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105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105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之,不能如经论之理,其中更有精微,请起受解,以为至道焉。 
x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x 
x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x 
语,去声。帝之着教,言浅旨深,皆至道也。故曰∶子若受传,不知以余言而合至道,心有所疑,以 
惑师教。此外欲更语子至道之要。必至病伤五脏,而筋骨以消,身且不保,何以授教。公云阳言不别,阴言 
不理。故曰∶子言不明不别,是斯世主教之学尽矣。何以传为,谓至教已着,无庸复言也。 
x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x 
从,音聪。余篇从容俱同。史臣记雷公殚心帝教,而深思弗释也。公闻帝教,既竭心思,求之不得,中 
心如焚,一似肾且绝,而不上济其心者。惋惋,惊叹貌,惊叹至教之深。至于日暮,犹居明 
堂。从容不出,一切人事不殷,殷,犹勤也。此雷公殚心至教,而诚切研求也。 



卷之九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篇

属性: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从容中道,帝以此理,示诸雷公,故曰示从容。 
x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x 
x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x 
x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x 
上为去声。上编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故帝燕坐,召雷公而问,谓汝受术诵书者,若能于诵书 
之外,览观杂学,触类引伸,而及于比类,贯通会悟,而通合道理。能如是,为余言子所长,凡五脏六腑,胆 
胃大小肠,脾胞膀胱,六腑秉气于坤土,故言六腑而及于脾。肾主脑髓,肺主涕唾,肝主哭泣,心主悲哀,脑 
髓涕唾,哭泣悲哀,而合于脾,是为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故曰水所从行。此五脏六腑,皆人之所以生, 
治不合道,则治之过失,务明其道,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是受术诵书,尤贵比类而通合也。 
x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编》,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x 
别,音逼,下同。脉经即《灵枢经》。诵脉经上下编,其言甚众多矣。异者,别之,类者,比 
之,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明言不知,欲帝言之。 
x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x 
x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x 
既诵《脉经》,当于《脉经》辨别而试通之。《脉经》具言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乱,及治 
以毒药之所宜,治以汤液之滋味,皆必辨别试通,具言其状,悉言以对,其中或有不知,然后请问不知可也。 
x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x 
此承帝言,而复问也。肝虚肾虚脾虚,乃五脏之过,皆令人体重烦冤,乃六腑之不和,毒药所宜,则当 
投毒药,针石之败,汤液滋味,则有刺灸砭石汤液之治。举帝言而复问如是以治,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x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x 
x子言上下编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x 
x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x 
长,上声,少去声,下年长少同。帝问公,公复问帝,故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问而无答,余真问以 
自谬也。吾问子杂学比类,通合道理,可以十全者,乃问子窈冥之道。子言诵《脉经·上下编》以对,则何 
也?继问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子则言肝虚肾虚脾虚,夫脾脏之脉,虚而浮,则似肺病。肾脏之脉,小 
而浮,则似脾病,肝脏之脉,急而沉散,则似肾病。此皆工之所时乱,而治之过失也,然比类相似,必 
别其真,欲别其真,从容得之。若夫肝肾脾三脏之虚,皆令人体重烦冤,是脾土肝木肾水,三阴参居,此童子 
之所知,子问之何也? 
x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x 
x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x 
头痛筋挛,肝病也;骨重怯然少气,肾病也;哕噫腹满,脾病也;时惊不嗜卧,胃病也。于此有人,诸 
病齐作,此何脏之发也?浮,开脉也;弦,枢脉也;石坚,阖脉也。于此有人,脉浮而弦,切之石坚,如是 
之脉,不知其解。初承帝问,复问肝虚肾虚脾虚,所以问此三脏者,正以欲知其比类也。 
x帝曰,夫从容之谓也。x 
比类者,同类相比,辨别其真,必从容而得之。故曰∶夫从容之谓也。 
x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x 
x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x 
x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x 
