个原因,任何对抑郁症的处理都应将防止自杀放在首要位置。    
四、情感反应性异常    
易激惹性(irritability);指各种程度不等的易怒倾向,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疲乏、思睡者易有激惹;女性行经前期亦有易怒倾向;人格障碍者经常有愤怒冲动行为;急性躁狂症也常有发怒倾向;各种脑部器质性损害如脑外伤、癫痫、老年人脑萎缩等都常见易激惹现象。情感爆发是常用于描述癔症( hysteria)的一种精神症状。指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情感波动、器笑无常,往往给人尽情发泄的印象,经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恢复平静。情感脆弱(affective fragility)常用于描述脑动脉硬化症的症状,患者每因细小事件而悲伤,不能自制;亦可见于其他脑部疾患。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 passion),是指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激情爆发,可导致伤人杀人,多伴意识改变,可见于癫痫 、脑外伤、精神发育迟滞等。    
五、情感统一性异常    
情感的矛盾性和不统一性,以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最为显著(详见精神病学)。情感矛盾,指患者同时体验两种相反的情感。虽持续存在,自己却意识不到其中的矛盾。如患者一面大声赞扬医生,一面又背过头去低声谩骂;平时与医生谈及其母亲时,十分眷恋,希望母亲来看望他。等到母亲来探望时却拒绝会见,大声斥责说“你给我滚开,你是我的女儿”。情感倒错指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或外部刺激的性质不协调。如面带笑容诉说受人迫害的思维内容,或泪流满面却说不出什么悲痛。精神分裂症发展中情感活动逐渐衰退,内心情感体验贫乏,对切身有关的事件均可表现无动于衷;对亲人冷淡,出现社会性退缩,称为“情感淡漠”(indifference);最重者称为“情感衰败”。    
校对时间:00…09…19 14:06:3920 Mar 2001 21:17:18 +0800 陈卫                 (作者:郭念峰)                                 
                  第五节 意志和行为障碍
        
第五节 意志和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并支配自己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从人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受到人的思维、情感的支持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受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意志障碍有:意志增强,表现为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多见于有妄想的精神病人。意志减弱,表现为缺乏主动性、进取性,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瘾癖。意志缺乏,表现为缺乏要求或打算、生活被动、处处均要别人督促,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与痴呆。犹豫不决,表现为缺乏决断力、行动上举止不定、忧虑重重,见于焦虑与强迫症。易受暗示,表现为思想和行为易受别人言语、态度的影响,不加批判地按别人的观念行事,见于癔症。    
二、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是各种心理过程障碍的结果,可由各种原因产生。通常按其表现分为精神运动性抑制与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类。    
(一)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不但有动作阻滞,还有言语抑制。主要表现有: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