长,犹老也。年老,则脏衰。于此有病,则求之于腑,而从容比类可也。少,犹幼也,年幼,则腑脏 
未充,于此有病,则求之于经,而从容比类可也。年壮,则经脉有余,脏腑皆盛,于此有病,则求之于脏,而 
从容比类可也。八风,四方四偶之风也。八风合于五行,通于五脏,八风菀热,则五脏消烁,传为邪病,而 
相受于人身。今子所言何脏之发,但求其脏,皆失其八风菀热,致五脏消烁,及传邪相受之理。凡病在脏,论 
其脉证,当约归一脏,不可多求。子言脉浮而弦,切之石坚,夫浮而弦者,是肾气之不足也。沉而石者,是 
肾气之内着也。子然怯然少气者,是肾之水道不行,而形气消索也。若怯然少气,不能上交于心肺,肺咳嗽而 
心烦冤者,亦是肾气之下逆也。凡生阳之气,起于肾脏,故一人之气,病在一 
脏也。若言三脏俱行而比类之,不在从容之法也。 
x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x 
x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用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x 
承病在一脏之义而复问也。四懈堕,脾病也。喘咳,肺病也。血泄,肝病也。诊之而以为伤肺,亦以 
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切脉浮大,伤肺无疑。浮大而紧,则阴阳内乱。故不敢治。粗工不知经 
脉,妄治出血而愈,此何故也? 
x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x 
x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x 
治病固有经常之道,而神化无方,不必守经也。子所能治之病,亦众且多,要知与此病不相合而相失 
矣。粗工妄治而愈,是千虑一得。譬以鸿飞,亦冲于天。若夫圣人之治病,必循法守度,更援物比类,然其 
中神化之冥冥。循上可以及下,不拘常度,又何必守经,而不知权变耶? 
x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x 
x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x 
x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x 
x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x 
x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x 
x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里,白与黑相去远x 
x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x 
使,去声。脉浮大,为虚,脉紧,为乱而无常。子言脉浮大而紧,故不敢治。今夫脉浮大而虚者,是太 
阴脾气之外绝。太阴主开,内合胃土。今脉浮大,不合于胃,是去胃土之有形,而外归阳明之热气 
也。阳明为二阳,二阳,犹二火也。太阴为三阴,三阴,犹三水也。脾气外归阳明,是二火不胜三水。是以 
脉浮大而紧,紧则乱而无常也。子言四肢懈堕,喘咳血泄,诊之以为伤肺。夫四肢懈堕者,此脾精之不行于 
四肢也。喘咳者,是膀胱之水气,上并于阳明,土虚水汛而喘咳也。血泄者,心包主脉,脉急则血无所行而下 
泄也。凡此皆非肺病。若夫以为伤肺者,由于审证未确,忽略从事,失以狂也。失以狂,则不能引伸比类, 
是知子之不明也。夫伤肺者,土不生金,必脾气不守,脾气不守,则胃气不清矣。伤肺者,气不荣经,必经 
气不为使。经气不为使,则真脏坏绝矣。经气不使,必至经脉旁绝。脾气不守,必至五脏漏泄。经脉旁绝, 
五脏漏泄,其病不衄则呕。由此言之,则绝脾伤肺,二者不相类也。不相类而妄类之,譬如天之无形而求 
以形,地之无里而求以里。无形求形,无里求里,不相类而妄类之,是白与黑,相去远矣。相去既远, 
非子之过,是失吾过矣。以子知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之道,故不告子,明乎引伸比类从容,则神化无方,不 
拘拘于诊,是以名曰诊轻,犹言从容中道;至于神化,则诊可轻,必如是,始谓从容之至道也。 



卷之九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篇

属性:疏,陈也。医工诊脉治病,其过有五。未诊不问,诊而不知,其过一也。不知补泻病情,其过二也。不知 
比类奇恒,其过三也。不知诊有三常,其过四也。不知终始,不问所发,其过五也。此皆受术不通,人事不 
明,不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脏腑雌雄表里,八正九候之道,是以五过不免。帝召雷公而语之曰∶事有 
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故此篇疏五过,下编惩四失。盖知之为德,不知为失也。 
x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x 
x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x 
x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x 
闵闵,忧之至也。帝叹道之远大幽深,而圣人之术,循经守数,事有五过四德,医工 
不可不知。故语雷公以发明之。 
x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x 
五过四德,公未之闻,若比类形名,虚引其经,而心实无所对。心无所对,言不知也。 
x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x 
x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x 
x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x 
x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x 
中去声,下同。营音荣,义通。在,察也。变通也。此言医工未诊不问,诊而不知,治之过也。大凡未 
诊病者,当知其贵贱贫富。必问尝贵后贱,尝贵后贱,志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